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现有解释只是就里昂惕夫之谜解释里昂惕夫之谜,而没有跳出里昂惕夫之谜的思想框架。利用生产可能性边界、社会无差异曲线和相对价格线分析工具,通过几何方法,分析消费均衡点和生产均衡点的不同位置关系,可以认定理论上确实存在里昂惕夫之谜,我们可以通过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学说,对里昂惕夫之谜作出新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2.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论视角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里昂惕夫之谜”提出已有半个世纪,经济学家曾做出多种解释,但仍然没有定论。从产品生命周期论的角度试图分析出现“里昂惕夫之谜”的原因。我们认为,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美国的国际直接投资远大于其他国家在美国直接投资的总和,美国资本大量外流,本国则生产高科技和熟练劳动要素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之谜”的出现是二战之后特殊环境下所产生的特例,“H-O”模型对国际贸易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英国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卡尔多的宏观收入分配模型对“里昂惕夫之谜”给予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认为“里昂惕夫之谜”所批判的不是李嘉图的相对成本优势论,而是对该理论进行解释的“要素禀赋论”以及作为其理论基础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相似文献   

4.
里昂惕夫之谜也称里昂惕夫反论,它在相当大的意义上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哲学问题。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它的成因等问题,并阐述里昂惕夫反论产生的必然性及在反论的刺激下,西方经济学界产生出若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理论学说,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解读"里昂惕夫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里昂惕夫之谜也称里昂惕夫反论,它在相当大的意义上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哲学问题。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它的成因等问题,并阐述里昂惕夫反论产生的必然性及在反论的刺激下,西方经济学界产生出若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理论学说,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理论述评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里昂惕夫之谜”的理论评述,证明避免劳动力价格优势下降的影响,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劳动者的素质,并进而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投入产出技术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梅 《技术经济》2004,23(11):51-53
1 .投入产出技术概述投入产出技术是美籍俄裔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 (WassilyLeontief)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于 2 0世纪 30年代提出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里昂惕夫也因为在这方面的贡献获得 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该技术在二战后经济重建时期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为各国政府提供控制和干预经济较科学、较精确的经济计量工具。人们可以借助里昂惕夫提出的数学模型进行经济预测和规划、分析重要决策、事件与经济环境间依存关系等问题。事实上 ,投入产出技术是用以缩减经济理论与实际观察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的一种一般性的思想框架…  相似文献   

8.
自"里昂惕夫之谜"提出以来,古典贸易分工理论就一直伴随着来自贸易实践的质疑。然而,将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和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所确立的基本分工原则相结合,古典理论依然可以对"里昂惕夫之谜"以及当今国际贸易的新特点给以直观的解释。在南北贸易中,落后国家要想跨越"比较优势陷阱",一是靠要素相对生产率的变动实现贸易结构逆转;二是应当缩小国内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9.
从实物、价格和价值三个维度去度量利润率会产生差异性,这—理论命题可以称为“弗里曼-克莱曼问题”.通过运用以里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建立的反映价格和价值变化过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框架,可证实“弗里曼-克莱曼问题”的存在.在该分析框架中进一步引入“马克思有偏技术进步”,可以发现:技术进步发生作用时,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剩余价值率也可能会提高;在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技术进步可通过影响生产投入要素的实物比例,以及各产品价格和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基于对“里昂惕夫之迷” 的合理解释而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重要的经济学分支,其中,企业技术创新问题一直是国外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1979年,德国首先对企业技术创新状况进行调查,把理论研究转向面向企业的应用研究,其他国家如加拿大、法国、英国、西班牙、美国、意大利、芬兰、挪威、瑞典、澳大利亚等也大都在1979-1989年间开展了企业技术创新调查。  相似文献   

11.
李奎 《经济师》2014,(2):54-55,57
1951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的数据对赫俄理论进行经验检验,但得出的结果与赫俄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之后引来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直到1980年,Leamer在HOV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拓展及关于贸易要素含量的实证研究,不但终结了贸易理论家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关于Leontief Paradox的争论,而且为贸易要素含量的计量研究提供了一种更富理论依据的便捷工具。文章介绍了Leontief Paradox的由来及Leamer对其的证明。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经验重构新新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是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该模型从企业生产率异质性角度分析企业出口的决定因素,得到企业拥有高生产率是保证其出口的重要条件,从而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要高于内销企业的结论。不过,对中国企业的经验研究却发现,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未必高于内销企业,甚至低于内销企业,即中国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目前,对于"生产率悖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验分析,并没有提出一个合理解释该现象的理论模型。文章从扩展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角度,建立了一个旨在解释"生产率悖论"的数理模型。尽管该模型对"生产率悖论"具有解释作用,但是并没有否定生产率对企业出口的作用。文章进一步使用较新的LP方法计算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并运用统计法检验了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的存在性,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大部分行业不存在"生产率悖论"。总之,文章研究认为生产率只是企业出口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也重新构建了新新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基于产业关联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已进入“十二五”时期,这一时期服务经济的比重还将继续扩大,现代服务业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自然不言而喻。而要进一步发挥现代服务业的作用,首先要合理地选择好主导产业。运用里昂惕夫投入产出法,依托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有关数据,以产业关联为视角,最终确定中国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4.
遵循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模型,本文基于社会核算矩阵的研究框架,通过扩展的收入产出循环体系清晰地阐释了产业增加值、收入分配和最终需求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2010年的社会核算矩阵进行了奇异值分解。结果表明,经济内部的相互作用隐含了一组宏观乘数,每一宏观乘数都对应着一系列遵循相同路径的产业组合,这些产业组合及其变化情况可以被识别和量化。这一方法的现实意义在于从需求层面探讨了经济政策的制定及其目标评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表现为重股票融资,轻债务融资,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揭示的“融资优序”相反,这种现象被称为“融资偏好悖论”。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融资偏好悖论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修正融资偏好悖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信息悖论”与变革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悖论”指的是企业对信息技术投入日益增多,但似乎并未实现预期的利益,甚至恶化了企业同顾客、雇员、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对这一问题的解释主要有测度方法的缺陷,软件设计本身的质量,学习的“滞后效应”,信息技术成本抵消其产生的受益等。变革管理是对这一问题从管理角度提出的对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变革进行组织中“软”要素的设计确保实现投资收益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 (ProductivityParadox)是指大量的信息技术投资没有带来预期中的收益这样一种现象。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 ,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提出及其产生背景 ,然后 ,对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现象提出了几种解释 ,最后 ,对信息技术生产率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里昂惕夫技术和生产函数,分析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按比例投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公共资本与民间资本的作用分析,认为在运用积极财政政策增加公共资本投入拉动需求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运用货币政策启动民间资本是启动经济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世界经济的未来》一书是在联合国的赞助下,由荣获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家W·里昂惕夫领导一个专家小组经过多年研究纂写而成的(梅明、卢韦译,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作者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大量数据进行计算分析,预测了世界经济从1980年、1990年到2000年可能出现的发展变化,提出了多种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历程为主线,通过提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诺思悖论不断化解的过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高度相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制度变迁过程是冲击回应型”等命题作为分析框架,深入剖析各博弈利益主体在改革进程中的行为模式及其绩效,并认为中国已经找到了一条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