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曾康霖 《征信》2022,(1):1-10
考察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参照外国名家的思想、理论,更要结合中国现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结构的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中国金融体制的形成主要是由政府推动的,始终没有摆脱以外源性融资为主、内源性融资为辅的状态;国内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确立经济与金融互动、多元化差异化和中性竞争三大原则,需要以创新思维研究国内...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探究了中国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和效率,比较了储蓄支持型金融体系和金融服务支持型金融体系的差异,并提出了中国金融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金融效率指标,研究其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发现直接融资效率与实体经济成正向促进关系,而间接融资效率不及直接融资效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探究了中国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和效率,比较了储蓄支持型金融体系和金融服务支持型金融体系的差异,并提出了中国金融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金融效率指标,研究其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发现直接融资效率与实体经济成正向促进关系,而间接融资效率不及直接融资效率。  相似文献   

4.
现代金融中介理论视角下的我国金融体系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金融中介理论表明,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金融中介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复杂问题。本文从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视角出发,对银行导向型金融体系与市场导向型金融体系进行了国际比较,并从融资关系、风险管理、信息生产、公司治理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在中国现实的环境下中介与市场发挥着不同作用,但金融中介的优势明显。因此,我国应选择以金融中介为主、资本市场为辅的金融体系,并加紧推出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5.
构建服务共同富裕的农信普惠金融体系,是全国农信系统立足新发展阶段亟需回答好的重大时代课题。本研究总结共同富裕以及普惠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平等、共同富裕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分析美国市场导向型、德国银行导向型两种金融体系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的经验,系统梳理浙江农信服务共同富裕的典型实践和主要成效,进而提出构建服务共同富裕的农信普惠金融体系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为浙江农信服务共同富裕继续走在前列提供指引,也为全国农信系统提供这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金融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未来一段时间,中国金融改革的重心应定位于制度改革,而制度改革的推进有利于金融发展中诸多问题的解决。本文认为,正确地处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审慎稳健地促进金融国际化,正确引导影子银行的发展是近期推进中国金融发展需要注意的四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金融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未来一段时间,中国金融改革的重心应定位于制度改革,而制度改革的推进有利于金融发展中诸多问题的解决。本文认为,正确地处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审慎稳健地促进金融国际化,正确引导影子银行的发展是近期推进中国金融发展需要注意的四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杨蓉 《上海金融》2003,(11):51-52
股份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公司治理问题。金融体系的不同造成股份公司治理模式的根本差异,而在不同理论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股份公司治理模式。完善中国股份公司治理模式必须从改革金融体系入手,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之逐步发挥公司治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田树喜  白钦先 《上海金融》2012,(12):3-7,120
中国的金融资源,在配置方式上长期依赖于间接融资,在配置对象上体现为所有制偏好和规模偏好。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金融资源的倾斜配置内生于经济转型的初始条件和渐进模式,并在国家的金融约束政策下形成路径依赖。因此,转变中国金融资源倾斜配置格局的关键不仅在于推进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缩减金融约束下的机会主义空间和道德风险,将金融约束的"租金"由国有部门转向民营部门,形成有助于技术进步的激励机制和直接融资发展的内生需求,逐步转变经济增长对金融倾斜的路径依赖,实现中国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0.
王颖  陆磊 《济南金融》2012,(1):4-10
以全球金融危机为转折点,中国的经济金融运行出现了诸多新迹象,其中的突出问题是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一方面,银行业总资产突破100万亿元,相伴随的却是连续两年的实体经济部门融资难;另一方面,在经济下行期和负利率背景下,银行业获得了较高的利润。据此,本文提出如下观点:第一,普惠制金融体系建设的滞后性导致了融资集中和系统性风险积聚,过多的金融资源集中于政府项目和投机领域;第二,普惠制金融体系建设有助于通过分散金融资源配置以换取更为稳定的金融环境;第三,如果金融业侧重中小经济主体融资,则整体盈利水平还将进一步提高,其主要盈利来源将从数量扩张转向风险溢价。  相似文献   

