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卜森 《农村经济》2012,(7):32-36
农村"留守人口"是中国经济发展转轨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不仅对中国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而且抑制甚至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提升,影响着扩大内需、提振经济这一经济战略的实施。重视"留守人口"的消费问题,解决"留守人口"对农村消费市场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建设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对于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留守丈夫"的身影在学术界长期缺场。本文晋南符册村的案例研究试图呈现当前农村"留守丈夫"的留守类型和家庭处境,并揭示其背后的生成机制和社会结构变迁。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夫妻外出还是留守的问题,取决于农村市场化进程中家庭生计两性分工的比较优势及其家庭发展模式。农村"留守丈夫"家庭的主要特征是"夫守妇出",这一家庭发展模式建立在"市场——家庭——个体"三个维度互动的基础上,由此可以将"留守丈夫"群体类型学分为城市市场挤压型、故乡生计吸纳型与家庭发展周期型。强势面具下的"留守丈夫"受到故土情怀、子女教育、家庭养老的慰藉和羁绊,而长期夫妇分离极易引发婚姻破裂和亲子关系失衡。随着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出现一股农村"留守丈夫"家庭的亚文化,而对当前中国农村留守问题的学术审视需要回归到"家庭"的整体性视野,从中寻找中国社会活力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间,亿万农民工进城务工、创业、生活,参与了中国经济奇迹的创造,亲历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农民工群体及其发展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和政府高度关注的研究话题。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基本方略和战略举措,都与农民工群体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正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间,亿万农民工进城务工、创业、生活,参与了中国经济奇迹的创造,亲历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农民工群体及其发展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和政府高度关注的研究话题。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基本方略和战略举措,都与农民工群体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问题也随之凸显,引起社会各界重点关注。本文通过贵州省的典型调查,系统考察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与特征、存在问题与困境,并深度思考促进留守儿童走出困境的对策与思路。基于社会学理论和空间生产的价值导向,提出积极构建起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三位一体"综合服务管理体系,切实改善该群体在学校、家庭、社会等领域的发展环境与条件。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从限制流动到自由流动,打破了土地对劳动力的桎梏,释放了亿万农村劳动力潜在的经济效能。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带来了多重红利,国家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和优化,劳动力个人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一过程将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崛起的整个进程。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历程、特征和市民化进程;对其流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为国家经济做出的贡献进行了估计;针对在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展望。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村中出现所谓的"留守群体",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农民工和留守儿童身上,忽视对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进行阐释,分析保定农村留守妇女就业所面临的困境,并就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民被允许跨区域流动以来,这个群体已经存在和发展了30多年,他们为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生存状况、社会地位、权利权益和身份认同等问题也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农民工问题源于中国的社会变迁,尤其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服务管理的基本单元。随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村人口结构加剧变化,部分地区非户籍居民大幅增加,非户籍居民的社会融入问题凸显,部分地区存在村庄空心化现象,农村"三留守"群体持续扩大;农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流动已经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现象,这一现象将对我国农村社区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作为农村主要医疗卫生政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不例外。本文以劳动力流动为主要变量,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能力从农村外出人口和农村留守人口两个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结论为:外出人口由于制度设计问题导致保障程度不足;而留守人口则由于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保障程度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因此,建议我国政府在城乡一体化的指导下对政策设计进行调整,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期间,农村人口发展态势随之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移民潮”催生了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庞大,地区分布不均匀,且发展趋势也相对复杂,由此引发了一些社会性问题.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有四种类型:单亲监护、隔辈监护、亲戚或朋辈监护、同辈或自我监护,其每种监护类型均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利弊.