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个人征信体系现状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无论是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还是中间业务都离不开社会诚信环境的支持。正是因为诚信和资金需求的存在,才使传统的商品交易由原来低级的实物交易和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逐步发展到了以银行为中介的信用交易。这是商品交易的最高形式。可以说,良好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术界对我国建立个人破产制度争议的焦点集中在个人信用制度特别是征信系统建设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是否会因此引发严重的社会信用危机。本文是从信用制度建设的角度出发,研究征信系统建设对个人破产制度建立的重要性,在详细分析当前我国征信系统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征信系统建设推动我国个人破产制度出台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张鑫 《银行与经济》2003,(11):51-53
个人征信体系是指由国家建立的,用于保障个人信用活动健康、规范发展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在发展信用消费和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是全世界个人征信体系最发达的国家,从1860年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第一家信用局成立至今,其征信的发展有近160年的历史了,在信用立法、中介机构建立、数据收集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而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尚不成熟,因此通过对美国个人征信体系发展的研究与分析,将给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王萌萌 《时代金融》2012,(3):126-127
西方国家关于消费信贷的实践研究验证了征信制度对消费信贷的巨大促进作用,而我国消费信贷发展方面遭遇瓶颈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征信制度的不规范引起的。个人征信体系主要是与个人征信活动相关的法律制度、市场管理、文化建设及组织结构等共同构成的一个体系,是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动态发展课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基于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这一角度对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萌萌 《云南金融》2012,(1X):126-127
西方国家关于消费信贷的实践研究验证了征信制度对消费信贷的巨大促进作用,而我国消费信贷发展方面遭遇瓶颈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征信制度的不规范引起的。个人征信体系主要是与个人征信活动相关的法律制度、市场管理、文化建设及组织结构等共同构成的一个体系,是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动态发展课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基于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这一角度对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目标规划及阶段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其康 《金融论坛》2004,9(9):15-20
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建立起了成熟的个人征信体系,而目前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仍处于试点阶段.本文通过实证考察,发现我国在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着诸如信用立法滞后、个人信用评估缺乏统一标准、各地征信体系目标不统一等问题.因此,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作者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个人征信体系模式:即选择以银行业为主线,纵向建立基础数据库和横向联网的模式;以地方中介机构为补充,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由政府统一监督管理,最终实现个人信用信息的联合征集、权威评估和信用公示.作者并据此设计了相应的目标规划和具体的阶段构想.  相似文献   

7.
高杰英 《金融博览》2008,(10):80-81
《论语·为政》篇中,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用,不仅在中国是人们行为处事的标准,在国外亦然。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借鉴了国外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何永清 《征信》2016,(2):49-54
借鉴经济学博弈理论,引入经典博弈模型,论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征信体系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通过与美国、英国和日本征信体系的对比,发现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法制不健全、征信数据来源面窄等若干问题.为完善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应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强化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征信内容,扩大信用报告应用范围,加强商业银行诫信建设.  相似文献   

9.
关于加强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诚信的社会,建立个人征信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现状入手,对现阶段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对如何建设个人征信体系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个人征信体系是社会征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金融危机后为完善我国个人征信体系,本文认为需要创建有利于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法律环境、建立个人失信惩罚机制、积极推进地方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We document a link between U.S. credit supply and rising personal bankruptcy rates. We exploit the exogenous variation in market contestability brought on by banking deregulation—the relaxation of entry restrictions in the 1980s and 1990s—at the state level. We find deregulation explains at least 10% of the rise in bankruptcy rates. We also find that deregulation leads to increased lending, lower loss rates on loans, and higher lending productivity.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increased competition prompted banks to adopt sophisticated credit rating technology, allowing for new credit extension to existing and previously excluded households.  相似文献   

12.
征信体系通过建立一种声誉制度,促进人类合作、提高群体成员效用和福利。个人信用保证机制的征信制度和诉讼制度哪个成本更低、相对价值更高需要客观分析。在完全竞争的信贷市场研究场景下,声誉机制有引致合作行为的能力;扩展博弈下,诉讼制度的威胁使得借贷者施加一个高的努力程度,提高了社会总剩余。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声誉机制出现以后,存在于每个银行内部的声誉就变成了一个统一、全范围扩展的声誉机制,所以声誉制度比诉讼制度可以获得更高的社会总剩余。  相似文献   

13.
征信体系通过建立一种声誉制度,促进人类合作、提高群体成员效用和福利。个人信用保证机制的征信制度和诉讼制度哪个成本更低、相对价值更高需要客观分析。在完全竞争的信贷市场研究场景下,声誉机制有引致合作行为的能力;扩展博弈下,诉讼制度的威胁使得借贷者施加一个高的努力程度,提高了社会总剩余。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声誉机制出现以后,存在于每个银行内部的声誉就变成了一个统一、全范围扩展的声誉机制,所以声誉制度比诉讼制度可以获得更高的社会总剩余。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征信行业快速发展,个人征信涉诉案件数量逐年攀升.通过对近年来有关司法裁判文书的分析梳理,发现法院在审理有关保证责任纠纷案件时,同案异判现象较为突出,极易引发公众困扰.结合相关案例,分析争议焦点,深挖问题成因,认为应不断完善优化顶层设计,持续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强化解纷渠道有效利用,提升金融机构维权能力,加大金融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个人信用数据不平衡、类间重叠、类型多样性等特点,运用优化的辅助分类器生成对抗网络(ACGAN)、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分别进行数据过采样、学习与分类,在此基础上构建个人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依据金融及大数据相关竞赛平台提供的两个信贷数据集进行实证,从AUC、G mean、Recall等指标出发考量模型的性能。结果显示,模型使用新的过采样技术生成的样本与原始样本非常接近,对违约样本及总样本的识别性能均优于对照模型。  相似文献   

16.
17.
通过解读个人征信法律关系,从内涵上阐述征信数据的开放,对征信数据主体隐私权的保护以及对征信机构征信数据的价值评价,明确信用信息之上对个人信息采集、使用中的对个人隐私权和知情权的法律保护以及确认征信数据主体对信用信息的适度控制权,从而将征信活动作为一种创新的法律行为而纳入法律框架,规范征信活动,维护良性的征信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为了保障自然人及其债权人的相关利益,完善我国现代破产制度并且与国际社会接轨,在我国构建一个合理的自然人破产制度已经势在必行.本文认为,虽然我国目前在自然人破产制度的构建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障碍,例如相关制度不完善、司法操作困难、与传统观念不符等.但是纵观各国自然人破产制度的发展历史,这些困难在我国现阶段并非不可以克服,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自然人破产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最后通过对其他国家的自然人破产制度进行分析,对我国自然人破产制度的构建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