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积极有序建立一线教育培训平台,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按照"以产业为平台,以经营主体为载体,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管理,为农广体系服务"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管理新途径、新模式和新举措,全面提升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管理水平,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上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一切为了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为目标,突出主责主业,在完善体系建设、准确职能定位、创新培育模式、整合培育资源以及职业农民制度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着力构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政府主导完善体系根据"一主多元"培育工作要求,上海市农广校构建了以政府主导为基础的"市、区、镇"三级农民培育体系。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落实培训项目、培训经费,指导农民田间学校开展工作,并成立  相似文献   

3.
<正>为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服务能力,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015年,宁夏农广校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培养了一大批辅导员。以县(市、区)产业发展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农业产业链建设了一批农民田间学校,初步形成了农民田间学校基层教学工作格  相似文献   

4.
正建设宗旨: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新要求,推行以需求为导向、以田间为课堂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把农民田间学校建成农广校体系在乡村的办学场所,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参加培训学习,深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目标任务:根据产业发展和农民素质提高需求,以农民合作社等为依托,"十三五"期间在全国建立不少于20万所农民田间学校,基本实现当地主导产业全覆盖,构建农民田间学校基层教学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11月11日,全国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会议实地考察了中牟县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等农民田间学校,总结交流了各地农广校推动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民田间学校的模式和经验,就进一步推进全国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及运行机制进行了研讨。会议提出,农民培训的对象,需求和转化应用主要在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在合作社广泛建立农民田间学校,通过"一社一校"实现对社员和产业的全覆盖,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为调动农民主体参训积极性,提高农民生产技能,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各地在培训方法上积极探索创新,大力推进创建农民田间学校,这种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以农民为中心、需求为导向、田间为课堂、实践为手段、"能力建设"为目的的农民培训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突出农民主导地位。农民田间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先、自下而上"的培训理念,强调以农民为中心,由他们参与活动决策和执行全过程,将意愿全部表达出来,而辅  相似文献   

7.
<正>为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提升农民田间学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的基础平台作用,推动农民田间学校发展壮大,河南省农广校结合农民田间学校发展需要,在2015年组建农民田间学校联盟基础上,指导成立了省、市、县三级农民田间学校联盟体系,为农广校发展构建出第四道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12月12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北京召开全国农广校校长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深入推进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会议集中发布了农民田间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教材、《掌上农广》移动学习APP、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等建设方案,并推出了寻找"最美农广人"活动。  相似文献   

9.
职业农民     
正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发布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专题调研的通知为总结近年来各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等基地建设、运行、机制、管理等方面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农业部科教司部署和要求,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将组织开展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等基地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内容包括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创业孵化基地的基本情况;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和创业孵化  相似文献   

10.
<正>安徽省南陵县农广校积极探索实践农民田间学校,把农民教育培训放在田间学校,既形式多样,又贴近农民、贴近农业生产,技物结合,解决了农民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背景2013年,原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农科教发[2013] 7号);2015年,原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于12月下发《关于加快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意见》(农播体[2015] 108号),计划"十三五"期间在全国建立20万所农民  相似文献   

11.
正农民田间学校农民田间学校,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是在实施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项目的过程中产生的农民培训方式培训方式,如今已成为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开展农业推广和农民培训的主要手段。伴随我国"三农农"事业的迅猛发展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大力推进,农民田间学校已成为我国培养农村基层实用人才的典型教育培训模式才的典型教育培训模式,它以农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改变了传统课堂式教学课堂式教学,让农民在干中学、学中干,充分调动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山东省临沂市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见,明确新型职业农民生产技能培训采取农民田间课堂培训方式,由农广校负责组织实施。为规范培训行为,保证培训质量,临沂市农广校在全市推进农民田间课堂建设"六统一"模式,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生产技能培训需要。2014年,全市建成"六统一"  相似文献   

13.
正为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为福建省厦门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今年厦门市持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目前已挂牌十家农民田间学校,取得良好实效。这些田间学校依托在各个合作社,有教师、有教学设备、有住宿,同时也是生产一线,可以充分满足培训需求,并且提高培训质量。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永川农广校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坚持重庆市农民田间学校"八个一"建设标准(即:构建一个长期运行的科技协调工作站,培养一名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建成或完善一个农民科技书屋,搭建一个农民远程教育平台,带动一批科技示范户,建立一个科学试验示范田,在重庆市农民田间学校网络下建立一个窗口,建立一个农业技术宣传栏),结合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实施,2009年至今共创建18  相似文献   

15.
<正>面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为及时高效便捷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河南省农广校以省市县三级农广校为依托,大力推行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的农民田间学校新载体推广应用模式,在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中,遴选建设了1577所农民田间学校,基本达到了产业和区域全覆盖,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了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体系,解决了农民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农民田间学校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推广模式,近年来在全国得到了大力推广。作为一个小省区,宁夏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在数量和规模上并不大,但是在建设和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在今后的学校建设过程中必将起到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一、将农民田间学校应用于农民培训工作中(一)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田间学校培训,能够间接实现农民终身教育。大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田间学校知识培训,能够使田间学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正>甘肃省麦积区农广校于2012年10月开办了全省农广校系统第二家以花牛苹果栽培为主的麦积区农民田间学校石门教学班,以此为平台探索和实践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教学班自开班以来,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先田间后书本、先实践后理论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按规范程序开展农民需求调研、票箱测试、参与式培训课  相似文献   

18.
<正>农民田间学校是农民喜闻乐见的培训形式,也是农业部门增强服务能力的延伸平台。2016年,湖北省农业厅把创建农民田间学校作为全面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周密组织、扎实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年共建成农民田间学校127所,其中省级示范校22所。农民田间学校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主要做法(一)制度设立2016年初,湖北省农业厅下发《关于做好农民田间学  相似文献   

19.
正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引入"农民田间课堂"培训推广模式,可以有效破解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难题,提升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和实践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一、田间课堂释义(一)"农民田间课堂"概念及产生的历史背景1.农民田间课堂概念"农民田间课堂"是指以农作物生产田间为课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实施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全省农民培训工程为契机,着力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积极发挥农广校、涉农院校、科研推广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了以农广校为主体、多方资源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整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