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结构,厘清其动态框架与监护类型的利弊,将有助于化解该群体的利益补偿和教育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别比较了城市和农村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政治态度差异,同时考察了不同时期人口流动对城乡流动居民政治态度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第一,人口流动之于城乡户籍居民的政治态度呈现背反的影响态势:人口流动对农村户籍居民的政治态度具有消极作用,相比于农村非流动居民,农村流动居民具有更低的政府信任程度、社会公平感和制度化政治参与水平;恰恰相反,人口流动(指从乡村到城市的移民经历)对城市户籍居民的政治态度具有积极作用,相比于城市非流动居民,城市移民具有更高的政府信任程度、外在政治效能感、社会公平感、制度化政治参与水平以及更低的社会冲突感。人口流动之于城乡居民政治态度的背反效应,可能跟流动人口习得的"城市性"与保留的"农村性"有关。第二,不同时期人口流动对城乡流动居民政治态度的影响也表现出背反效应:相比于在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流动的农村户籍居民,在市场经济时代(1993~2010年)流动的农村居民拥有更加积极乐观的政治态度;相反,相比于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移民的城市居民,改革开放期间(1979~1992年)与市场经济时代(1993~2010年)移民的城市居民均拥有更加消极悲观的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本文作者基于2000年~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城镇化角度考察了农村老龄化加剧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主要通过农村人口流动和老年人预期寿命提高加剧农村老龄化。东部地区农村老龄化主要是由预期寿命的提高引起,而其他地区农村人口流动的作用较为明显。因此,城镇化进程中要防范农村劳动力人口的过度外流,实行就地城镇化,同时实行较为宽松的人口政策,尤其是"二胎政策",对于缓解农村老龄化具有较大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的出现,导致的众多家庭不能健康的成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另一方面导致了千千万万的儿童留守在农村,教与养的缺失造成了这一群体的畸形成长,本文基于依恋理论视角,从依恋的不同类型对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困境进行了路径分析,从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上做出对困境解决的研究,致力于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困难,引起留守儿童父母的重视,使农村留守儿童能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相似文献   

15.
社会流动中的边缘群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流入大城市的农村人口在城市化进程中处于边缘状态,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本文从经济共生、社会交往和文化融合三个层面描绘了当前城市中的边缘群体的状况,分析了这一新生社会群体产生的特殊社会历史背景,阐述了这一群体的属性、特征及其演化趋势,从而揭示出中国在社会流动方面存在的体制上的障碍,反映出在城市化发展战略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娅 《农业经济》2022,(1):76-78
城乡融合加速了城乡人口的流动,尤其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增加。农村迁居人员作为城乡融合进程中的特殊群体,其能否实现稳定就业是其融入新环境的关键。促进农村迁居人员就业,需从主观努力和外部支持两方面入手,一要增强农村迁居人员的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二要优化城乡融合政策、社会、文化环境,为农村迁居人口顺利就业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华民族所走的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工业文明进程的加速,农村经济虽然在社会发展中不再是主流,但是,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农业人口占到了八亿多,它的发展仍然与中国的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农民工的流动与市民化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当前,农民工的总量仍在不断增加,其发展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了检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成果与进展,思考和交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民工的贡献及其在新时代的发展走向和政策思路,2018年6月29日至30日,由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如春风化雨,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中国渔业发展进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渔业保持持续较快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和重要增长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渔业不仅在保障农产品供应、促进农渔民增收、繁荣农业农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际合作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四十栽风雨兼程,四十载沧桑巨变,我国渔业发展方针发生了转变,提出了生态优  相似文献   

20.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和农村劳动力流动性逐渐增强的双重背景下,探究劳动力流动“常态化”趋势下的养老模式选择偏好,对于科学有效应对农村人口养老问题至关重要。为此,文章基于2019—2020年针对四川、河南、湖南、湖北等10余个劳务输出大省的农村居民的问卷访谈数据,通过Probit模型研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行为对其养老模式选择偏好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影响差异。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一、农村劳动力流动能显著改变养老模式的选择偏好,具体表现为流动行为使得农村流动劳动力更加偏好于社会养老模式;二、机制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会通过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不确定性和提高养老社交需求两条路径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养老偏好;三、代际差异和人力资本水平均会显著影响流动行为对社会养老偏好的效应水平,具体表现为年龄越小,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劳动者,流动行为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越大。文章为认识未来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把握乡城流动人口养老的核心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