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从公司经营绩效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结构下,不同区域中的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对其经营业绩所产生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具体表述为: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业绩与其多元化经营之间表现为负相关;东部地区的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对其绩效产生的积极影响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的上市公司;中西部地区的上市公司绩效与其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关系较为相似,并且区域内部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较为特殊的公司治理和管理环境中,CEO对企业战略决策具有重大影响。同时,由于中国权力距离较大,与国外相比CEO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基于高层梯队理论,本文探讨CEO年龄、教育程度和任期对国际化战略的影响。有别于基于发达国家的研究结论,实证研究表明:(1)CEO教育程度与国际化程度显著负相关,教育程度高的CEO倾向于规避国际化战略带来的高风险。(2)CEO年龄与国际化程度呈正U型关系。CEO年龄越小越有动机从事国际化经营,另一方面,CEO年龄越大经营管理经验和社会资本越丰富,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CEO年龄与国际化程度呈正U型关系。(3)CEO任期与企业国际化程度显著正相关。CEO任期越长越有利于打造和谐、高效的高管团队,从而提升上市公司的国际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战略变革是企业维持自身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对于以基业长青为目标的家族企业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A股家族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身份认同理论,探索了高管家族认同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并关注了制度效率的调节效应.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家族认同能够有效地促使家族企业实施战略变革,对于处在制度效率较高地区的家族企业,家族认同对战略变革的积极效应更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家族认同主要从意愿(风险承担和代际传承)与能力(合法性和融资约束)两方面推动战略变革的实施.拓展性分析发现,在董事长与总经理学历差距较大、年龄差距较小、性别相同的情境下,家族认同对战略变革的积极影响更显著.研究结论从家族认同的视角分析家族企业战略变革的决策动机、情境机制和影响路径,拓展了家族企业战略变革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我国企业专业化与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专业化经营还是多元化经营是企业经营战略选择的重要方面。本文针对我国企业经营战略选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现状,提出具体对策。笔者以为,以专业化发展为基础,围绕核心竞争力实施低度相关的多元化经营,是当前我国企业经营战略的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通过多年工作经验,结合自身企业管理的实践,论述了企业发展多元化与专业化经营的辩证关系,分析多元化与专业化优劣对比,实施多元化经营应遵循的原则、具备的条件以及时机选择,指出企业在选择自己的专业化或多元化经营战略决择时,不仅要对客观环境进行充分的分析,还要对自己各个方面的条件、实力有清醒的认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战略,实事求是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苏勇  张军 《经济纵横》2012,(5):106-109
本文根据中国A股市场家族上市公司的数据,以多元化经营背后的动机为切入点,对中国家族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投资者保护水平较低时,家族大股东通过金字塔持股等方式实现了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离,使其有动机也有机会通过多元化经营侵占少数股东的利益;虽然多元化经营对建立内部要素市场从而增加企业价值有积极影响,但家族大股东侵占产生的代理成本大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带来的收益,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8.
基于上市公司样本,研究不同行业竞争程度、不同资本结构情况下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绩效的差别。在竞争性行业中,家族企业绩效优于非家族企业,家族企业的负债率与家族企业绩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中国林业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多元化经营的现象,为了弄清多元化经营是否能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以沪深两市17家林业上市公司2009—2011年的年报数据为样本,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采用Herfindahl指数衡量多元化经营程度,选取盈利性、风险性和成长性三个方面的指标衡量经营绩效,具体分析了企业多元化经营与其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林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程度与经营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4—2018年15家样本生态型上市企业的经营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的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对其效率进行静态比较和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2014—2018年,生态型上市企业综合效率整体虽维持在较高水平,且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最优水平,综合效率均达到有效的企业仅1家。从行业角度看,各企业经营绩效相差较大,主营业务为生态园林的企业综合效率始终高于主营业务为营林造林的生态型企业。分解效率方面,企业规模效率整体平均值高于纯技术效率,且均呈波动上升趋势。(2)Malmquist指数整体虽呈上升趋势,但幅度较小,大部分企业变动处于下降趋势;行业Malmquist指数变动除2015—2016年下降外,其余年份均呈上升趋势。最后,从政府产业宏观角度与企业微观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战略风险与收益: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志明  杨乃定  高婧 《财经研究》2008,34(5):133-143
