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作社一般为互助和益贫型合作经济组织,然而现在很多合作社的益贫效果难以有效发挥。本文在集体行动理论指导下,通过案例分析表明,不同组织类型合作社的益贫效果差异显著,有效组织益贫的集体行动能促使益贫效果的发挥,合作社各参与主体的益贫倾向与话语权共同决定合作社的益贫效果,因此,提升合作社益贫效果的路径应是强制性加入有益贫倾向的主体,提升益贫主体的资源禀赋。两种路径分别通过强制性措施和选择性激励打破集体行动的困境,将合作社成员的个人行为转化为具有益贫效果的集体行动,使合作社的益贫效果得以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农田水利的研究集中在制度、组织合作等方面。综述了集体行动与农田水利,集体行动、制度对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缺少对个案的深入细致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3.
日前,农业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全国农民合作社发展部际联席九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把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集体行动的逻辑出发,针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践中的几个问题,分析了合作社制度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关系.笔者认为集体行动的困境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的原因;"骨干成员"存在的合作社由于能促成集体行动而发展较快;面临市场环境变化和竞争压力,合作社在实践中运用一定的强制、承认差别以及向成员提供选择性激励等措施来促成集体行动的实现;当前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应转变到完善合作社立法、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上来.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江苏省贯彻落实中央与省委、省政府关于引导和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要求有力有序,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起步良好,并已初见成效。但合作社发展仍然存在基数大、总数多、辅导人员不足、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规范化建设任务依然艰巨。一、江苏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新进展江苏省坚持把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作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积极实施农民  相似文献   

6.
试论农民合作社亟须规范的若干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844年英国曼彻斯特的13个失地农民发起成立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至今,合作社已走过160多年历程,各类合作社有社员7.5亿人。  相似文献   

7.
2006年10月,我国颁布了首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次年6月底,在该法实行前夕,农业部发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由此结束了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农业集体组织理性行动与农民个体理性激励的实现始终是新中国农业组织制度变迁的矛盾主线.本文依据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视觉,分析了中国农业集体组织制度: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演变机理.理清新中国农业制度,尤其是确立未来农业改革的制度设计与选择,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10.
合作社制度是与时俱进的,理念也经历了革新与调整,而社员身份的同一性、成员民主控制、按惠顾额分配盈余和资本报酬有限的特征却从未改变,这些原则构成了合作社的制度内核,在现今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实践中表现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核心原则。我国合作社法实行至今的十年中,农民合作社在经济环境变迁中不断地适应与进化,却也出现背离核心原则的异化。异化问题表面看起来是合作社治理结构的规范问题,但实质是市场竞争背景下,在合作社追求规模与经济效率的目标下,偏离合作原则的必然行为选择。只有改变合作社发展的导向与环境才能减少这样的行为选择,使合作社回归本源,发挥功效。  相似文献   

11.
农民合作社既组织带动传统农户、又联系对接新型经营主体,既是生产主体,又具有社会化服务功能,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处于枢纽位置,作用特殊、意义重大。当前,合作社的数量已经超过120万家,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发展不规范的问题引起许多关注,甚至有的人对合作社发展的前景持悲观态度。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表明,合作社作为一种组织制度和实践中存在的经济实体,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农民合作社的演进与制度环境和市场条件密切相关。以农民合作社受制度环境与市场条件的影响程度为依据,可以将农民合作社发展划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后3个阶段。分阶段论述了农民合作社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3.
群体规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于集体行动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研究基于集体行动理论展开,主要通过分析福建省和海南省的二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案例,力求真实、直观地反映群体规模与合作社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隐含着集体行动的目标和任务不可细分的假设;群体规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绩效没有直接关系,大小规模的合作社都可能良好发展。本文认为,一方面,小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一定的设立和发展优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不要盲目扩大组织规模,部分合作社保持小规模是合理的;另一方面,群体规模扩大未必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可能形成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在发展中合理分权、分层,发展成为"分权制企业",以摆脱"集体行动困境"。  相似文献   