11.
曾康霖  罗晶 《征信》2021,39(12):1-11
金融要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保障系统,必须确定现代金融服务业,必须关注现代经济生活的变化.而现阶段讨论国内金融业的保障功能,应着重关注以下经济社会特征:适龄劳动力增加,就业压力增大;人们收入增加,中产阶层正在形成;贫富差距仍然较大,两极分化仍需防范;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需要建立和完善;追求公平正义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定海...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缺乏具有战略眼光、熟悉国际金融业务并具有防范金融风险能力的高层次金融人才,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主要靠高等金融院校。本文探讨了振兴我国高等金融教育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13.
功能金融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效率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功能金融理论认为,金融体系具有便利清算和支付、聚集和分配资源以及分散风险的功能.一个稳定和富有效率的金融体系通过有效发挥这三大核心功能,能够极大地促进一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根据该理论,本文通过研究我国金融体系上述三大功能的发挥程度来判断其稳定性和效率性.大量实证资料表明,我国金融体系虽然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储蓄,便利各种交易的清算和支付,但是其储蓄-投资转化率低下,资源配置功能弱化,风险分散和转移能力不高.因此,应在提高投资转化率、创新金融工具和技术、建立高效融资平台、改善公司治理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中国金融开放中内外失衡问题,结合中国金融开放的现实态势从政治学的视角分析了政府进行如此政策选择的原因,并对于现有外国战略投资者的行为特征进行了阐述,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同时在此基础上对于金融开放中优先对外开放的国际案例作了评析,指出其成败得失;而后结合金融生态链理论用中国企业融资渠道的实证数据分析了中国的现实金融需求,指出目前的金融制度供给不适应现实需求的发展,因此加快对内开放,完善金融生态链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并结合国内外"民间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15.
从宏观层面上看,当前中国金融结构调整的大动作基本结束,因此,区域金融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由于区域经济战略地位竞争,区域金融资源差异,区域金融结构体系缺陷成为掣肘地方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解困这一问题需要进行地方金融结构的调整,依托地方金融资源优势和地缘战略优势,构建地方特色的金融体系,包括地方城乡金融机构体系、地方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以丰富城乡金融产品链为立足点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以及地方金融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法国金融制度:由非典型的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演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首先从量性分析角度通过对近二三十年来法国非金融企业融资结构和美国、英国、德国与日本的比较,发现了其演变趋势和特征,然后结合对企业同银行与金融市场的关系变化的质性研究,展示了法国金融制度从非典型的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演进的趋势和脉络,并试图探索这种正在进行的渐进式金融制度变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浅谈网络财务中的内部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财务的普及应用,网络财务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现,主要有财务信息过分依赖原始数据输入的准确性、财务档案无纸化和电脑操作无形化带来的风险等。因此,必须采取建立健全财务档案管理制度等措施,以加强网络财务中的内部控制。  相似文献   

18.
灾后重建与中国金融制度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汶川大地震是对中国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与支撑能力的检验.在震后恢复重建中,不仅要快速恢复金融体系的运行能力,还要以新视角完善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形成金融业与区域经济结构之间和谐发展的局面,建立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政策性金融,构建风险补偿和运行保障机制,创新金融服务工具,进一步提升金融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这不仅是在灾区重建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完善中国金融制度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非正规金融与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发展逐渐成为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同时也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从现行的法律法规来看,非正规的金融组织未经政府批准或未被纳入金融监管进行规制,因此被贬称为"地下金融"或"草根金融"而蒙上了非法的阴影。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些非正规金融组织却不同程度上顺应了我国私营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其生存的土壤,因此,其存在是否合理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20.
依据2011—2020年31个省级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考量金融科技对中国金融体系结构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结果显示:金融科技发展对金融体系结构的影响显著,其中支付创新、贷款可获性和数字化程度促进了金融市场规模发展,金融科技使用深度、贷款可获性以及数字化程度对银行体系规模的影响显著;金融科技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经济发展作为一种“门槛变量”增强了金融科技对金融体系结构的影响;居民消费对金融科技的影响具有中介效应,消费者和投资者的理财观念或消费习惯变化改变了资金流向,进而影响了中国金融体系结构的发展,失业率降低和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有助于加强金融科技对金融体系结构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