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劳动力乡城流动与农村留守人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规模庞大的乡城流动人口和农村留守人口群体。本文将"流动"和"留守"置于全球新自由主义发展和农村商品化进程的背景之下,追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这两大农村人口群体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现状,并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展望。本文认为,"流动"和"留守"两大人口群体的出现是社会整体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目标、城市偏向的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农村"流动"和"留守"群体共同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为此付出了代价。流动和留守人口问题的根本性化解,有赖于一个城乡协同、权利平等、和谐交融,且以"人"的福祉为终极关怀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畜牧业发展:成就、经验及未来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总体规模世界第一。但也存在诸如资源和环境约束日趋严峻、产品质量和安全性问题仍然存在、生产效率和比较效益仍然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的突出制约。本文在对40年畜牧业发展作阶段划分和特征梳理的基础上,高度提炼和总结了40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取得成功的核心经验,深入分析了未来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今后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适应新时代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建议。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业科技改革历经恢复期、市场化改革探索期、改革深化期和创新体系建立期四个阶段,改革的成效斐然,科技创新体系初具规模,农业科技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农业科技资源投入数量和结构逐渐合理,农业科技创新产出水平不断提高,农推体系多点覆盖。改革累积了成功经验,顶层设计需遵循农业科技本身的特点,改革的动力来自于"政府主导、需求倒逼"双重驱动,在"渐进式"改革中实现了"先破再立"。农业科技体制仍存在政府和市场的主导作用扭曲,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失衡,科技创新绩效水平薄弱,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导向偏颇等弊端。下一步需建立"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的农业创新体制,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构建,优化平衡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建立平台化农技推广和成果转化体制,重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4.
四十年中国农业发展改革和未来政策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过去40年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生产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水土资源相对短期的情况下,食物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贫困人口显著下降。虽然过去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农村制度创新、农业技术进步、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和农业生产力投入,是中国过去40年农业增长的四大驱动力,也是中国农业发展与改革的四大法宝。未来三十年要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同样需要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市场化改革和生产力投入。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渔业的发展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1978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渔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水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品种琳琅满目,质量稳步提高;水产品购销两旺,市场繁荣;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产业功能大为拓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障显.30年来,我国水产业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得益于渔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得益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得益于渔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广大渔业工作者的创新与创业.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村水利建设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村水利建设之间的关系。[方法]文章以2009—2015年农业和水利建设有关数据构建回归分析计量模型,以农业现代化水平、人均耕地灌溉面积、水利建设投资完成额、水库容量和除涝面积为指标,具体研究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村水利建设的关系。[结果]研究发现人均耕地灌溉面积、水利建设投资完成额、水库容量、除涝面积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均有正向促进作用,所以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村水利建设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结论]由此研究认为应持续加强农村水利基础建设并提供有效供给,确保现代化农业产出水平稳步提升;总结和推广先进国家和地区水利发展经验,探索适合我国的农村水利发展道路;优化农村水资源配置,提高农村水利服务精准性,增强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村水利供给能力,使两者在发展中相互促进,确保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年来,佛山人发扬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全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主要成就以及基本经验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业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农业产业升级和产业整合的步伐加快,为中国农业投资者带来了历史机遇。本文通过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的加强以及农民收入的提高等方面对比分析,阐述了中国未来农业和农村发展格局和方向,表明了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新的格局下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投资方向。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从限制流动到自由流动,打破了土地对劳动力的桎梏,释放了亿万农村劳动力潜在的经济效能。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带来了多重红利,国家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和优化,劳动力个人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一过程将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崛起的整个进程。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历程、特征和市民化进程;对其流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为国家经济做出的贡献进行了估计;针对在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展望。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生态旅游未来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一、农业…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审视角度、重要性认识、推进方式和认知程度等方面实现了"三农"工作认识上的时代性跃升,从完善现代化建设体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等方面反映了"三农"工作的时代需求,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全面开启了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万宝瑞一90年代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影响整个战略任务的实现。今后6年,粮食总产要增加1000亿斤,棉花增加1000万担,肉类和水产品分别增产1000万吨,农...  相似文献   

13.
过去十年,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生产形态、经营模式、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革。多数研究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跨入中期阶段。未来十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城镇化深入推进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4.
15.
<正>逊克农场坐落在小兴安岭北麓、黑龙江畔,毗邻黑河、伊春两市和逊克、孙吴、嘉荫三县,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沿黑龙江边境线24公里。农场辖区总面积320万亩,其中耕地67.15万亩、林地48万亩、草原22万亩。下辖10个管理区,以及企业管理中心所在的场部地区,在册人口2.3万人,职工3361名。农业种植以玉米、大豆、小麦为主,平均年产粮豆24万吨。全场拥有大型进口农业机械288台,农机总动力4.45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率99%。林业经济以林菌、林药、林禽、林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如何走?怎样看待我国传统农业?它与农业现代化有什么关系?诸如此类问题,近年来,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进行讨论,本文试作一专题综述。“工业式农业”的弊端所谓“工业式农业”,或称“无机农业”、“石油农业”,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道路。这种农业,在一定时期内也能增加农产品,使农业经济繁荣;但是,好景不长,  相似文献   

17.
《农业经济问题》2008,(3):F0002
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暨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英文简称“CARD”)是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与建设,并受其指导的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是直属浙江大学的一个跨学科、开放性的研究机构。该基地也是国家985工程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创新基地。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观点认为,农村家庭经济属于小农经济。由于小农经济是自发地受价值规律支配的小商品经济,排斥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和协作,不能有效地配置生产要素,同社会化大生产不相适应;同时由于生产上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承受风险大,商品率低,而且缺乏有效的物质投入进行扩大再生产,同现代化生产也是格格不入的。基于上述认识,为避免小农经济导致农村中的两极分化,我国对改造小农经济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次是50年代初期,改造的思路是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实行农业合作化,再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实现以农业机械化为中心环节的农业技术改造;第二个时期是在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友谊农场作为我国占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业企业,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40年来在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和生产关系变革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为农业改革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本文从友谊农场在现代农业机械、国营农场经营管理、现代农业体制三个方面如何进行摸索的实践经验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专业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我国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首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化农业转化,它是我国农村发展商品经济的一种好的形式,是我国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商品经济的雏型,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下面就农村专业户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谈谈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