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收入转移对中国城市贫困与收入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4个城市调查资料的测定结果表明,中国城市贫困发生率在10鬈左右。高失业率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是造成城市贫困问题恶化的重要原因。收入转移、特别是公共收入转移对减缓城市贫困和收入不平等具有显著作用。在快速经济转型过程中,通过扩大和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措施,对治理城市贫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快速上升的大背景下,农村减贫进程却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和不一致性。基于此,本文在贫困分解的基础上,运用贫困弹性的动态特征,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讨了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对贫困减少的影响,解释上述问题。文章发现,(1)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收入水平越高,收入不平等引起的贫困效应越强;(2)收入不平等越严重的地区,贫困对收入不平等的反映越迟钝;(3)1998年是我国农村反贫困性质发生改变的拐点。文章建议,今后农村反贫困政策的重点应从以促进收入增长的开发式扶贫向以改善收入分配为重点的社会保护式扶贫政策转变。并且,要实现快速的减贫目标,应当实施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4.
5.
西部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地调查、模型分析和数据验证,研究了西部地区小额信贷和农户收入的相关性,认为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著影响,且影响是正向的。农户能获得小额信贷,并直接用于生产活动,农户收入增加就明显。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西部地区小额信贷影响农户收入的不利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户收入的地区比较蔡昉(北京10087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一、引言自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农户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最基本单位。1993年农户经营性收入占到农户总收入的73.62%。由于农户占到全部家庭户的71.75%,农户经济...  相似文献   

7.
消除贫困、共享发展,缩小差距、共建和谐,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和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全面发展"的开发式扶贫道路,解决了2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提前实现了联合国提出的使贫困人口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也为全球反贫困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甘肃定西马铃薯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数据,运用比较分析和计量分析的方法研究马铃薯产业对农户收入影响.通过分析得出: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对农户马铃薯收入增加明显,马铃薯收入成为农业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马铃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却根据不同类型农户而有所不同,其中,比重在低收入家庭中逐渐加大,而在中等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中其比重却在减少.  相似文献   

9.
10.
西北农村贫困恶性循环的结构分析与依法治理●杜宝虎(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兰州,730070)坚持依法治贫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法治化的轨道,抓住贫困恶性循环的症结,实行依法治理,不仅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而且也是促进脱贫致富、努力...  相似文献   

11.
张金风 《特区经济》2009,(5):203-204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为主体对象,是从事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行业。发展文化产业是西部农村新的增长点。本文从农民增收的角度论述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潜力,以及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最后提出发展西部农村文化产业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安秦生  李强强  朱志明 《特区经济》2009,242(3):221-222
农民的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比重越来越大,经营性收入比重越来越小,而这势必会影响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化,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化又会影响到农民收入的结构。本文就这一问题,以甘肃省为例,通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与农业生产总值之间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农业政策的完善,政府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对农产品价格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确保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影响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在于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因此,为了进一步明确农产品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也为了寻求最好的方案来解决我国农民收入较低的现状,文章分析了投入产出模型结构,并提出了农产品波动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具体关系式。通过此关系式,提出了增加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萍华 《特区经济》2006,(12):138-139
农业劳动力转移,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力自身的素质,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一条主要渠道。但由于我国目前法律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许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不公平现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及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江苏省农村金融与农民收入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永坤  张红兵 《特区经济》2007,216(1):51-52
本文首先提出了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指标即金融相关比率,然后实证检验了农村金融与农民收入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再以生产函数为基础构建了农民收入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历年数据实证了农村金融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应提供怎样的农村金融支持,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工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奋生  梁舒禹 《特区经济》2007,226(11):146-147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二元性的特征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工的影响,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改革公共服务二元供给体制,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财政供给制度,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改变教育二元性,促进教育公平,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明确农民的土地产权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姬秀娟 《特区经济》2006,213(10):153-154
农业税取消后,中央和地方应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乡村财政困难。国家需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弥补乡村因减免农业税而减少的收入。乡村需要不断发展经济,提高效益,壮大财源,增加财政收入。精简乡镇党政事业机构,减少财政开支。实行教师全员聘用制度。采取多种手段化解农村债务。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分担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8.
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是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是:调整政策价值取向;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加大利益调节力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遵义市样本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解决因病致贫问题的能力,为完善该制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入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通过贫困指标分析住院患者家庭因病致贫的普遍程度、严重程度以及新农合对因病致贫的缓解程度。结果:家庭贫困发生率为14.29%,贫困缺口率为-209.66%。经新农合报销后,前者下降到9.09%,后者缩小为-156.45%,资金使用率和供给率分别为27.35%和33.71%。结论:新农合的实施对解决因病致贫问题有较大贡献,应提高筹资水平,完善补偿方案,重视报销过程管理,增强资金瞄准能力,进一步提升这项制度解决因病致贫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我国西部11个省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凯恩斯消费函数模型,分析不同来源的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消费效应最大,工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在逐渐提高;转移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财产性收入则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最后本文提出了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