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委托代理关系与独立董事制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立 《湖南经济》2001,(9):46-47
一、完善委托代理关系需要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为何要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通常的议论和解释有二:一是内部人控制问题,二是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问题。深入的分析需要解剖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这是我们研究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西方国家上市公司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主要是因为股权非常分散,以致没有一个股东能够对公司进行有效控制,结果自然是经理层“说了算”。我国上市公司则一般都有控制股东,其内部人控制问题主要来自国有股权主体的“虚置”,国有股权代表的“缺位”,国家作为最终所有者缺乏对上…  相似文献   

2.
现代公司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因此必然产生“代理问题”。西方国家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解决了代理问题。我国不能等待市场经济成熟后再解决这一问题。因此笔者提出:1、强化国有资产监管;2、加强市场竞争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3.
公司治理中代理问题的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企业的发展史,可以看出,随着公司制企业的产生,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公司治理与代理问题也随之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股权结构由分散趋于集中时,公司治理中代理问题正由外部股东与内部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向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转化。  相似文献   

4.
5.
一直以来关于国有企业的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都是存在争议的话题。文章以经济逻辑的视角分析国有企业在解决代理成本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认为党组织对降低国有企业代理成本具有较为有效的作用,归纳分析了目前国有企业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的主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杨琼 《特区经济》2006,211(8):78-79
我国商业银行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委托人(国家)与多个代理人(总行、一级行、支行)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基于委代代理理论,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如何通过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来理顺委托者与多个代理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大股东治理下的董事会制度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不是上市公司的股东,但是,银行是上市公司最大的债权人,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受害者除了中小股东处,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国有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8.
委托—代理成本是公司治理成本的主要成分,其最优化是公司治理的理想结果。本文扩展了传统意义委托—代理成本的内涵,设立模型分别探讨了搜寻成本、激励成本、监督成本等的最优化问题,提出了公司治理机制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企业决策权的分配和由此带来的代理问题为讨论中心,论述分权一代理与企业绩效的相互关系,讨论的范围限定为产权一元化的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10.
11.
两权分离,代理问题和公司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本文对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与传统公有制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 ,指出了股份合作制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特征 ,分析了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的不足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旨在为我国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规范和发展提供一点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胥胤  李秀琴  付春 《改革与战略》2010,26(12):36-39
在经理控制型企业中,尽管"疏忽和浪费"等委托代理问题必然存在,但是职业支薪经理的出现,适应了公司经营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促进经营职能和承担风险职能的分离。文章从董事会授权、决策文化、选举机制等方面揭示经理控制权膨胀的制度安排,最后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经理控制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股权结构的改善、经理市场的建设和股票市场治理功能构建三个方面提出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阐释委托代理理论、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内部控制的基本内涵和历史沿革,在对上述三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委托代理理论是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共有的理论基础,公司治理结构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控制的好坏,最后提出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任何现代公司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具有一个完善信用、且能够很好地发挥功能的董事会。作为现代公司制的典型代表的上市公司,董事会作用更加突出,公司在上市过程中董事会制度建设是其法人治理的中心环节。从目前的实践看,我国公司董事会的结构功能建设处于一个演进的过程中,一些先进的做法被引入,如独立董事等,但整体说来,形至而神不似。形备而实不至,存在众多不如人意之处,需要改进的地方不少。尤其对于证券公司而言,由于证券行业特有的高风险性特点,证券行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制度建设有其特有体系和要求.  相似文献   

18.
衣龙新 《特区经济》2005,(8):362-362
一、执行董事与非执行董事比例构成及其治理效应 执行董事与非执行董事比例显示出公司董事会中两类董事的基本力量对比,表明了公司治理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财务治理效率的高低。特里克尔(Tricker,1994)根据非执行董事所占比例将董事会分为4种类型:一是全部由执行董事组成的董事会,每位董事都参与经营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权利集中;二是主要由执行董事组成的董事会,非执行董事只占少数,只是起到一定监督平衡作用;三是主要由非执行董事组成的董事会,  相似文献   

19.
美国GE公司董事会的运作理念与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GE公司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企业之一 ,GE公司的董事会有着一套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董事会运作理念和模式。GE公司董事会注重诚信、责任、独立与有效性的理念和实践 ,无疑可以在相当范围为其他企业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公司制度的不断发展,公司治理问题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近年来,关于公司治理问题的大量讨论都集中于公司董事会内部的结构与组成上。本文着重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进行实证研究,以沪深两个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财务绩效的相关性。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1.董事会的规模。关于董事会的合理规模或大小的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较早提出应限制董事会规模的是Lipton和Lorsch(1992)。他们做出理论建议,认为董事会的规模最好为8到9人,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