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增强国民经济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产业.在金融信贷的支持下,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房价上涨过快、挤压实体经济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房地产过度金融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的"灰犀牛".本文从我国房地产过度金融化的表现及去金融化必要性的角度出发,对近期房地产调控新政及其影响进行分析,探究"去金融化"下房地产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与金融业的关联日渐紧密,金融化泡沫化日趋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经济内部良性循环。随着“345”规则、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制度等监管政策落地,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调控基调不变情况下,一些房地产企业的债务风险逐步暴露和蔓延,引起社会各界对引发次生金融风险的担忧,房地产去金融化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从房地产金融化的表现、采取的应对措施角度出发,对房地产去金融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立足“三稳目标”,提出全面强化对内部经营融资资金监管、建立健全房企有息债务信息公开机制、督导金融机构把控房地产融资关口、强化房产金融关联监管四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住房分配货币化等一系列政策的全面实施,我国住宅建设及房地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行业之一。武汉房地产市场从2000年以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住宅市场发展更快。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也带动和刺激了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同时对房地产金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房地产市场将是一个蕴藏着巨大潜力和商机的市场,也是各金融机构势必展开激烈竞争的市场。一、武汉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1、经济运行总量。2001年度,武汉全市房地产开发总投资达151.39亿元,较2000年增长13.92%。总开工面积1,611.67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4.
刘洋 《河北金融》2018,(6):46-51
房地产行业是石家庄重要产业,也是银行信贷集中支持的领域,从信贷存量和增量方面都占有较大比重,房地产金融的正常运转,对于行业稳定运行,信贷资产安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意义重大。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房地产行业投机性需求挤出,投资、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土地供应、库存情况等因素日益成为影响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石家庄房地产2017年市场形势、房地产金融运行形势进行分析和对2018年石家庄区域房地产运行进行预测与展望,以期对房地产金融的平稳运行进行合理提示,进一步优化和指导房地产金融实践。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去库存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为有效去库存,金融业的支持显得十分重要,金融机构在推动房地产去库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了信贷支持的作用。但金融在支持房地产去库存并产生较好效应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金融支持去库存的因素。因此,本文在分析金融支持房地产去库存所产生效应的同时,对其面临的制约因素也进行了调查,并对金融在房地产去库存中如何有效发挥出作用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体系杠杆率偏高的问题一直受到高度关注与重视,"一行三会"等一系列监管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对我国很多行业的经营以及金融市场产生了深邃的影响。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今后制约该行业发展的一个核心因素为金融去杠杆以及金融监管。唯有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房地产行业"稳中求进",强化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等,才能够有效规避金融风险的出现。本文在充分分析当前时期下金融去杠杆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8.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房地产金融化在各类金融化中占重要地位,很少有其他领域像房地产特别是住房那样,将全球金融资本的决策与流动同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及命运直接联系在一起。在金融化时代,房价主要受金融供给驱使,房地产自身的供求甚至不再是影响房价的主要因素,并将原本不透明、本地化、非标准的房地产商品转变为高流动性和全球交易的金融资产。本文通过梳理西方房地产金融化相关研究,评述金融化的概念、发展历程及主要研究议题,解析房地产金融化的成因、表现和影响,并结合中国房地产发展实践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9.
《银行家》2014,(4)
正房地产金融:作用和问题过去几年,房地产贷款增长呈加速态势,规模超过1万亿元用了10年时间,超过2万亿元仅用了3年时间,2013年超过3万亿元。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的调研报告显示,2000年以来房地产信贷在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中比例多数年份超过40%,2013年超过50%。这表明,存在对房地产业的过度金融支持问题,房地产融资过度依赖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支持。结果是过度支持了商业性房地产市场板块的发展,保障性住房、互  相似文献   

10.
高广春 《银行家》2015,(2):84-87
时下,对于中国经济新发展阶段的判断,"新常态"已成主流说法。那么,对新常态下房地产金融的运行态势该如何看呢?用两个关键词概括之,其一是"去化",主要是指去房贷规模化,降低房贷增速和房贷在信贷配置结构中的占比。其二是"结构化",主要是指房地产融资的直接融资化、房贷证券化和保障性住房金融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12.
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属于金融服务高风险行业。文章通过对近年来广东省房地产金融服务状况的深入分析,分析了当今新一轮房地产行业扩张特点及房地产金融业务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对当前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状况进行了整体评估,进而提出了促进房地产行业和房地产金融服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房地产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业务过份依赖银行信贷资金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风险集中。房地产金融未来发展趋势是促进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构建房地产业多元融资体系,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金融两级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选取我国2008-2014年各省共742个房地产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从金融生态环境的不同维度有效测算了其对房地产企业的"非银"融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确实与房企"非银"融资效率正相关,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丰富市场上的资本盈余,拓展社会融资渠道,提高投资信心,进而给房企"非银"融资纾困.2)金融生态环境与房地产企业的背景在影响房企"非银"融资效率方面存在替代作用,当企业实力足够强时,就可以渐渐摆脱区域金融生态的束缚.文章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政府和房企关注社会融资问题,为房企优化融资抉择、增进融资效率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趋势与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以政府主导的金融运行模式的中国特色金融体系下,房地产金融应该朝着什么样轨迹探索和什么样方式转变发展。一个有效的房地产金融体系应该是拥有种类繁多的房地产金融产品,能满足借款者和消费者多样化、差别化需求,还要吸收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冲击,向所有合格的借款人提供信贷和优质服务。那么,在设计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和发展战略时,一定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充分考虑我国的社会、经济和金融生态环境,要遵循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应该对照国外房地产金融运作方法和规程,认清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趋势,找出我们的差距,并在房地产金融金融创新方面提出相应思路,这才是我们认识和转变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方式,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房地产金融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16.
李逾凡  李波 《武汉金融》2003,(10):26-27
在当前的实物经济中,最容易产生泡沫的领域是房地产业.因此,抑制过度需求,防止房地产业泡沫经济的产生,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成为了中央银行主要工作目标和政策取向的基点之一.在对江西省萍乡市房地产及金融市场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进行了判断并由此而确定金融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定义了商品房库存数量为新开工面积与销售面积的差额,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库存与泡沫状况进行了定量估计,并对房地产市场高库存与高泡沫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了房价特性是一旦形成“泡沫价格”,要么上升要么下跌,而不可能在泡沫下稳定价格.并对去库存与去泡沫相一致、防范银行风险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房地产业是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对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其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要加快房地产业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房地产金融市场.本文总结和分析了房地产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建立统一开放的房地产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房地产融资体系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宏观经济的支柱行业,房地产市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并对我国的金融结构影响较大。构建了衡量金融结构融资效率的跨期互补效应模型,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我国金融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房地产开发投资还是住宅类房地产开发投资,它们在初期对金融结构中各个融资体系跨期互补效应的影响均是正面的,但在长期,这种影响效应会越来越小,并转为负面影响。这意味着从长期来看,房地产的发展不利于金融结构中融资体系之间的跨期互补效应,也就是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不利于我国金融结构融资效率的提高及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