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总会计师》2012,(1):158-158
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喝茶不洗杯,阎王把命催”。其意在说明,如若饮茶者未将用完的茶杯及时清理干净,杯上的茶垢将会日积月累,并直接危害饮茶者的健康。  相似文献   

2.
世相     
《住宅与房地产》2007,(1):67-67
房价改变了爱情!三条民间俗语,未来购房四大族,“啃老族”  相似文献   

3.
小鬼让道     
俗语称:“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某天,工地上突然传出“小王出事了”的惊叫声,随之整个现场炸开了窝,员工们从四面八方向井子架地点奔去。只见小王压在井子架吊蓝下面,  相似文献   

4.
裴钰 《乡镇论坛》2010,(15):41-42
民间有句俗语叫“挂羊头卖狗肉”,意思是表里不一,有名无实,是一种欺骗行为。但是,在林林总总的世情百态中,最奇特的莫过于明代皇室骗婚现象了,竟然骗到了皇帝的头上。  相似文献   

5.
张蕊 《活力》2013,(15):95-95
经济新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近些年来各级电视台的经济类新闻报道日益增多,节目形式也愈发多样化,拥有了一批广大的受众群体。但是,地方台的经济新闻报道目前却还难以摆脱“数字加成就”的报道模式。不能全面地得到地方受众的认可。为改变地方台经济新闻报道的处境。就要把经济新闻写“活”,就要在采写中努力做到站在“人”的角度看问题.在语言上下“软”功夫。寻找与读者的接近点.增强实用性和服务性。一、在新闻语言中凸显“亮点” 要在语言上下“软”工夫。要让相对专业的经济新闻“活”起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新闻语言“软”下来。语言“软”了,老百姓就容易看明白。而这,就需要在写作中下工夫,注意语言、字句的写法,用通俗轻快的语言来描写生硬的物体,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手法等语言艺术可以极大地增加新闻的吸引力。要走在时代的前沿.巧用流行语和俗语。流行语与俗语是穿插在广大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通用词汇,其使用频率高、受众接受度广、趣味性强。譬如当下网络流行词汇,或者具有当地特色的方言俗语等,将这些语言融入到经济类新闻报道的标题当中,去代替一些专业性词汇,加大生活贴切度.提升老百姓的观看兴趣,拉近经济类新闻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拓宽新闻的受众面。  相似文献   

6.
敬耕牛     
雷辉志 《乡镇论坛》2014,(30):30-30
在重庆东部地区流传着一句俗语:“重阳敬老人,霜降敬耕牛。”把“敬耕牛”与“敬老人”相提并论,可见农人对耕牛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历来,耕牛和庄稼人相依为命。很难想象,昔日没有耕牛的农人要养家糊口,需要付出多少汗水和辛苦。有了一头耕牛,就等于有了一个好帮手。  相似文献   

7.
路口天涯     
网络上新鲜出炉了一份搞笑汉语水平测试,最后一道题目是“很黄很暴力”的出处。如果你的答案是“天涯社区”,恭喜你,您的汉语已经跟上了流行趋势。“艳照门”轰动全球,天涯社区成为最火爆的事件讨论地。“很黄很暴力”并非天涯社区的特质,但一句网络戏谑成为大众俗语至少说明了这个社区网站的火爆。“史上最强小三”、“周老虎”,  相似文献   

8.
有句俗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里形容获得了一点点眼前的小利益,却失去了长远的大利益。不过,这样至少还捡了一粒芝麻,可是如果芝麻和西瓜一起丢掉了,那岂不是“太惨了”。  相似文献   

9.
马晓玉 《财会月刊》2011,(12):I0031-I0031
黑旋风李逵是《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一些报刊把“旋风”解释为“行动迅速,像旋风一样快”。其实,《水浒传》中的“旋风”是指宋代时的一种火炮,引信点着便可发炮,当时有一民间俗语日“神仙难躲一溜烟”,就是形容这一火炮的,故这种火炮又被命名为“旋风”。  相似文献   

10.
蔡述湘 《潮商》2012,(1):82-83
“荡到无,过暹罗”,是一句潮汕俗语。“荡”指的是“赚钱”“捏食”“打拼”的行为。意即“谋生无着,漂洋过海去泰国”。这句潮汕俗语形象反映出潮人“过番”史的历史背景,严格来说,“潮人过番”应算是一种移民,但是,过去移民海外和今天的移民迥然不同。潮汕海外移民大体可分四个阶段:宋元时期的移民、明代移民、清代移民和近代移民。可以...  相似文献   

