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的最大特点是区内实行3种不同的金融体制。3种金融体制之间彼此分隔,却又紧密联系,存在多种跨境金融安排。这种独一无二的金融境况为我国跨境区块链金融实践提供了绝佳的场所。随着三地跨境业务日益频繁,区内对资金等金融要素的互联互通有着较大的需求。而区块链金融异地同步联动、不发生资金跨境流动等特点,能切实满足上述需求。因此,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区块链金融发展,将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推动大湾区打造国际顶尖的跨境金融区块链平台,助力我国跻身世界金融大国行列。  相似文献   

2.
刘佳宁  黎超 《新金融》2023,(4):48-53
跨境金融监管是促进金融稳定发展与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制度安排。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向纵深推进,如何弥合粤港澳三地金融监管制度、法律差异,建立与金融融合合作相适应的跨境金融监管制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深入梳理分析欧盟、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上海等地的跨境金融监管经验,总结启示,为探索粤港澳三地金融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融合发展的金融监管模式,筑牢大湾区金融风险防火墙,维护区域金融安全与金融市场稳定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4.
粤港澳大湾区在推动内地与港澳地区深化合作、提升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金融合作机制日益健全。合作领域逐步拓展,充分发挥了金融核心作用,有利地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方法,探讨粤港澳征信体系在法规制度、机构、监管、市场等方面的异同,分析粤港澳征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粤港澳征信合作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7.
8.
“跨境理财通”是提升我国金融科技应用水平、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重要举措。贯彻落实金融支持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战略,以金融发展助推大湾区高质量建设,应当积极探索跨境金融科技,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创新,构建跨境理财通机制。当前,“跨境理财通”业务正处于试点起步阶段,配套的运行机制尚未成熟,应结合金融科技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对跨境理财通的准入机制、投资者保护机制、风险防范机制以及监管协作机制作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2017年6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选择部分地方,建设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作为绿色金融试点省之一的广东,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过程中,如何推动该区域内的绿色金融合作,从而促进整个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外知名湾区的差距,然后分析了大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大湾区实施绿色金融合作的必要性。继而梳理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绿色金融合作模式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0.
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也是希望能够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推动珠三角城市群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的建设,深圳在湾区建设中的排头兵作用和重要性也将是毋庸置疑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提出对深圳无疑是重大的利好,但是同时面临着诸多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的不断深入,三地金融监管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三地监管体制存在较大差异,香港是分业监管模式,澳门是统一监管模式,而内地是协调监管模式。在此背景下,大湾区开展金融监管合作面临监管模式选择、金融监管协调、跨境金融服务、金融创新和数据信息流动等重重障碍。基于此,有必要探索完善中央—地方多层次协作体制、政府—社会共同治理方式和立法—司法—执法多维合作模式,多维度创新三地金融监管合作的路径。同时重点着眼于创新金融监管合作的模式、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完善跨境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深化三地金融监管的合作,为大湾区金融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2.
裴光 《中国金融》2020,(3):17-19
<正>推动大湾区金融改革发展,可以充分发挥三地经济金融的多元性和互补性,发挥各自所长、突出优势互补,构建竞合有序、协调发展的金融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中央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大决策。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市,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6670多万,区域生产总值达1.4万亿美元,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2019年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标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不确定和技术更迭的环境下,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成为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战略选择。本文基于中国上市企业2014~2019年企业样本数据,使用面板数据回归和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企业双元创新(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了非湾区企业的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与非湾区企业相比,湾区内企业的利用式创新上升程度小于非湾区企业,而其探索式创新上升程度则大于非湾区内企业。此外,通过异质性与作用机制的进一步分析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通过政府补助有效提高了湾区内企业的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国有企业的利用式创新水平影响大于非国有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非国有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更积极地进行探索式创新;相对于湾区内企业的利用式创新而言,政府补助更有利于促进企业进行探索式创新。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蓬勃发展,发行规模居全球前列,但由于我国绿色债券的相关标准还未与国际接轨、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企业的国际话语权不足、债券市场联通性不足等原因,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较低。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经济和金融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具备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国际化的现实基础。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债券市场的国际化能推动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成熟发展,提升我国债券市场的国际话语权。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债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建议通过政府主导加市场引导的方式,建立大湾区的绿色债券合作机制,打造一个有效率、有规则、有广度、有深度的国际性绿色债券市场,从而吸引国际投资者和融资者聚集粤港澳大湾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债券市场国际化。  相似文献   

15.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与港澳人民币业务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香港、澳门与内地间的经贸往来和人员流动日趋紧密,在有关政策推动下,香港和澳门的人民币业务不断拓展.但由于人民币在港澳与内地之间的单向交易性等原因,近几年港澳地区的人民币业务发展速度不断放缓.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是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它将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香港和澳门将一如既往在其中发挥重要的窗口作用;同时它也将进一步促进香港、澳门经济金融的发展,尤其是进一步加快港澳人民币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郑剑辉 《财政科学》2021,69(9):29-41
随着数字时代到来,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的新方向.近年来内地与港澳地区之间一直探索税收征管协调方式,为大湾区提供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然而,在"一国两制三法域"国情下,基于数字经济流动性、高效性与虚拟性的特征,现行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所得税协调机制存在的地区税收政策差异、区域税收安排不足、信息获取手段缺乏等问题,不利于区域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因此,立足于大湾区实际发展特征,从地区税收政策、区域税收安排、涉税信息获取等方面提出完善企业所得税协调机制的建议,推动湾区数字经济发展向更深层次迈进.  相似文献   

17.
中华经济圈实行"中元"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欧元的启用,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不诉诸武力统一各国货币的先例,也给我们开启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同为炎黄子孙的两岸四地的中国人,是否也能建立起"中华经济圈",进而统一使用"中元"货币呢?实行统一货币"中元"有无可行性呢?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将农信社改为股份化的商业金融机构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生产力落后、经济普遍贫困的粮食主产区,受粮农欢迎的还是合作制的农信社.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农信社的问题多,需要央行与财政的支持,更需以规范的合作制为目标进行全面改革,从而健康、可持续地为粮农服务.  相似文献   

19.
陈坚 《金融论坛》2004,9(11):56-61
中小企业信贷短缺是世界性的难题,香港银行业在这方面的实践和经验为内地银行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宏观层面上看香港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同时其灵活的业务组织体系、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特别是预期违约率的广泛运用、适当的经济规模、严格的系统控制、客户价值的最大化、多样化的担保方式和持续的业务创新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方式方法.内地银行业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但近期重点还是要在机构设置、市场细分、技术准备和行业分析等基础工作方面有所突破,为今后大规模进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进行积累.  相似文献   

20.
税务机关与公安机关在处理涉税犯罪案件时,受立法、机构设置、职责权限和执法理念等方面的影响,协作配合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调整机构设置、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工作程序、明确职责义务、搭建信息平台等措施,可以提高税警协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