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建设数字中国与美丽中国都是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11—2019年我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可视化分析方法探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并且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雾霾污染均呈现明显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关联特征;数字经济发展不仅可以减少本地区的雾霾污染,同时还能改善邻近地区的环境质量,这一结论经过引入工具变量、替换被解释变量、替换空间权重等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减少雾霾污染的作用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更明显,而数字经济发展对雾霾污染的外溢作用在东部地区更大,此外,雾霾污染较轻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雾霾污染的降低作用和外溢作用较大。因此,加大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赋能减霾效应,加强高污染、高排放等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区域间技术合作与信息交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发展对雾霾污染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长株潭地区首批星级乡村旅游区(点)为研究样本,综合分析旅游空间格局特征和演化过程,发现长株潭星级乡村旅游区(点)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以长沙主城区为中心的点轴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采用京津冀181个区域单元2000年和2014年人均GDP数据分析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其空间效应与政策效应,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存在,且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俱乐部”式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富人俱乐部”效应与“穷人俱乐部”效应同时存在;地理位置、期初发展水平和空间相关性对区域单元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影响,而政策效应表现出异质性,2014年之前的区域政策对京、津两地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一定程度阻碍了河北的经济增长。全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重点,尤其应细化河北的区域发展政策;要强化滨海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冀中南的集中连片慢速增长地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近期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剖析了内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由东部向中西部的制造业空间扩散逐渐明显,涉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及部分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要素成本变化并不是驱动产业扩散的明显原因,集聚外部性的变化才是原因所在。引起多数产业空间扩散的主要原因是同行业企业的激烈竞争,而且拥挤效应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的体现更为明显。本文结果再次说明比较优势与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尺度适应性,一国之内产业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地区间比较优势的变化,而是集聚外部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探究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和收敛性问题,对于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选取的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构建了中国数字经济综合指数,并利用核密度估计考察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地区非均衡性及动态演化规律,同时采用变异系数法与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数字经济的收敛特性。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以东部沿海省份为核心,中西部内陆省份为外围的“核心—边缘”结构,“数字鸿沟”特征明显;“H-H”集聚与“L-L”集聚构成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格局,呈现出一定的极化特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极化特征有所减弱,非对称结构趋于缓解。计量结果显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相似文献   


8.
优化中国城镇化空间格局需从优化全国各个城市群空间格局入手.单中心和多中心是城市群的两种基本形态,其中多中心城市群符合国家提倡"大扩散、小集聚"的区域发展思路,代表了城市群的世界发展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现阶段中国所有城市群均具备发展多中心的条件.在辨析城市群效率机制的基础上,将工业化作为推动城市群空间格局演化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9.
利用中国碳核算数据库提供的2012、2015、2017年31省区市42部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MRIO),分“京津及北部沿海”“东南沿海”“中部”“西部”“东北”5大地区,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数字产品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为代表,基于对地区产业总产出增加值的完全分解,刻画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双循环发展格局,结果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数字产品制造业国内分工程度较高,参与国际循环程度也较深,国内价值链主要由东南沿海地区主导驱动,通过“大进大出”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相对独立性尚待提高;数字技术应用业以国内循环为主,地区间循环更为紧密,主要依靠本地增加值流出和出口参与国内和全球价值链。畅通的国际产业链循环促进了数字产品制造业国内循环升级,国内分工水平提升也促进了其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但数字产品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相对下游位置,需要加速构建安全稳定的高水平产业链供应链。  相似文献   

10.
从密度、距离和整合3个维度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空间的地理格局和演化特征的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在经济密度、经济距离的推动和经济整合的抑制的共同作用下发展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2D状态,经济整合将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发展的关键;从子城市群来看,处于3D状态的有江淮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而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则处于1D状态,经济距离的改善和经济整合的优化将是长株潭城市群未来发展的重点,经济密度的提高和经济整合的优化将是环鄱阳湖城市群未来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为推动区域物流发展,以物流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立足于流空间理论,采用熵权-TOPSIS法、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逐步分析物流网络空间格局演化。首先借助熵权-TOPSIS法分析物流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化,在此基础上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分析物流引力空间格局演化,最后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河北物流网络空间格局演化。研究发现河北省各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程度不同;区域间物流引力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整体物流网络密度缓慢上升,但物流联系仍不够密切;整体物流网络结构稳定,物流网络核心区多在西南部,边缘区多在北部及东南部。最后从流空间要素中的交通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流几方面给出物流网络空间格局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不同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正向相关性;动态模型、静态模型在地理邻接矩阵和地理距离矩阵下均表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溢出效应,但动态模型在经济距离矩阵下则具有显著负向溢出效应;短期内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本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邻近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空间权重矩阵设定不同而有所不同;三大经济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与直接效应大体一致,东、西部地区长期内呈现正向促进效应,中部地区呈现负向抑制效应。应利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短期正向效应,发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创新优势,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均衡发展,以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生态。  相似文献   

14.
从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类型三个角度分析了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试验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其经济中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由两翼向中心的移动过程,初步形成"中心—外围"的发展形态。增长极机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是促进其演化的主要动力,提出应建立统一空间规划,促进经济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5.
数字技术应用推动数字金融快速发展,如何使数字金融更好地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11—2020年279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出各城市的碳排放效率水平,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探讨数字金融发展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数字金融与碳排放效率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且主要通过激励绿色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推动市场化进程来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水平;其次,数字金融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有明显的异质性,数字金融主要通过拓宽覆盖广度以及使用深度来发挥提升碳排放效率的作用,对于资源禀赋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提升作用更加显著,然而数字金融在发展过程中易产生“数字污染”,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碳排放效率起抑制作用;最后,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发现,数字金融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果,能够发挥“知识溢出”作用,带动毗邻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9—2020年中国省际交通PPP项目的面板数据,在修正引力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交通PPP项目的空间格局,并构建空间Tobit模型探讨驱动因素。结果显示:中国交通PPP项目的空间格局呈现网络结构形态,省际交通PPP项目的关联程度并不高,项目协作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网络等级结构较弱,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经济发达地区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网络中发挥"桥梁"作用的省份多属人口密度较大地区;交通PPP项目主要受外部因素影响,现阶段发展的重点是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建议政府在宏观调控时,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建立灵活的法律法规体系,营造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加强区域间项目协作沟通。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产品空间演化视角,理论推演和实证分析了外资进入与中国制造业产品升级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外资进入显著促进了中国制造业产品升级;外资进入促进制造业产品升级,具有正向的直接效应,同时通过产品密度传导产生正向的中介效应;外资进入速度倾向于正向调节直接效应而负向调节中介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外资进入对制造业产品升级路径具有双重影响,不仅有助于企业实现产品“得势”,还推动了现有优势产品“失势”。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教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空间面板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面板数据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计量分析,但变量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各省间存在明显的政策模仿和科教成果外溢作用,所以本文引入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并使用Matlab软件及其空间计量经济学工具箱研究中国科教支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借用中国大陆31个省份1998—2005年的空间面板数据进行的分析表明,中国的科教支出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和外溢性,政府有进一步加大科教支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分析了近期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剖析了内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由东部向中西部的制造业空间扩散逐渐明显,涉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及部分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要素成本变化并不是驱动产业扩散的明显原因,集聚外部性的变化才是原因所在。引起多数产业空间扩散的主要原因是同行业企业的激烈竞争,而且拥挤效应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的体现更为明显。本文结果再次说明比较优势与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尺度适应性,一国之内产业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地区间比较优势的变化,而是集聚外部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