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推动我国统一社会信用立法进程取得重要进展,但其中针对公共信用信息的规范内涵阐释不清,归集范围界定不明,未能同个人信息保护体系实现融贯运作。从根本上看,公共信用信息归集逻辑正在由国家治理向个人保护嬗变。从公共信用信息“最大化”归集到个人信息“最小化”处理过渡中,应当以形式违法性和实质违反公德性作为公共信用信息二元关联标准,围绕公共信用信息私密度构建差异化归集机制,对不影响信用状况识别的私密信息或敏感个人信息予以脱敏处理,从而平衡个人信息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2.
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和使用是当前各地方政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焦点问题.少数省、市在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规则制定上的经验值得借鉴.对江苏省和陕西省、杭州市和上海市的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的地方规则进行比较,从公共信用信息归集、使用、异议处理、管理机制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4.
公共信用信息的征集共享是当前陕西省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征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信用政策法规建设、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金融融资模式选择以及公共信用信息征集共享激励机制设计三个方面对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征集长效机制的设计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消费者信用信息权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者信用信息权的基础是控制私人信息的权利,即拥有知情权、防范权和修改权;正是这些权利受到了由于联合征信而使个人信息成为商品的威胁;国家应高度重视信用征信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对征信机构来说,如果没有法呆障就很通信班有效实现其服务目标。 相似文献
6.
我国已建成商业征信、金融征信、行业征信和地方公共联合征信并存的社会征信体系,其中地方公共联合征信为我国特有的征信模式. 在现阶段商业征信、金融征信尚不能满足全社会信用服务需求,且全国统一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尚难启动的情况下,开展地方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十分必要. 地方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主要有政府主导运营、市场化运营等投资运营模式和省级统一、省市两级、省市县三级等数据征集模式. 综合分析各模式的优缺点,建议地方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选择政府主导运营的省市两级数据征集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7.
现有规范对公共信用信息的分类尚存在分类形式不统一、分类标准混乱的问题。建议将公共信用信息按两级进行分类:一级分类应以义务的履行状态为准,将公共信用信息分为基本信息、守信信息、失信信息和其他信息四类。二级分类中,守信信息以已履行义务的难度、时间延续性、成本等为标准,分为一般守信和特别守信两类;失信信息以义务人的主观过错、履行能力、未履行义务的性质、造成的损害等为标准,分为轻微失信、一般失信和严重失信三类。守信信息和失信信息的分类应结合上述标准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8.
9.
“信息信义义务”理论已掀起网络平台监管争论的汹涌波涛,该理论经由杰克·巴尔金(Jack Balkin)教授发展,旨在“一碗水端平”一般用户与搜集、分析、出卖个人信息为业的数据公司之间的关系。在处理医患关系、律师与客户、会计师与客户的关系时,法律课以医生、律师和会计师特殊的注意、保密和忠实义务。巴尔金教授主张,与之相类似,在处理脸书(Facebook)、谷歌(Google)和推特(Twitter)等公司与终端用户的关系时,也应课以公司类似的特殊义务。过去数年里,该论断赢得了广泛的支持,鲜有敌手。但信息信义义务理论存在潜在矛盾和模棱两可之处,其是否有能力解决上述问题使人生疑。故此,本文揭示上述理论缺陷,意在瓦解“信息信义义务”新理论共识。尽管我们同意巴尔金教授“占主导地位的网络平台造成损害,由此呼唤法律的介入管制”的论断,但我们质疑信息信义义务这套理论是否能充分、恰当地回应所谓的信息不安全问题,更勿论一些更为根本的问题——建立于监视渗透基础上的优势市场份额以及与商业模式相关的根本问题。我们也呼吁重视信息信义义务这一理论框架的潜在成本——我们担心,该理论框架会对网络平台的结构性权利产生一种盲目的自满,也过早地放弃了对公共监管的更美愿景。 相似文献
10.
11.
2006年7月,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以下简称“企业征信系统”)实现全国联网运行。截至2007年底,全国企业征信系统收录的企业和其他组织数量达1331万家,其中有信贷记录的企业及其他组织达612万家,接入顶级金融机构914家,查询网点6.6万个,2007年全年日均查询量达8.1万次。随着企业征信系统在全社会的广泛使用,数据质量的问题已经成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企业征信系统的瓶颈。 相似文献
12.
阐述开展征信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对人民银行征信信息系统资产的统计、分析系统可能遭受的威胁和系统的脆弱性,提出开展征信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实施步骤和加固系统的原则,期望通过风险评估能够最大限度保障系统安全,降低系统自身风险。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预期损失与损失准备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贷款价值、预期损失与违约升水之间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信贷损失准备计提的理论与方法,指出基于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的信贷准备计提方法更能反映贷款的真实价值。最后结合银行信贷损失准备计提的实践,对理论方法与实践中的作法进行了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授权负责管理征信业以来,人民银行创建了以银行信贷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并积极扩展数据库内涵,力求多方位反映信用信息。但在采集非银行信息时,因为涉及到不同部门,存在一定难度,造成了非银行信息收集进展缓慢。本文根据多年实践,对影响进度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2003年6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发布了一条名为"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良好开端"的消息,宣告我国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到2002年底已实现全国联网,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一消息虽然以非常平静的方式来宣布,但立即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作为我国征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保障金融业稳健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银行家>走访了一直主持这项工作的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助理巡视员梁明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商丘市农户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系统的设计、试点、运作模式为例,介绍了农户信用信息征集的必要性及实践情况,建立了农户信用信息征集的运作机制、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对进一步开展农户信用征集与评价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全国征信数据,实证检验我国公共征信系统对贷款发放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公共征信系统的上线运行有利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发放,征信系统查询量的正向冲击会对贷款业务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为充分发挥我国公共征信系统对于防范金融风险、促进贷款发放的基础性作用,需要继续完善我国公共征信系统的功能,扩大信用信息的共享范围,提升征信产品和服务水平,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