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欧洲国家金融体系分为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大类,并以英国和德国为代表各自的金融变革实践,论述了欧洲国家的金融体系正趋向于一种融合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共同特征的趋同模式。但这一进程受到全能银行制度本身与市场体系的兼容性问题、各国法律对金融体系变革以及各国政治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有效的金融体系又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各有特点,但比较典型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和以日本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本文通过对这两种体系分别进行考察,试图从中找出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潘英丽 《西部论丛》2010,(12):49-5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已有了巨大的推进,不过中国金融体系的两大基本特征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一方面,中国金融体系仍然是银行主导型的,银行业在资金融通和资源配置过程中仍然发挥着主体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金融体系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的,行政力量在基准利率、人民币汇率和信贷投放规模等方而仍发挥重要的作用,金融业的市场准入、  相似文献   

4.
潘英丽 《西部论丛》2002,(收录汇总):49-5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已有了巨大的推进,不过中国金融体系的两大基本特征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一方面,中国金融体系仍然是银行主导型的,银行业在资金融通和资源配置过程中仍然发挥着主体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金融体系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的,行政力量在基准利率、人民币汇率和信贷投放规模等方而仍发挥重要的作用,金融业的市场准入、  相似文献   

5.
孙晓萍 《特区经济》2008,228(1):64-65
银行机构不管在日本和德国等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中还是在美国和英国等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银行的经济功能更加显著。本文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结构的变迁及现状,透视中国银行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期建立对中国经济增长最有利的银行业结构。  相似文献   

6.
金融体系的结构即一国实体经济利用银行实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有机构成,典型的金融结构有金融中介主导型和金融市场主导型.中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怎样的金融结构最能适应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文章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依据中国现实,提出应当保证金融体系质量以及优化不同中介内部结构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我国十几年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改革的历程,使得我国的金融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发生了某些根本性变化。特别是金融机构的多样化、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市场的拓展,使得更多的储蓄转化为投资,许多企业及时得到了外源融资,从而使许多生产机会和盈利机会得以实现,促进了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 金融体系促进科技资源最优配置的改革才刚刚开始 中国科技金融事业从单一的银行体制开始,逐步  相似文献   

8.
毕荣 《开放导报》2004,(2):94-97
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可以分为两类: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近年来,这两类金融体系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促成这种融合的因素有很多,本着重分析科技进步在其中的作用。本认为,科技进步通过对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产生的影响,从而改变了银行和证券市场的地位和作用。使得银行的重要性被削弱,市场机制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9.
德国金融体系属于典型的银行主导型,其银行体系的内外部制度环境与我国较为相似,因而研究德国公司治理模式对我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笔者在总结德国银行主导型治理模式基本内容、优势及劣势的基础上,指出该模式具有五方面的借鉴意义,即强化监事会监督职能、赋予监事会人事任免权和薪酬决定权,明确分工、突出监督重点,丰富监督手段、提高监督质量,完善职工监事制度,确立合理的银行高管薪酬标准等。  相似文献   

10.
朱琳 《特区经济》2014,(12):82-85
随着金融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深化,中国金融脱媒和大量表外资产的出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迅速发展,成为当前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积极地关注。关于影子银行相关问题的研究众多且角度多样。本文主要从影子银行的概念界定、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特征、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风险控制与监管等角度加以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金融发展与人均GDP之间互动发展的关系;然后通过构造衡量金融中介、金融市场和金融结构的不同指标,检测东亚各国的金融体系的规模、行为及效率,结论是三个指标都证明了中国和日本属于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而对其他东亚国家则因不同的指标,结论有不相一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特点是:融资结构扭曲,在金融体系内风险向银行集中;金融机构风险向央行转移;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不断暴露和扩张;分业监管体制下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薄弱。  相似文献   

13.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兴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介绍后,对村镇银行存在的金融风险、形成原因及在监管方面的不足进行了系统分析,最后提出村镇银行风险预防措施及完善村镇银行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金融资产规模、外汇储备规模等指标看,我国称为"金融大国"已不为过,但从金融服务能力、金融机构竞争能力、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则还远远称不上是一个"金融强国"。未来我国金融改革的关键是,在继续推动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放松金融市场准入限制,重视、鼓励和加快现有国有控股金融体系之外的民间金融体系的增量发展,让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体系,鼓励建立和发展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引导中小金融机构致力于提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以及其他新兴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5.
徐欣 《南方经济》2018,37(12):40-56
在市场流动性不足的前提下,建立资金融通的金融网络结构可以降低个体机构的破产概率,但转移的风险会通过网络节点之间的关联度和正反馈效应实现交叉传染,从而增加整个市场奔溃的概率。文章通过DCC-MGARCH模型和无向有权型网络阐释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和多元金融机构在内的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时变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金融机构的动态关联能够较好解释系统性风险的波动性,且我国的金融市场符合无标度网络的风险传染特征。其中,银行部门的市场中介地位不断强化,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联系日益紧密,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在系统性风险的监管中应强调关联度指标的重要性和金融机构的网络属性,构建具有风险包容性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6.
1978年以来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政策演变与路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78年以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经历了以农业银行为主体、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金融体系初步形成和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互分工、非正规金融受到压制、正规金融体系得以深化的两个阶段。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沿袭正规金融体系及机构,压制非正规金融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忽视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特征。应结合两种变迁方式,逐渐转变到以诱致性变迁为主的路径。农村金融改革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多样化多层次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7.
文小勇  杨旭 《南方经济》2005,(11):88-90
从风险管理方式与金融市场结构的关系看,市场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风险管理方式的变化,而造成风险管理方式变化的原因是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对降低交易成本的内在需求。因而所谓的政府主导型金融体系的观点是不对的,要调整金融结构,只能通过发展衍生工具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来间接实现。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专业银行是属于国家所有的公有制银行,专业银行的信贷调节是国家计划调节的重要内容。在金融体系中,一方面专业银行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一样,都是直接从事存、贷、汇等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要求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另一方面专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担负着对商业银行,非专业银行金融机构的领导,调节,控制的任务。在金融调控过程中,专业银行处于中介地位,一方面对中央银行来说,专业银行和工商企业一样,是调控的对象,是从事企业化经营的经济组织;另一方面对工商企业来说,专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一样,是调控的主体,担负着宏观调控的重任。  相似文献   

19.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金融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金融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实现了金融机构多样化。1978年以前,中国实际上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和若干集体所有的农村信用合作社。  相似文献   

20.
德国紧密型银企关系是其金融体制的一大特色。德国的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型的,银行是全能型的银行,银行的业务范围非常宽泛。在德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主要依靠银行为企业提供资金,包括银行贷款和投资持股等,其他渠道的资金来源很少。在此过程中,银行与企业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