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清 《江南论坛》2000,(8):45-46
太湖,古称具区、震泽,它的周边地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该地区发现的河姆文化遗址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是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春秋时期,吴国、越国的相继称霸说明太湖流域地区的政治、经济都取得丁长足的进步。六朝以降,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太湖流域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湖熟,天下足”,宋元以来,富庶的太湖流域成了全国经济的重心。近现代,太湖流域又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诞生地,在国际大交流中发挥对外辐射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太湖流域地区的文化发展引起了国际国内…  相似文献   

2.
张卓元、胡家勇、刘学敏教授的新作《论中国所有制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从中国经济改革的实际出发,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经济变革中的所有制改革,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所有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发展前景。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首先指出,所有制改革和经济运行机制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两条主线。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总的来说是由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组成的:其一是所有制形式和结构,它们是该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构成经济活动的主体;其二是经济运行方式和机制,展示该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怎样具体进行…  相似文献   

3.
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唐未兵教授的著作《中国转轨时期所有制结构演进的制度分析》是其多年深入研究所有制问题的成果,是在力求更好地融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寻求对中国转轨时期所有制结构演进的更好解释。  相似文献   

4.
朱恒鹏 《经济纵横》2005,(10):F0003-F0003
自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理论后,不少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深入研究,形成了不少创新学派。仅制度变迁理论一种学派就提出了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诱致变迁和强制变迁、激进变迁和渐进变迁等理论。由此可见,创新理论的提出与深化,为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使经济学因之而升华。  相似文献   

5.
由席龙飞同志著作、湖北教育出版社新出版的《中国造船史》,是一部图文并茂、学术性与可读性俱强的专业史学力作。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又是一个水运和造船大国,“凡舟古名百千,今亦百千,”而且富有中华文明特色。但在浩如烟海的古文献中,造船领域的史料只是散见于一些史书和杂著里面,明清时期才有若干专著,通史性的造船史则一直阙如。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除了万里长城之外,没有哪一项人工工程可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没有哪一项工程像大运河那样时间久远,没有哪一项工程像大运河那样深刻地影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于大运河的研究,自其开凿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可是集大成之作尚数《中国大运河史》。《中国大运河  相似文献   

7.
8.
“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已出版了不少部有关中国经济通史类型的著作。在中国经济专史方面探讨专业、商业、田制、税制、外贸、财政、货币等等的专著也不少,甚至对国债、钞券、邮政、物价、关税、合作运动等等的专史也曾刊行,唯独有关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专著却一直是个空白。为什么出现此空白?我认为不外是来自两个原因。一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到解放前夕,尚未形成其完整体系,无必要编写它的专史。二是我国的近代工业虽起步较晚,而封建手工业的存在却已有两千余年的发展繁荣历程,如再联系到古代青铜器、陶器等的制造,地就得追溯到夏商时代。要编写一部系统的中国工业专史、决不能仅阐述其近代工业,必须对封建手工业和更早的工艺发展过程也有所论述。但是,封建时期的手工业一向包容在商业之内,连古代有名的盐铁制造富豪也被看作是“因通商贾之利”而致富。到战国后期将工商视为“末业”之说出现以后,手工业的发展实况更不受史学家们的关注,此所以历代《食货志》均未给手工业发展情况设立专篇予以表述。因此,在编写一部中国工业发展史时,对其封建手工业部分之资料的爬梳整理难度是相当大的。至于我国名闻于世的古代精美陶器、青铜器、如无精湛的工艺技巧即不可能制成,这也是编写古代手工工艺发展历史著作的不可缺少部分。但此类史料在我国文献中几乎没有记载,只有通过对现代大量出土文物的验证才能窥见其发展概况。如无大量出土的文物为依据,则夏商和周代前期的此类工艺发展概况已无法知晓,更不谈将它写成史学专著。基于上述两个原因,若干年来中国工业发展史之成为空白实为势所必然。当然,即使在今天要编著一部中国古代工业史仍有较大难度。因为将未经过系统整理的浩瀚文献史料和分散的考古文物资料进行分析概括,即须具备敏睿的分析能力还得付出长期的辛勤劳动,才可望做出成果。  相似文献   

9.
土地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制度的变革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起关键作用。本文运用制度分析的方法,得出中国封建社会治乱交替的根源在于其特殊的社会结构和土地制度,无法形成土地私有产权制度是近代中国停滞的主要原因,而英国土地私有产权制度的形成和演化瓦解了封建制度,成功地建立起现代市场经济。土地制度变迁及其不同道路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土地制度变革与创新是我国市场化改革中不可回避和应该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晋商研究有着太多的成果。毋庸讳言,许多的所谓成果,实际上是人云亦云,重复劳动者甚多。如果在众多研究中取得突破,这才是今后开展晋商研究所必须探索的方向。由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的《明清晋商制度变迁研究》一书,在这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值得肯定。本书是刘建生教授及其所领导的团队继《山西近代经济史》、《晋商研究》出版后的又一力作。作者试图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对晋商进行制度分析,描述晋商变迁轨迹,归纳其制度安排并阐明内在关联性和规律性,读后令人耳目一新。该书共12章,约40万字,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  相似文献   

11.
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是商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但以往学者仅仅注意到唐末五代时期地方征收商税重复计征的弊病。实际上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征收商税有不少有利因素,包括城市交通网络、征税项目规章、征税标准以及相关的税务官吏人选等,反映商税制度日益发展,五代十国政府财政系统对地方商税征收的主动性日渐显著。另一方面,五代十国政府在建立商税制度的道路上处于摸索阶段,面临水道维护、商税管理成效、战争因素以及中央与地方税利博弈等不同挑战。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其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成就对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乃至于对整个世界文明的演进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唐五代的研究向为学术界之热点,有关论著屡屡不断.  相似文献   

