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及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基于地理区位异质性下产业集聚促进黄河流域经济增长的框架,对要素禀赋、创新投入、制度因素、生态保护、交通条件、对外开放六个因素如何对产业集聚产生动力进行了研究。进一步通过采用空间SD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地理区位异质性可以对本地区的产业集聚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产生影响;产业协同集聚亦可以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同时,产业协同集聚较好的区域周边也存在着产业协同集聚水平较好的区域。基于此,提出更好发挥人力资本优势、改变制度变迁方式等政策含义,以期更好地发挥黄河流域在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面临地缘区位上的先天劣势、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下降、交通基础设施优势下降、区域政策优势不明显等空间发展困境。应从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两大城市群、加强与京津冀及环渤海合作、优化内部空间关系和培育增长新空间等方面促进东北地区的新一轮振兴。  相似文献   

3.
资源依赖、地理区位与城市经济增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永平  叶初升 《当代经济科学》2011,33(1):114-123,128
本文利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探讨了资源依赖、地理区位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地理区位因素之后,资源依赖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依然呈现反相关关系,"资源诅咒"在城市层面同样存在。同时,地理区位与自然资源依赖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联合影响,距离重要港口城市、中心大城市和三大经济区域中心城市越近,城市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越低,其经济增长越好,优越的地理区位能够减轻资源依赖导致的"资源诅咒"效应。最后,我们的分析也表明,通过降低人力资本投资意愿,阻碍FDI流入,弱化民营经济增长等渠道,资源丰裕导致的资源依赖阻碍了城市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广州市服务业区位演变及布局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都市服务业发展迅速,并逐步成为主导产业,服务业在城市聚集、扩散导致的区位演变及空间格局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以广州为例,在采用服务业四分法基础上,运用1990、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及1996、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分析了1990年以来广州市不同类型服务业就业和基本单位的区位演变、区位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在老城区集聚程度下降,新中心区集聚程度上升,总体上形成"双中心"格局;分配性服务业在老城区集聚明显下降,向新中心区及外围区扩散,布局逐步均衡化,但不同部门差异明显;消费性服务业从老城区逐步向外围区扩散,中心集聚仍较高,且有随人口均衡布局特征;社会性服务业在老城区集聚减弱,在新中心和外围区集聚增强,呈团块状或局部集聚.与国外相比,广州市服务业区位特征是"多中心集聚"区位.  相似文献   

5.
顾芸  董亚宁 《财经科学》2021,(11):80-92
针对传统研究揭示的异质性劳动力选择分类效应在中国"失灵"的现象,本文立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提出决定异质性劳动力区位的地方品质效应.首先,通过引入不可贸易服务品数量、质量及其可及性、城市生产率水平、城市规模经济等构建了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影响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的逻辑机制,解释了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空间格局趋同的特征事实.其次,利用2011-2017年CMDS微观数据匹配分析发现,全国、区域以及不同城市规模层面的实证结果均检验了理论预期;最后,借助门槛模型分析了地方品质的非线性耦合,揭示了地方品质对异质性劳动力的异质作用.尽管劳动力个体具有异质性,劳动力个体都具有地方品质偏好,改善地方品质、按技按需优化劳动力区位不仅是实现劳动力资源空间最优配置的需要,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区域聚集非均衡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涛  赵会玉  杜苗苗 《经济学》2008,(1):565-586
本文运用空间统计学Moran I指数法和β-收敛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和八大区域的FDI聚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省域FDI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区域经济增长在时空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效应;(2)空间相关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国内贸易及外资等经济活动频繁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31个省域区际吸引外资的空间不均衡,空间集聚使得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地理区位(距离)产生的空间成本降低,但地理特征将深刻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空间集聚的中心和外围关系;(3)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重要,但它却不能轻易改变经济地理的规则,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因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集聚导致了迥然不同的区域引资格局。  相似文献   

