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现阶段,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已成解决"三农"及新农村建设核心的问题,农民收入能否提高,不仅关系农村和农业的稳定发展、国民经济的全局,还关系和谐社会的建立。对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就农民收入远远低于劳动力价值,本文系统阐述了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对农民工劳动力价值进行了理论分析,从农民工劳动力价值、农民工的需求两方面探讨了农民工工资低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农民工工资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教育与职业的匹配状况对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增加劳动供给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2011~2016年微观数据,基于城市规模视角分析了农民工教育与职业的匹配状况对工资效应的差别。研究发现: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农民工教育与职业的错配比例越高;中小城市农民工教育过度对工资的影响呈现工资嘉赏效应,大城市农民工教育过度对工资的影响以工资惩罚为主;而教育不足对农民工工资则普遍存在负向影响。农民工教育与职业不匹配对工资影响的理论机制表明,中小城市支持人力资本理论模型,而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则支持分配理论模型。这意味着,农民工在中小城市表现出学历越高人力资本回报越高的特点;而在大城市,教育与职业适配则更为重要。因此,改善城市层面的教育-职业的适配性,让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动和工作转换,进一步增强城市间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是相关政策调节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教育和户籍歧视对城镇工和农民工工资差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基于自然实验的工资差异分解方法用于分析个体特征差异、进入市场前教育歧视和市场后户籍歧视对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城镇工和农民工之间工资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工工资率是农民工工资率的1.79倍,两类劳动力工资差异的69.77%、14.01%和12.99%分别是由个体特征差异、农民工进入市场前受到的教育歧视和进入市场后受到的户籍歧视导致的。因此,政府在设计和实施公平的就业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的同时,大力促进城乡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将有助于缩小城镇工和农民工之间的工资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2013年和2018年的两次住户调查数据,测算了农村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差距及跨期变化.本文发现,从收入决定方程来看,农村教育回报率较低,工作特征是影响农村居民工资的最主要因素.基于G·Fields分解发现,工作特征、区域、个体特征和家庭背景对总体工资不平等的解释力度依次下降.对于人群间工资...  相似文献   

5.
代际差异视角下的农民工土地流转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但是我国土地流转规模远远滞后于农村劳动力非农流转规模,具体表现就是农民工即在城市中工作,又在农忙时返乡从事农业生产。本文通过分析农民工家庭的消费偏好与消费地点的关系来探讨农民工转移土地的影响因素,并验证一代农民工与二代农民工土地流转行为差异。结果表明,农民工是否转移土地基于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人力资本越高的农民工,更具有转移土地的倾向;二代农民工其留有土地的概率要低于一代农民工,并且随着收入提高,更具有转移土地的倾向;此外,进城务工时间长短也会影响农民工土地流转倾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农民工的流动就业和工资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长三角地区五市(县)473名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对不同流动就业类型农民工的月工资水平及其工资决定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随着农民工就业流动性增强,其月工资水平也不断上升;同时,就业流动程度不同的农民工,其工资决定机制也不同,但在流动就业过程中人力资本因素的敏感度最强。流动就业成为农民工摆脱"合法化"的低工资制度安排的基本选择。因此,应从最低工资制度和人力资本投资两方面入手,改变现有农民工工资制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中国现阶段农民工涌入城市谋生并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实际,耦合了他们在城市打工和在农村务农的工资决定机制,认为被忽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失业并存"这种类型将形成农民工"城乡双锁定"的工资决定模型。本文由此刻画了一种即使在劳动力可流动的条件下也会出现并且仅靠市场化无法有效消除的新城乡二元结构。同时,该模型还为诠释农民工的低工资现象以及所谓的"民工荒"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解视角。  相似文献   