13.
唐五代敦煌寺院土地占有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敦煌文献资料分析唐五代敦煌地区寺院的土地经营特点。敦煌寺院土地主要分布在各大灌渠,夹杂在俗田之间;土地规模较小,主要来源于僧俗信众的施舍及寺院自己购买;寺院土地以田庄自营、租佃等经营方式为主。敦煌寺院地产与中原寺院地产在规模上有较大的差异,但在经营方式上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4.
论“一田两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田二主”的起源是农户以土地为抵押进行贷款,基本性质是借贷关系。典卖后原主尽量保留土地的使用权,终于使田骨田面彻底分离为两个独立的产权。由其他起源发展出来的永佃制,最后也采取了同一模式,殊途同归。发展的结果,这种借贷关系越来越明显,田骨变成了农村的金融工具。  相似文献   

15.
对战国田税征收方式的一种新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界一般认为战国田税是以顷为单位征收的 ,其根据有两点 :其一 ,云梦秦简《田律》之“入顷刍稿”条规定刍稿以顷为单位征收 ,其二 ,认为战国各国均以顷为授田单位。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其理由 :(一 )云梦秦简《田律》之“入顷刍稿”条只说明秦国刍稿是按顷征收的 ,但不能说明田税也是按顷征收的 ,因为该条没有规定田税的征收方式 ,恰恰说明田税征收方式与刍稿是不同的 ;(二 )战国各国并不是都以顷为单位授田的 ,即使象秦魏这样以顷为单位授田的国家 ,其田税也不是按顷征收的 ,因为农民的百亩之田并不单纯种植一种谷物 ,而是几种谷物并种 ,这决定着田税只能以亩为单位征收。  相似文献   

16.
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说驳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治宋代经济史的学者常说宋人曾说过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其实,说宋代"田制不立"者,是<宋史>的作者脱脱等人,不是宋人.宋元时人论"田制",有两种不同的涵义.一种是专指"井田制",这种意义的"田制",不独宋代没有,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也都没有."田制"的另一种涵义是指各种土地政策、土地法规,这种意义上的"田制",不仅两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唐有,宋代也有.宋人王应麟等的意见就是如此.宋人王钰只是说宋初"置转运使于逐路,专一飞挽刍粮,饷军为职,不务科敛,不抑兼并",而不是说整个宋朝政府机构都"不抑兼并".实际上,抑制兼并的传统思想仍是宋代政坛的主流思想;宋代政府还是实行抑制兼并政策的.宋代抑制土地兼并之力度与效果皆不及此前的北朝隋唐.但不能因此就说宋代的基本国策是不抑兼并,甚或说宋代实行促进土地兼并政策.如果不是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宋代土地兼并的势头必将更猛.  相似文献   

17.
从2001年建区翻开崭新一页起的十年,滨湖大地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地区生产总值比建区初期翻了两番,一般预算收入翻了三番,常住人口人均CDP超过发达国家人均l万美元的标准线,财政收入增幅多年名列苏南五市前茅。城乡面貌越来越美,城市绿化率达到71%,建成区绿化率和森林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46.3%和35.9%,“显山、露水、透绿、彰文”的山水园林城区已成为滨湖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8.
关于省管县财政体制的五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省管县财政体制既不等于"县财省管",也不是单纯的"强县扩权"."浙江条件"是各地推行省管县的重要参照标准,但不能绝对化.省管县改革是城乡及市县之间财政利益的重新整合过程.辩证地看待和正确地处理市级财政既得利益得失事关省管县改革的进展与最终成效.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多方配套改革,而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相似文献   

19.
The financial crisis that struck South Korea with such ferocity in mid 1997 appeared to take many by surprise. Throughout the 1990s and up until the onset of the crisis, foreign lenders demonstrated their confidence in the Korean economy by literally pouring capital into the country, swelling foreign debt to unprecedented levels. Such confidence was bolstered by the affirmations of international credit rating agencies that attached positive ratings to the Korean economy right up until mid 1997. No one, it seemed, at home or abroad, believed that the Korean star that had risen so quickly and shone so brilliantly could fall as far and as fast as it did. However, barely had the dust settled behind the ‘electronic herd's’ mass exodus when tales of the ‘inherent instabilities’ of the Korean economy began to emerge. The Korean government bore the brunt of heaviest international criticism, its ‘interventionist’ financial policies widely blamed for distorting the market mechanism, leading to the misallocation of economic resources and ultimately precipitating the crisis. Such interpretations of Korea's crisis have, however, since been called into question on numerous grounds.  相似文献   

20.
隋唐五代民间文献常见的“庄”、“庄田”、“庄宅”、“庄园” ,其主人既有皇族、官僚、普通地主 ,也有自耕农。庄的规模有大有小 ,小者只有几间茅舍 ,几块菜地。这些庄均不是基本的独立的生产和经营单位 ,庄园主与庄客间也不一定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隋唐五代正史中所说的“田园”、“田业”、“田庄” ,实即同一含义 ,可以互相换称。唐五代诏敕中所谓的百姓庄田、官健庄田、寺观庄田、逃户庄田等等 ,也都是作为一般农田的同义语 ,别无他意。换个角度讲 ,农民、商贾、地主、官僚、士兵、寺观的田地也都可以称为庄、庄田 ,而不必具有什么特殊形式 ,或有什么特殊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