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本刊讯2017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商务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配合党和国家领导人重大外交活动,精心设计、全面落实重大援外举措,积极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5.
6.
生态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安危,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生态治理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它能够成功破解生态格局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重塑生态秩序,推动生态治理的创新发展。在精确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于生态治理价值的基础上,可以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寻找应对措施:聚焦生态危机,探寻治理路径;构建全球生态治理体系,推进整体发展;重塑生态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担当;深化绿色发展,共建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为我国世界经济地理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引。文章梳理了世界经济地理理论的发展历程,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解决当今复杂的世界经济地理问题的重要作用。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提出了世界经济地理理论创新发展的初步认识:世界经济地理是个一体化的结构概念,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环境变化、全球地缘政治结构变化需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从全球整体、国家之间关系、国家自身发展、非国家关系以及不同尺度主体的相互作用角度来认知;世界经济地理是个历时性的演化过程,世界经济地理研究应有明确的研究单元,世界经济地理研究离不开中国。初步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世界经济地理的理论体系,该体系是以全球一体化理论、地域分异与地域联系理论、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基础理论,从历史视角、地区视角、国家视角和非国家视角出发,来研究不同尺度层级结构的世界经济地理问题。最后,文章以新的理论体系架构为支撑,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世界经济地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8.
9.
《经济师》2019,(1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理性思考,是对人类未来和世界前途发展的新观点、新探索。这一思想的逻辑结构系统全面、内涵丰富,包含逻辑起点、逻辑渊源、逻辑理路和逻辑归宿等四个方面,是中国着眼于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回应全球治理问题而提交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超越了国家利益而站在全人类立场上提出的一个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整体构想。该主张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其中内蕴的儒家思想传统、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之维是其思想来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世界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描绘了发展蓝图,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以往零和博弈式全球治理理念的变革,这一理念对于解决当下全球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指导,对于后疫情时代开展全球治理,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而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治理观。  相似文献   

11.
从现存的主要全球或区域治理体系的发展历程看,大致可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治理体系。从各种治理体系的组织架构看,正式和非正式机制并行,既有助于达成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执行力的措施,也不排斥以松散灵活的治理模式达成内部共识。从治理特点及治理效力看,各种治理体系的决策程序和治理措施的约束力各异。通过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全球或区域治理体系,有助于梳理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经验教训,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初步规划。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21,(1)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发展中国家都渴望和平发展。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益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之位,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主要参与者、践行者,也为全球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文章围绕未来中国如何更进一步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问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探寻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未来路径。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使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引发了世界性的危机。面对这种状况,中国审时度势,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追溯“共同体”的缘起,东西方文化有着共同的美好愿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从哈氏交往理性视角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国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探析交往行为理论,对于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有启发。应促进彼此承认,开展平等友好协商;广泛凝聚共识,构建合理国际秩序;多方共同发力,消解西方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14.
孟祺  朱雅雯 《经济学家》2023,(2):90-100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承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否能促进参与国之间和国内的共同富裕?基于多期双重差分法(DID)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区域国家间和国家内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区域国家间收入差距和国内收入差距有明显的缩小作用,稳健性检验验证了该结论。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以及与中国有自贸协定的国家的作用较大,对陆上丝绸之路和非自贸协定的国家影响较小。影响机制的实证结果表明,贸易渠道的影响效果大于直接投资渠道。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应持续推动建设高质量“一带一路”,积极签订贸易投资协定,深化对外直接投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陈旭  刘行 《经济问题》2022,(9):18-26
资本逻辑规制下的经济全球化正面临着发展失衡、规则滞后、公平赤字等多重困境。究其根源,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形式”已无法满足其“物质内容”,即二战后延续至今的世界经济秩序及其治理体系无法满足全球生产力普遍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要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对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形式”作出根本性变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和世界历史理论,从对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批判性立场出发,力求在价值层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作出理性规约,在实践层面引领全球经济治理观变革、促进全球化的内容整合。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问题将不再是局限于“解释世界”的理性反思,而是一种作为“改变世界”的能动性力量,为重塑全球经济秩序提供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文化交流、互鉴、共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和平、和谐、大同世界的精神实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钥匙。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重要意义体现在有利于助推世界文化多样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民心相通,有利于消解世界三大赤字难题;战略选择上应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建设重点、强化务实合作,实施系统性、本地化、差异性战略;下一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要完善机制建设,丰富载体建设,优化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6,(10)
国际机制包括国际制度与国际机构,影响国际社会的利益分配,是和平时代国家竞合的平台,我国正在从以美国为主导的现行国际机制的被动参与者到主动构建国际机制。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重塑世界秩序,构建国际机制的新理念。构建国际机制从议程设置到政治动员联盟,需要聚合其他国家的利益需求。文化多样性成为多数国家的利益需求,并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政治价值观相一致。设置文化多样性议程,并由此发起国际机制,发挥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国际共识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