8.
基于兰州市923位农民工的调研资料,本文着重考察了基于"信任—分享"视角下的社会资本对外地和本地农民工就业影响差异——是竞争性关系还是互助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自己的社会资本在"关系构建—建立信任—实现合作—资源共享"这一收入路径中,外地农民工与本地农民工在当地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关系存在差异性,其三种表现为一是外地与本地农民工之间存在直接竞争性就业关系;二是外地农民工之间存在间接竞争性就业关系,即基于"信任—分享"视角下的个体社会资本对其他个体收入表现出负向冲击作用;三是本地农民工之间呈现互助性就业关系,即基于"信任—分享"视角下的个体社会资本对其他个体收入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保障农民工休息休假权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作者基于对全国13个省份农民工的调查,构建ologit回归模型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月收入、本工作工龄、工作需否培训、有无工伤保险、劳动合同类型、行业类型、职业类型、单位类型是影响农民工超时工作的显著因素;再利用边际效应对显著因素的实际作用大小进行计算发现:教育程度、劳动合同类型和单位类型是影响农民工超时工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文中最后提出需要从法律规制、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及构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角度保障农民工的休息休假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构建了农民工社会资本及其维度结构与城乡类型影响人力资本回报率的分析框架,并基于2014年浙江省农民工调查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和有序Logit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民工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与收入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即农民工社会资本对其人力资本回报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社会资本通过强化信息传递和缓解就业歧视,对其人力资本回报率具有正向影响;农民工社会资本内部各个维度对人力资本回报率的作用差异在不同人力资本类型间存在区别;农民工城镇型社会资本对其人力资本回报率的正向影响强于乡村型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对于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失灵具有一定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8年的数据,发现社会关系网络引起的户籍歧视对劳动力工资的户籍差异具有重要影响,城镇工利用社会关系网络通过扭曲市场规则能够形成行业壁垒和回报率偏差,大约12.18%的户籍工资差异是社会关系网络所引起的户籍歧视引起的。此外还发现,劳动力工资的户籍差异主要还是由于特征差异引起的,特别是不同户籍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差异,大约52.70%的户籍工资差异是由城镇工和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对农民工工资的最小二乘估计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以后,教育每增加1年,农民工的工资将提高6.1%,参加培训者比不参加培训者的工资要高出15.7%;行业垄断不仅造就了少数人的富裕也造成了多数人的贫困;市场化使人力资本和市场分割的工资效应均明显增强,这意味着消除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加强教育培训将是同等重要的政策手段。此外,在处理教育的内生性问题时发现,父母的受教育年限、兄弟姐妹数、调查地域的类型都不是理想的工具变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2012年和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采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对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上劳企双方议价能力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议价能力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以及禀赋异质性特征下农民工议价能力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用工企业雇主相比,农民工的议价能力明显较弱,在双方议价能力的共同作用下,农民工实际获得的工资比市场"公平"工资低24. 96%。对于处于工资分布底端的农民工,议价能力的弱势尤为突出。禀赋特征对农民工的议价能力有一定影响,随着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水平的提升,农民工议价能力有所提高,而其实际工资水平的下偏程度也随之降低;此外,迁移状态也是影响农民工议价能力的重要因素,相比于本地农民工,外出农民工的工资议价能力更强,他们的工资所受到的挤压程度更低。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农民工调查数据,对天津市农民工的社会经济特征、就业状况和收入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农民工收入、福利待遇、劳动权益、就业服务、劳动力市场公平等方面存在较严重问题,教育和培训对农民工收入具有显著影响。为此,政府应该在劳动力市场机制、政府政策机制和社会机制等方面加大创新。  相似文献   

15.
刚出版的《广东消费蓝皮书》披露了这样的数据:80%-90%的老一代农民工把工资寄回家或带回家,65%-70%新生代农民工将收入都用于自己的吃穿住行。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结论,认为这表明了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以及消费方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微观抓手。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基于工资议价理论,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综合影响、细分差异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工资收入、福利保障、工作稳定性、工作强度等客观维度就业质量的积极影响更突出。分位数回归发现,随着就业质量分位点的上升,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促进作用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异质性分析显示,相较于人力资本较高的农民工,数字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较低的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效应更明显,呈现出数字经济的包容性特征。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重塑工作特征、促进机会公平进而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本文认为应进一步强化数字经济在推动农民工高质量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赋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筑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模型分析显示,农民工增加会提高非农业部门GDP增长、扩大城镇技术劳动力与非技术劳动力部门间收入差距.采用1993-2007年29个省份的省际动态面板数据,利用GMM模型对农民工增加与城镇技术劳动力与非技术劳动力部门间收入差距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显示,农民工的增加会提高全国非农业部门GDP增长、...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间的推移,仅仅把农民工划分为“新生代”与“老一代”已经难以准确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世代结构变迁。本文以十年为一代将活跃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分为60后、70后、80后和90后,利用2017年国家卫健委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使用SPSS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尽管农民工的世代变了,性别结构变了,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他们的收入提高了,境遇有所改善,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并不比老一代更向往落户城市,也并不比老一代更认同自己是本地人。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工资决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2006年北京地区1452名外来务工人员数据,实证研究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村迁移劳动力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决定迁移劳动力收入的主要因素,而社会资本在总体中的影响则不显著.进一步笔者发现了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家庭关系与老乡关系对于女性迁移劳动力的工资有显著影响.同时,我们还发现对西部地区的男性迁移劳动力而言,社会资本的积累能够带来收入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贫困地区的农户调查资料估计了农户的农业生产函数,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估算了家庭成员的影子工资率和影子收入。由于贫困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本文以影子工资率和影子收入为基础对劳动供给函数进行了估计。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决策与劳动供给决策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劳动供给具有家庭联合决策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