14.
<正>2006年10月3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推进农民的经济互助与合作,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依法发展的新阶段。2007年12月,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精神,结合《会计法》的相关规定,财政部又发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不仅从会计科目设置、财务报表编制等实务操作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核算做出了细致的规范,而且从财  相似文献   

15.
资本问题关系到中国合作社的未来,农民合作社独特的治理机制导致其存在内生的资本约束困境。本文对农民合作社运用社会资本优势破解资本约束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通过案例检验现实条件下中国农民合作社如何运用社会资本优势破解资本约束困境。研究发现:合作社的价值理念决定了其财务资本获取是基于其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合作社破解资本约束的内在优势资源,合作社利用社会资本可缓解资本约束的内在的成员激励以及现实中的资本控制问题;成员是合作社的根本,提高整体成员融资参与是破解合作社资本约束的根本途径,而实现这一途径的关键在于社会资本与财务资本的有效结合,即重视普通成员的利益诉求以及注意对核心成员资本贡献的激励。  相似文献   

16.
新老制度经济学派由于哲学和方法论不同,从而对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属于不同的范式.本文从制度变迁的基本假设、层次与范围、主体和动力以及效率评价等五个方面比较两种制度变迁理论的差异,旨在进一步理解历史和现实中的制度变迁现象。  相似文献   

17.
蔡荣  王学渊 《农业经济问题》2013,(4):69-75,111,112
合作社对内提供的各项服务具有公共品特征,其功能的实现程度从长期看主要与社员的惠顾承诺有关。本文以苹果产业为案例背景,利用调查数据实证考察合作社内部搭便车现象,重点分析社员规模、社员异质性、选择性激励等因素对搭便车程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在社员规模越大或社员异质性越突出的合作社,社员搭便车程度越高;选择性激励对搭便车程度的影响不显著,原因可能是选择性激励执行效果欠佳;合作社类型和有无冷库对搭便车程度的影响不显著,但成立时间对搭便车程度的影响为负。本文认为,合作社设置资格门槛筛选合适社员以适度控制社员规模、鼓励耕地在合作社内部自由流转以降低社员异质性、切实执行选择性激励措施并提高激励强度是缓解社员搭便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农民合作社的制度逻辑——兼谈其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历史、现实和逻辑方法,研究农民合作社制度的设置逻辑,进而揭示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农民合作社在一国经济发展第三阶段的历史作用是,通过将传统农业家庭经营提升到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方式,拿回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的大部分利润,并以此将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提升到社会平均水平。为此,农民合作社只能实行普惠制,对内实行利益分享、有限积累、限制股金分红、限制大股东和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制度,这使得农民合作社缺乏效率,无法与同行业普通工商企业竞争,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等外部经济力量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农民合作社70年:政策、功能及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民合作社在政策、功能与机制上不断与时俱进,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农业农村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时期,农民合作社作为新型经营主体之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合作社实践及政策演进基础上,分析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农民合作社的功能与作用,剖析了我国当前松散型、半松散型、紧密型合作社的特点和一般功能,揭示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合作社的演进趋势及功能转变。研究发现:农民合作社是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效组织形式;松散型、半松散型和紧密型合作社适应于我国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民合作社在组织形态和功能上需要不断变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新兴村农民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与运行效果,生动诠释了"农民合作社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但是,将新兴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纳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调整,在村民委员会的社员资格、集体积累的来源渠道、合作社终止时国家补助财产的处置、联合社的法律适用等方面尚存制度困境,而且新兴村农机专业合作社遭遇的制度困境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又具有普遍性。因此,为了消解农民合作社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制度困境,应当有条件地允许村民委员会成为合作社社员,允许社员民主决定公益金的提取,明确合作社终止时国家补助财产的处置办法并完善联合社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