国外大量的研究表明,战略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存在被称为"鲍漫悖论"(Bow-man’s paradox)即负相关关系的现象。文章摒弃了资本资产定价、均值方差等传统的战略风险度量方法,借鉴序数信息下系统组织整体不确定性度量的熵法,把战略风险转化为企业在战略参考系统内收益排名(竞争位置)下降带来的负面不确定信息,给出了序数战略风险度量的一般模型,这个方法符合战略风险的战略本质。通过收集中国上市公司上证50指数36家企业的收益数据,运用该模型方法,根据事件研究思路,对战略风险与收益的相关关系进行了中国情景下的多次验证,得到战略风险与收益的一致负相关关系。这个结果表明,高风险不一定带来高收益,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获取不仅源于高收益,更是长期高收益—低风险的绩效产出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法律体系缺乏和董事会执行力度微弱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总经理变更的影响因素并不明确.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相关数据,本文运用Logit回归模型从企业绩效、公司治理机制和总经理的影响力三个方面实证检验了总经理变更的影响因素.结论显示,股权制衡度和两职分离都与总经理的更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独立董事比例以及上市公司控制人类型与总经理的更替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企业绩效、流通股比例以及总经理的持股比例对总经理的更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12~2016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政府补助是否有助于公司绩效提升,是否会导致管理者自利行为加剧及具体路径。结果表明,政府补助虽然能够提高公司绩效,但同时增加了管理者自利行为的发生概率。进一步研究显示,可操纵性利润在高管薪酬和在职消费之间发挥中介效应,而自由现金流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即公司管理者主要通过盈余管理行为而非进行现金流操纵实现自利。  相似文献   

14.
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都是企业提升竞争力和绩效的重要手段。以58家创业板上市企业为样本,对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以及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交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商业模式创新只对企业营业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创新只对企业利润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是互补关系,二者的交互对企业绩效(营业收入增长、利润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些结果表明,对于企业特别是类似于在创业板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绩效的贡献是不同的,只有综合推进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并形成互补关系,确保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完全成功,才能全面提升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15.
叶玲  李心合 《当代财经》2011,(12):110-118
文章以2003-2007年为时间窗口,以沪深两地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CEO变更前后,公司经营业绩与CEO变更的关系,不同继任模式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公司经营业绩下滑会引起CEO发生变更,非国有上市公司CEO变更可能性高于国有上市公司。CEO变更后,公司经营业绩得到改善,国有上市公司业绩提升幅度低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在常规变更样本中,外部继任公司业绩改善程度优于内部继任公司;在非常规变更样本中,回归结果则相反,内部继任公司业绩提升幅度高于外部继任公司。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业绩提升主要来源于线下项目、非经常性损益类项目,而非公司的主营业务。  相似文献   

16.
本文构建出了包含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资源与能力、中国制造业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以及合作治理的结构特征3个层面的整合模型,提出了相应理论假设,并以中国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进行问卷调研和统计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组织吸收能力、组织沟通能力跨国公司的资源互补性,中国制造业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伙伴之间的目标一致性、信任水平、承诺水平,以及合作治理结构的正式化程度、集权化程度和复杂化程度对合作战略绩效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西方经典企业并购理论可主要归结为使总价值增加的效率理论、自大理论、代理问题和再分配理论。为检验这些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分别采用会计研究法和事件研究法,对中国上市公司1999年发生的85起控制权转让案和2002年55起重大资产重组案的并购绩效进行了全面分析,兼顾了并购绩效产生所需的时间因素和实证研究的实效性,从而揭示中国企业并购之动机及其绩效。研究表明,并购重组给目标企业带来了收益,其CAR为24.502%,超过20%的国际水平;而收购企业收益不大且缺乏持续性。同时本文结合个案分析补充大样本研究的不足,得出并购理论在中国具有一定适用性。最后,本文从并购动机、并购方式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并购失败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以2009-2018年中国创业板公司为样本,考察公司上市前的专利突击现象,检验专利突击行为对专利质量和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前存在明显的专利突击现象,具体表现为专利申请数量在上市前激增,在上市后增长停滞;第二,创业板公司专利突击行为降低了专利质量和上市后的长期经营业绩;第三,相较于发明专利,非发明专利的上市前突击现象更明显;第四,2014年证监会关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对专利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改变了公司专利申请策略,申请时间前移,上市前已申请但未授权的专利占比降低.最后,企业突击申请专利会使投资者高估公司价值,从而损害投资者利益.研究结论有利于理解我国"专利泡沫"现象的制度诱因,对完善创业板制度和实现注册制转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