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储备粮是地方政府为保证本地区粮食安全、调节供求、稳定市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而储备的粮食,是地方政府进行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做好粮食应急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管好地方储备粮,安徽省粮食局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决定将2007年定为“储备粮管理年”,在全省深入开展以“推行规范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为主题的“储备粮管理年”活动,  相似文献   

2.
现行补贴政策的问题 现行对粮食的补贴资金主要有国家储备收购资金贴息、仓储费、各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执行保护价收购农民粮食的收购资金贴息、超储补贴、地方储备粮的利息及费用等,其中以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的资金利息费用补贴和国家储备粮油费息补贴占大头。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央储备粮各个品种轮换费用补贴标准是:小麦、玉米0.045元/0.5公斤,稻谷、菜油0.08元/0.5公斤。此标准基本上是按粮食计划经济或转轨时期情况模式制定的,由于粮食购销全部放开,以前制定的轮换费用补贴标准按现在轮换实际情况看,存在补贴费用标准偏低,企业轮换亏损严重,为国家粮食轮换做了工作,而企业及个人均无经济效益可言的情况。如若不提高轮换费用补贴标准,将难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难以达到中储粮“两个确保”,难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轮换费用补贴标准偏低的原因何在?一、政策调整没有相应增加轮换费用补贴标准以前国家储备及轮…  相似文献   

4.
明晰中央粮食储备目标和规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供给在粮食储备(主要指政府储备)目标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对目前我国中央粮食储备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人口众多,粮食生产具有不稳定性,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全局的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更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稳定。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是五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的基本经验之一。正因如此,国家决定建立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制,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决策。  相似文献   

5.
孙沂 《齐鲁粮食》2007,(10):4-6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粮食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搞好粮食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成为粮食工作的第一要务,而地方粮食储备则是实施调控手段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之后,作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把地方储备粮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折不扣地完成地方储备粮任务.切实提高管理水平。[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收储工作将面临一系列新的变化,并将对收储企业今后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储备粮体制改革的影响   按照原有的储备粮管理体制,国家 (省级 )储备粮有不少储存于各地的粮食收储企业中,不少粮食收储企业都能从中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收储企业中有一部分收入来源靠储备粮的代储补贴。然而,国家为了加强对储备粮的管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对原有的储备粮体制进行了改革。把储备粮划归专业储备粮库进行集中…  相似文献   

7.
所谓"四方合作"是指政府、农发行、储备企业和农户的合作.就是政府为了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以粮食储备的方式,政府向企业下达储备粮计划,企业向农发行贷款,解决龙头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8.
从2004年起,广西根据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政策规定精神,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实施了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政策措施。粮食直补政策措施的主要内容广西属于粮食产消基本平衡结构性缺粮省区,且粮食产量不大,粮食商品率不高(年均约16%),粮食产量主要集中在全区30多个粮食主产县(市、区),商品粮源比较短缺。因此,为使有限的粮食直补资金补贴到主要产粮县农户手中,使粮农得到实惠,又使各级政府掌握粮源,充实地方储备粮库存,增强政府调控市场的能力,达到粮食安全的目的,广西采取了对部分粮食主产县(市、区)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与储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四川省南充市认真贯彻中央、省有关粮食安全的要求.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不断探索实践,在切实做好中央、省储备粮油管理的同时.积极建立和落实市级储备粮食.配套完善市级储备粮食管理的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了“政府委托、部门监管、息费包干、企业运作”的较为科学合理、体系健全、  相似文献   

10.
自1991年国家实行粮食专项储备制度以来.储备粮保管费标准就再也没有调整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粮食安全特别是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一固定的储备粮保管费标准.早已不适应国家粮食储备安全和企业生存、行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粮食储备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而粮食轮换不仅是落实粮食储备“数量真实、质量良好、购得进、调得动、用得上”的基本保证措施,也是粮食储备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支撑点。作为产销平衡区储备粮承储企业,如何实现轮换任务政策性与企业发展市场性的有机结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笔者认为,应该浓墨重笔、精心绘制“八骏图”。  相似文献   

12.
魏传明 《齐鲁粮食》2009,(12):31-32
储备粮是各级政府调节粮食市场的重要物资,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粮食储备库作为储备粮直接保管单位,做到科学储粮、科学保粮、确保储备粮数量和质量,无疑是粮食安全的基础。近几年,济南第二粮库立足服务省会城市这一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库区建设上采取退城进郊,提高仓容,改善环境:在粮食管理上实行规范管理.严格程序,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3.
现行补贴政策的问题 现行对粮食的补贴资金主要有国家储备收购资金贴息、仓储费、各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执行保护价收购农民粮食的收购资金贴息、超储补贴、地方储备粮  相似文献   

14.
国家储备粮制度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储备粮轮换的低效率、高成本正成为国家储备粮制度中的突出问题.本文在对国家储备粮轮换机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粮食期货市场的功能,探讨了利用粮食期货市场对国家储备轮换换机制进行改进的具体措施,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齐鲁粮食》2008,(7):32-34
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以来,粮食流通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增加了粮食安全保障的难度。近年来,我市围绕粮食安全主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健全地方储备体系的有效途径,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地方储备体系,为强化宏观调控、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在争创省级地方储备粮管理示范库活动中,我市四个粮食储备库全部荣获“山东省地方储备粮规范化管理示范库”称号。  相似文献   

16.
粮食储备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储备粮的储存业务都是由国有粮食仓储企业承担的,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中央储备粮承储主体出现了新的变化,非国有粮食企业能否参与竞争、获得代储资格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为背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国家粮食储备系统运营效率为目标,通过对国家粮食储备承储主体资格的理论分析,探讨非国有粮食企业参与国家粮食储备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国家粮食政策重点要放在产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多次强调要强化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倾斜。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出台了支持保护粮食主产区的政策。但从总体来看,国家的粮食政策面向全国,对产区和销区并无重大区别(粮食直接补贴资金除外),政府的对粮食生产经营、粮食安全的投入基本是平均分配的。在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和国际市场粮食充足,价格较低的条件下,这种全面照顾的粮食政策难以达到确保粮食安全的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储备粮运作在平抑粮价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文章在无法直接获取粮食储备总量的情况下,根据假设条件计算出粮食储备量的增量数据,分析了储备粮规模变动与粮食价格变动的关系,发现储备粮在平抑市场粮价波动方面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不是很显著,储备粮的运作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向操作"现象。因此,文章建议将粮食储备的目标定位于粮食安全,进一步理顺国家和地方粮食储备的关系,在储备粮运作中引入期货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建立了中央、省及市、县多级粮食储备制度。地方粮食储备企业(本文所述地方粮食储备企业专指市、县级粮食储备企业)承担着本地区储备粮的管理和流通主渠道任务,对稳定地区粮食市场价格。确保地区粮食供求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总的来看,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市(县)级储备粮在管理上逐步规范,成果渐现,朝着更高层次方向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改进和提升的方面。  相似文献   

20.
粮食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础,粮食安全的第一层保障可以说是储备粮食安全。湖南是农业大省,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目前,湖南省省级储备粮管理模式存在承储企业分散、管理体制不顺、政策性经营与商业经营未分离等问题。文章阐述了湖南省省级储备粮财政补贴现状,分析了储备集中管理模式的必然性,以及储备粮补贴财政兜底方式存在的弊端。最后提出有序推进集中承储、完善省储粮轮换补贴机制、进一步强化公开交易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