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正刚回到重庆云阳这座江边小城的时候,这场席卷全国的疫情还没有从湖北蔓延开来,县城里的人们虽然放缓了聚会的步伐,但是正常的工作生活依然有序进行。爱人的小舅问我,想不想去他们对口指导的村里去看看。他是县司法局的政治处主任,自从去年农业农村部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等部门开展了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和\"百乡千村\"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等工作,乡村治理就成了小舅他们关注的重点内容。难得可以跟司法系统的同志一起到基层调研,我没放过这个机会。 相似文献
3.
困境与突破: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理论分析框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扶持远乡农民民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危机中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意愿将进一步下降.要破解此困局就需要政府策激励农民工创业.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构建了一个分析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的理论框架,对农民工创业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扶持农工返乡创业的政策着力点在于:增加创业机会、提高创_业收入和创业成功的概率率. 相似文献
4.
5.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6,(1)
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前提。我国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困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职能履行不到位,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低下;二是在合作治理过程中,政府引导角色扮演不到位,村民政治冷漠现象普存,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发展畸形。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效度。应从完善自身职能水平、支持公民协商参与治理模式、扶持社会组织良性发展等多维路径促进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基层善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农地制度是中国乡村治理的重要线索,宅基地“三权分置”革新了宅基地的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率,同时再造了乡村主体。所有权的具体明晰凝聚了村民的主体意识,资格权的期权逻辑重塑了乡村的内源主体,使用权的限制放松吸引来村庄的外源精英。乡村主体再造作为宅基地“三权分置”与村庄治理的中介,将宅基地“三权分置”的作用力向村庄治理传递,新主体从关系嵌入、要素嵌入、权力嵌入三个维度参与村庄治理。基于其作用机制,探索出“搭建多元主体治理框架、推进治理工具契约化、推进治理知识现代化、谨防‘资本—权力’共谋博弈”的四条村庄治理现代化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7.
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构建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新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构造了了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的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模型,利用湖南省近十年农村数据对理论框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理论框架符合经济发展实践,新的理论框架架下可以为以湖南省为代表的农业省份坚持农业现代化,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政策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乡村生态振兴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着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生态产业发展不足、农村人居环境有待改善等现实困境.应从加快制度建设和法治保障、加强生态产业培育和生态价值转化、提升主体治理能力等各个维度综合发力,构建科学合理路径,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持续稳步进行. 相似文献
9.
基于公共管理的分析框架:森林资源管理协调中的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阐述森林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接着基于公共管理的分析框架,从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出发,深入分析目前森林资源现有管理模式面对的公共管理困境:集体行动的失范、共识和合作的困窘、机会主义行为难以克服、官僚化与浪费的消极抑制等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4)
在梳理中国土地管理制度发展历程基础上,剖析了土地征收、土地用途管制、耕地保护、建设用地流转、家庭联产承包等主要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引入Williamson四层次分析框架,探究制度改革逻辑框架,并从管理主体、管理目标、管理重点、管理效益的四维视角设定改革战略定位。在科学合理编制实施规划、合理落实城乡用地规划管控、建立完善城乡制度双挂钩模式等改革关键环节,进行制度更替路径设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种养业现代化的纵深时期,许多瓶颈问题亟待突破,以期为引领探索的企业明晰发展方向与路径。[方法]利用系统动力学、演化经济学理论方法,层层演绎由表象挖掘种养业现代化过程中根本性的瓶颈问题;基于企业跟踪调研和专家访谈,利用系统分析、突变与协同理论方法,指出发展瓶颈突破的关键。[结果](1)种养业价值实现的逻辑发生了变化,交易消费模式、技术创新模式、组织运作模式变革;(2)对标发达国家种养业,种养业全链条融合发展的瓶颈是信息收集与传递效率低、产业链跨环节链接不紧密、利益链接机制设计不合理;(3)瓶颈突破的关键在于:基于信息化构建综合解决方案、基于规模化促进农资农艺农械匹配、基于技术集成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结论]基于种植养殖规模经济与服务范围经济的规模竞争型、基于地方资源禀赋的优势特色型、基于种养结合的功能型是种养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可供选择的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12.
13.
近几年来,我国虽然出现粮食过剩,但并不意味着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本文认为,粮食供过于求的短期与直接效应是粮食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或下降,如果这种效应进一步影响到(潜在或现实的)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供应的持续性,那么,粮食安全和农业的稳定地位就得不到保障。本文从基本要素和外部环境要素两个方面对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指标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16.
粮食安全经济学:一个标准模型分析框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粮食安全经济学主要研究贫困及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现在全球生产的粮食可以养活世界上每一个人,可是为什么饥饿依然是当今世界如此严重的问题?文章在粮食安全概念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保障粮食安全的现代主流经济学标准模型,并认为目前粮食安全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国外农村风险管理研究:一个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风险管理研究是国外风险理论与风险管理研究的重大进展。本文对该研究领域的几个基本相关概念,风险管理的主要角色及其特性,风险的主要类型,以及风险管理战略做出框架性分析,以期对我国农村风险管理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社会治理现代化构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形塑着政党治理现代化和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客观对象。以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多指向城镇治理,基于治理理论,勘定乡村治理现代化内涵边界,进而指出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价值困境、制度困境与行动困境,应遵循乡村治理主体全面协同、乡村治理机构系统化与乡村治理方式科学化的逻辑实现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引入农业治理视角,从自主治理角度分析小农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农村社会存在多样化的农业自主治理实践,农民、市场和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农业治理中,其关键是农民在村社组织主导下形成了自主组织,建立了农民与其他主体之间的联结机制,促进了小农农业现代化发展。自主治理的有效实现依赖村民自治制度提供制度化的组织保障和集体土地制度提供制度空间。从国际比较视角来看,与大农农业国家农民生产组织化作用不太重要和小农农业国家农民生产组织化作用有限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不同,中国探索了一条充分发挥农民自主组织作用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这启示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农业治理体制机制,为农业自主治理提供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