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债①既是一个财政范畴,又是一个金融范畴。公债功能经历了从财政功能到金融公能和调控功能的依次递进;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功能同时发挥作用,并体现为两个层次:财政功能和金融功能构成基础层次,调控功能构成较高层次。我国对于公债功能的认识和运用正在逐步走向完善。短期国债的供给严重不足抑制了金融和调控功能的发挥及其目标的实现。不过,其制度性障碍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双循环”新格局加速建立,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强的重要驱动力量.科技金融作为服务科技创新产业的重要服务体系,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首先对科技金融的概念进行总结梳理,明确其包括的四大内涵;其次从科技财政、科技金融指标体系、科创板、区域金融创新各个侧面对长三角科技金融发展进行画像,总结长三角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再次对重点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和科技金融城市案例进行分析,总结长三角科技金融四大模式;最后结合“金融-经济范式”结构,提出长三角科技金融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杰英  李兴超 《征信》2021,39(11):24-27
1921-1949年红色金融逐步从弱变强、从局部探索走向统一,并形成体系.在"为人民服务"的金融初心下,红色金融功能不断提升,金融管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金融与红色金融一脉相承,其本质是"为人民服务".现阶段表现为服务实体经济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金融功能与效率的提升是实现金融初心的手段,改革开放与创新是金融初心的继续传承.  相似文献   

4.
国债属于财政与金融的双重范畴,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国债的金融属性日益显现。本文分别从金融资产、金融资源、金融功能的角度论证国债的金融属性特征,从本质上认识国债所具有的金融特性,将国债所具有的财政与金融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国债的经济功能与效应。  相似文献   

5.
根据金融发展理论,研究金融促进科技进步的功能和效果,并在国际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对总量和结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了金融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分析了不同类型金融机构支持科技进步的效果。从结论来看,金融发展对科技进步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且以债权、股权投资为主的资产管理公司形式是一种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金融机构模式。为此,应充分发挥金融发展促进科技进步的功能,同时科技金融需要适应科技活动的特点,可以尝试将科技中介服务与科技金融相融合,科学设计和创新科技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对我国的金融行业结构、金融服务覆盖率和资金配置效率带来深远的影响.互联网金融监管应该立足于实体经济需求,从规范管理、维持秩序、推动创新等角度出发,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和适当宽松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7.
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有机融合,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有力抓手.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系统总结了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分析其典型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创新驱动战略、科技金融工作定位、保障机制、科技金融结合机制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促进科技金融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金融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国的金融总量增长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但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挑战,金融结构失调问题日益突出,降低了我国的金融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累积了诸多金融风险和不安全因素,制约了金融的发展和对经济的贡献,已经成为金融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因此,金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中国金融未来发展中保持总量增长与结构协调的重要路径.未来的金融结构调整与优化需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中重视结构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坚持适应性、市场性、开放性基本原则,以充分发挥金融体系功能和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为目标,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两个角度有机地展开,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上立体化地调整和优化金融结构,最终实现中国金融结构内部协调、外部协调、内外协调和综合协调.  相似文献   

9.
我国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性与中西部区域金融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兴江  赵锋 《甘肃金融》2003,(11):13-14,17
区域金融是指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在外延上表现为具有不同形态、不同层次和金融活动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域.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一样也是现代经济条件下一国金融发展的一种客观现象,不仅直接反映经济的区域性特点,而且其本身也显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从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投资视角出发,基于我国"政府—市场"二元作用,将金融发展与财政教育支出纳入同一研究框架,选取2003—2018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探讨我国金融发展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效用.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显著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且在此过程中,财政教育支出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即金融发展能够通过影响财政教育支出对人力资本积累产生促进作用;此外,金融发展与财政教育支出在促进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表现为互补关系.这表明,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二元协同"经济理性,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加大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优化教育投入结构,为我国早日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支撑.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供一种金融体制变革与金融发展分析的新框架.该分析框架不是就金融论金融,也不仅仅从经济论金融,而是把金融体制变革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文化进步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从环境、文化、制度、结构与功能的综合视角对金融体制变革进行深入、系统、全面的分析,从环境与金融体系互动的角度考察金融功能,强调金融发展的价值导向.该框架对一般经济体制、社会体制问题的分析也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我国金融业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我国金融体系建设角度对如何进行金融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金融体系创新的发展策略和构想.主要包括:发展资本市场,延伸投资银行功能,完善金融体系;逐步实行混业经营,加快金融业国际化进程;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3.
红色金融文化是中共党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金融文化则是红色金融文化中为时最早的,内涵丰富、体系完备、特色卓异、影响深远的佼佼者.本文且以江西苏区为例,对苏区金融文化的若干基本问题作番探讨.  相似文献   

14.
财政和金融是现代经济社会里的两条动脉,既有不同的分工和特点,又相互关联和影响。本文首先从财政和金融自身出发,探讨其不同的特点和相互关联的机理。接着讨论财政和金融改革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如何构建财政和金融有效协同的机制,主要包括:深化财政改革创新、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加强财政与金融的统筹协同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经济新常态下河北省为推动创新驱动、经济转型而进行的政策布局,结合河北省实际,指出河北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要将财政手段与金融措施有机结合,并提出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金融功能观的提出为金融发展理论研究拓展出新的研究范式,对认识现代金融的本质作出了新的尝试,也令“金融功能”这一范畴正式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事实上,对金融功能本身的研究远不止于此——不仅要上溯到金融发展理论乃至金融经济学的丰富阐释,还要纵观金融发展实践的历史演进。本文在此基础上对金融功能的层次加以剖析,进一步对金融功能作出定位;并以此为参照,对中国金融功能的两种错位进行分析,即表现为金融财政化的功能越位和金融市场化的功能缺位,指出复位于资源配置功能才是金融发展和金融体系建设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7.
物流金融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创新之一,也是实现供应链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有力手段。鄂尔多斯在建立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的同时,还需要逐步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物流金融业务。本文从鄂尔多斯实际出发,对发展物流金融业务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中介在金融活动中,为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和逃避管制而变革传统的金融操作方式,推出新的金融业务,采用新的技术,运用新的信用工具、新的金融服务,不断形成新的市场,以充分发挥金融的特殊功能。金融创新的内容通常包括:金融理论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服务创新、金融市场创新、经营管理创新以及金融组织与结构的创新等类型。  相似文献   

19.
李艳 《金融纵横》2012,(11):14-21
金融创新具有促进金融业充分发挥资源有效配置功能的作用,有助于提升金融业抗击风险的能力,进而增强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站在政府的角度,如何运用税收手段促进金融创新,推动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命题。本文从金融创新与税收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我国金融税制现存的问题,在对国外金融税制的比较与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既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又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所需的金融税制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中央苏区创建了苏区红色金融体系,创造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及历史经验.本课题基于货币供需情况视角,对苏区时期货币的供需情况、供需机制及发展历程进行了定量研究,以挖掘和解析苏区时期的红色金融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