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郑月琴 《农业经济》2004,(12):33-34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内容。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劳动者自主择业、自由流动、自主创业的环境,形成稳定的促进就业政策和制度,健全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然而,如何消除城乡就业制度上的不平等现象,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积极统筹城乡就业,积极引导、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全省农村已有1411万人得到转移,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4%,劳务输出总量居全国首位。  相似文献   

3.
从长远来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实现这个目标要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关键是要消除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制度限制因素,同时给进城务工的农民以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为此,应尽快打破城乡、地区就业壁垒,制定平等的劳动行业准入制度,实行公平的就业政策和同等的社会保障,最终实现农民顺利转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4.
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增长,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必然下降。据1979-1983年世界各国的截面资料,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下降0.66%,按这一弹性系数估算,200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可能下降到40%左右,为此1986-2000年累计安置1.78亿个非农业劳动力,累计需投资13528亿元。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抉择和政策思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协调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角度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本文在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数据及其对城镇化影响的基础上认为,当前中国的城镇化与劳动力转移是不同质的,未来需要积极推进城镇化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在协调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需要研究几个重大问题,即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深入推进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扩大就业为目标,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提高城镇的人口和产业密度;以农业为侧重点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从城乡两个渠道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出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契机,调整城镇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优化城镇区域布局;深化体制机制创新,逐步消化城镇化成本,增强城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6.
中央提出的城乡“五个统筹”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又使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有了更加明确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统筹就是为了兼顾,为了整合,为了协调。要实行统筹,就“三农”工作来说,必须进一步理顺以下六个关系。(一)进一步理顺“三农”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我省目前农业人口占70%,农业劳动力占6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5%,总体来看,湖北处在工业化的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工业化任务的确还很重。城镇建设这些年加快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2%,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现在要求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完全必要,但决不能因此而轻视甚至忽视“三农”。如果农业不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村工作通讯》2008,(6):48-48
天津市今年将建立统一的就业失业管理制度,对外来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就业失业登记,核发就业失业证。 今年天津将着力推进城乡平等就业。外来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将与城市人口一样,享受平等的就业服务。外地与天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镇常住地稳定就业满6个月,失业后就可进行失业登记,符合条件的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相似文献   

8.
城乡统筹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城乡统筹就业是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内容。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城乡统筹就业是本地劳动力和城镇劳动力的统筹。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城乡统筹就业是区域间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和开放,即通常所说的本地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城乡统筹就业的本质是一种机制,是劳动力在城乡间,区域间有序流动和保证劳动力有效交易的一系列机制。本文以城乡统筹就业为题为探讨关于城乡统筹就业的制度基础,约束条件,机制的建立,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丞  高芸 《新疆农垦经济》2010,(12):14-18,49
研究目的:定量化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与劳动力流动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全国178份村级调查问卷数据,建立最优尺度分析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农村劳动力结构是影响农地流转的显著因素,其表现为村级农业季节性剩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越大,当地农地流转程度越高;相反,村级基本没有就业劳动力与务农半年以上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越大,当地农地流转程度越低。(2)农村劳动力流动亦会对农地流转产生重要影响,其表现为村级劳动力流动率越高,当地农地流转程度亦越高。研究结论:为了促进我国农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在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与应用投入力度的同时,还应加快当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并积极推动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外出就业。  相似文献   

10.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本文利用四川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有关农业普查数据,分析了四川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及特征,准确把握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基本态势,探索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寻找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与转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据世界银行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比同等人均GDP国家和地区低11%,是典型的二元结构。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0%、全国工业总产出的50%、国家税收的8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5%、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90%以上集中在城市。但是,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相比,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改革40年回顾与展望(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接上期)五、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促进城乡劳动力资源双向流动(一)逐步放开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平等就业制度改革前,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受到严格限制,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基本陷于停滞状态。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市场的放开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和曲折的过程。1979-1983年是"限制流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和兴办社队企业,就地适当安置,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效应包括配置效应、节本效应、聚集效应和提升效应。本文在界定这些概念、建立测算公式和收集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及其经济和社会效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会促进农民收入提高,为农业发展和农民消费提供资金,促进耕地资源合理配置,还会较大幅度地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成本,创造就业机会,促进GDP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负面效应是它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用工制度”和“城市二元社会”。  相似文献   

14.
印度现有人口10.3亿。耕地面积为1.2亿公顷,居亚洲之首,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5%。农业在印度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60%。农场总数达到1.155亿个,60%的规模不足1公顷,只有1%的规模达到或超过10公顷。印度目前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小麦和大米生产国,是仅次于美国、中国和巴西的世界第四大粗粮生产国,而且还具备着扩大农业生产的巨大潜力。过去10年中,农业年均增长速度为2%。  相似文献   

15.
2003年。我国GDP总量达到11.67万亿人民币。比2002年增长9.1%。财政实现2万亿收入。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农业在GDP构成份额中已经降到14%以下。城镇化水平上升到40%以上.劳动力就业结构尽管存在偏差。但如果把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9820万劳动力。计算在非农劳动力份额中。则就业结构偏差将由30%左右降为15%左右。主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培训:世纪大工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世纪的战略决策4月7日上午.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六部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仪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隆重启动。农业部张宝文副部长在启动仪式上讲话指出:目前.我国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在9000多万外出务工的农民中.有相当数量人员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居所.返乡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张宝文副部长还讲到.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霞 《南方农村》2003,(3):17-2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占很大的比重。改革前,受城乡分割体制的束缚,农业中沉淀着大量的“隐性”过剩劳动力。改革后,家庭承包制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的效率,使土地上隐性过剩的劳动力迅速显现。农民有了择业的自由,他们或是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就地转移”,或是“离土离乡”流动到城市谋取就业。但是,由于农业人口的庞大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不足以及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有限等等因素,农业和农村中仍然滞留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获得就业,不仅事关中国农业效率、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垫江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现有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9.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2%,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占极少数。垫江县农村现有近11万富余劳动力未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并且每年以1万左右的人数在递增。在已转移的17余万农村劳动力中,也还有相  相似文献   

19.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与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直以来,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都是比较突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1.5亿,并且还在呈增长趋势,云南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700多万,相当于全省农业劳动力的37%左右。可见,在云南,必须合理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  相似文献   

20.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偏低,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的转移与就业。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降低转移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