11.
生意经     
我不是生意人,但今天,人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衣食住行离不开商品的买卖、交易,也注意起“生意经”来。因而,常常想到老百姓街头巷尾,口头流传的一些俗语民谚。  相似文献   

12.
陈燕 《东南置业》2013,(10):38-41
俗语有云,“要发展,先修路”。可见交通对于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性。然而,从我们当前省会城市福州的交通发展上看来,它在起点上就显出有点先天不足。福州又名“三山”,凶地理环境上三面环山(北有屏山,东有于山,西有乌山),  相似文献   

13.
《江苏楼市》2005,(8):24-25
房地产界有一句俗语:“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意思很明显,买房子的永远“玩”不过卖房子的。这句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房地产市场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和购房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现实,但如果要将其奉为“金科玉律”推而广之,则未免显得有些武断。仅以北京写字楼市场为例,这旬俗语的“普遍性”就很令人怀疑。一位业内人士日前对笔者表示,如今北京的写字楼虽然遍地开花,但是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很多楼盘都还处在相当初级的竞争阶段。大多数开发商在卖楼的时候,强调的依然是位置、“高级大理石”.“高级地毯”等所谓的“硬件”,仅此而已。其实,很多企业,尤其是对于选址颇具经验的国外企业,往往首先并不关心这些东西。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房地产部经理张配说:“企业对硬件的关心跟10年前很不一样了。作为开发商,开发写字楼到底要以什么为卖点,心里要十分清楚。换句话说,写字楼的开发商一定要清楚企业在购买或租赁写字楼的时候,他们心理琢磨的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张兆利 《乡镇论坛》2014,(19):38-38
现实中,一些流传多年的俗语、谚语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但在作为调解准则时,还应当用法律的“尺子”衡量一番,看是否与今天的法律规定相悖。  相似文献   

15.
王卫斌 《乡镇论坛》2011,(26):45-45
记得小时候,我们那个地方有着很多关于服装的土话俗语:比如,过年穿的衣服叫做“过年衫”,最好的衣服叫做“亮街衫”,寒天穿的又厚又破的衣服叫做“寒婆衫”,靠一根绳子系住裤头的裤子叫做“斗头裤”,不长不短的那种裤子,因类似于当地捉鳖鱼的渔民下水作业穿的工作裤,而被称为“鳖鱼裤”……  相似文献   

16.
不平者 《乡镇论坛》2009,(22):27-28
“少一匹肋巴骨”是民间俗语。意思是由于社会的歧视,一些人在社会地位、待遇上比别人天生差一截,矮一分,低一等。今天,在这里,我想以我的真实经历说说我们乡镇干部是怎样遭受歧视,比别人“少一匹肋巴骨的”。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里有一个名的“晕轮效应”,就是说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会象“晕轮”一样具有辐射效应,会影响到对一个人的整体评价。虽然有“日久见人心”的俗语,但是不好的第一印象也许需要很多次的修正才能有所改观。所以,有的资深业务员说:见客户的头三分钟就决定了这单生意是否能  相似文献   

18.
俗语道,覆水难收。如果在你将打扮好的“伊妹儿”发送出去之后,却猛然间发现发出的电子邮件有误,陔怎么办呢?当然,你可以再发送一封更正的邮件,并说明前面邮件所犯错误,然而这并非最佳方案,因为出嫁“伊妹儿”我们能招回。  相似文献   

19.
《中国总会计师》2004,(8):34-35
中国有句俗语叫:“人是万物之灵”,中华民族几千年,沧海桑田;但这一提法.这一观念至今不但没有改变,而且有与时俱进之势。对于企业而言,也有一句话“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关键是人员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团队精神”作为一个流行的词汇,好像从没和绘画专业发生过任何关系。是这个行当有史以来就这个样?还是我们过于狭隘,认为绘画艺术创作必须是个体的。中国文字之“团队”有“口”“才”的人和一群“耳”听的“人”组成的组织。中国人已经用“相形”和“会意”完美的解释了什么是团队。也就是说我们并不缺少“团队精神”,团队即是一种精神。俗语有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见团队意识、团队精神早已经在普通的劳动人民心中扎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