7.
产业转移的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视角出发,对产业转移概念、国际产业转移动因与区位选择研究、国家内部产业转移动因与区位选择研究、产业转移的区域效应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对产业转移研究进行展望。研究认为:针对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空间格局与过程研究;以国际"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解释产业转移的动因与区位选择;从经济地理学学科特点出发建立综合性分析框架研究产业转移的区域效应;加强产业转移的空间计量以及模拟分析应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三方面构建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和GIS手段对东北振兴政策实施以来东北地区的城市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时间序列上,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脆弱性演化历程可分为高脆弱性主导阶段(2003—2006年)和低脆弱性主导阶段(2007—2011年),城市脆弱性总体上呈现减小趋势,且区域差距不断缩小;空间演化上,城市脆弱性空间格局日趋均衡,高脆弱性城市呈现"扎堆"聚集的特点,低脆弱性城市与东北经济空间格局基本吻合,省际之间脆弱性程度内蒙东部最小,其次是辽宁和吉林,黑龙江最高,就区内差异而言,除黑龙江区内差距扩大外,其他三省均波动下降;区域中心城市的脆弱性不断降低且差距不断缩小,资源型城市的脆弱性程度下降幅度较大,内部呈现不平衡的特点。国家战略调整与重要规划实施、区域产业调整与财政金融扶持、区域开放带动与空间布局优化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是东北振兴战略对城市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的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空间统计学MoranI指数法和β-收敛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和八大区域的FDI聚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省域FDI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区域经济增长在时空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效应;(2)空间相关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国内贸易及外资等经济活动频繁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31个省域区际吸引外资的空间不均衡,空间集聚使得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地理区位(距离)产生的空间成本降低,但地理特征将深刻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空间集聚的中心和外围关系;(3)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重要,但它却不能轻易改变经济地理的规则,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因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集聚导致了迥然不同的区域引资格局。  相似文献   

10.
《经济地理》2021,41(2):82-91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转型期策动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体现城市经济职能的主要方面,其企业区位选择已成为从微观视角解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途径。以西北内陆中心城市——兰州市为案例区,将生产性服务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方法分析了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企业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与集聚特征,并通过条件Logit模型探究了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空间分布经历了"集中—分散—分散式集中"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以城市中心区域为主体,外围地区为补充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格局;②从行业集聚的变化特征来看,集聚峰值处的距离和强度分别呈现先增后减和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集聚范围不断增大,出现多个核心集聚区域。③集聚效益、基础设施、空间距离、政策规划以及技术创新环境对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区位选择起到了正向吸引作用,其中以集聚效益、政策规划以及技术创新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成为生产性服务企业进行区位选择时考虑的首要因素。④从不同行业类型来看,以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服务业为代表的传统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区位选择主要受到土地价格和基础设施因素的影响,而以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则更加关注备选区位的企业集聚效益和技术创新因素,同时政策规划因素也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区位选择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呼唤经济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伦理对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就经济改革而言,我们的经济改革不可能离开经济伦理的支撑。就经济发展而言,经济伦理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对其所要求的社会形式或体制予以正确地认可与选择;对经济活动的目的及其实现方式予以确认,并为之提供精神动力;给社会提供了一只强有力的手,为调节和指挥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尹正萍 《经济论坛》2002,(14):10-11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大量的、有些是独特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关系到我国能否最终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目前,我国经济总体上处于良性运行状态,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避开了亚洲金融动荡的冲击。但我国经济安全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产业安全。对外开放的步步深入,会对我国部分产业部门产生冲击,如汽车、机电、农业、电讯、石化等产业。由于国外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丰富的营销手…  相似文献   

13.
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的经济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潮流。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由于各国在资源和产业等领域竞争的加剧,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首先从资源、产业、发展角度给出了国家经济安全的含义、核心以及本质表现。又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并提出提高我国经济安全度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追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经济自由乃是使市场经济富有活力的灵魂,也是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内在依据和基本伦理准则,中国已经加入WTO,如何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自由,是确保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砝码.  相似文献   

15.
16.
We study bilateral conflicts that affect the welfare of third parties, the stakeholders. The conflict takes the form of a war of attrition and intervention is modeled a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stakeholder “aids” the agreement with transfers to the contenders. We characterize the optimal policy when the stakeholder limits its intervention to a unilateral commitment to compensate the contenders if the conflict is resolved, and show that if contenders must be treated equally after agreement, then the optimal policy cannot eliminate the delay in resolving the conflict, and intervention is only advisable when the stakes are high enough. Economic diplomacy is modeled as a three‐player game where the stakeholder is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negotiation where transfers are discussed simultaneously with a settlement for the conflict. We prove that, provided that none of the parties involved is too impatient, diplomacy benefits the third party in all conflicts.  相似文献   

17.
Economic Notes     
《Economic Notes》2004,33(3):445-445
  相似文献   

18.
数学经济     
  相似文献   

19.
数字经济     
  相似文献   

20.
经济辐射理论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辐射既表现为自然界不同物体间的能量相互传递,也表现为人类社会资源的互相流动。经济辐射理论既可以深化我们对扩大开放的新认识,也可以说明区域、产业等经济发展中的非均衡到均衡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