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散客旅游作为旅游业中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供应链的管理研究对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散客和旅游供应链的相关概念,分析了我国散客旅游信息需求存在的问题,对当前旅游供应链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剖,从散客旅游信息需求下对旅游供应链管理进行研究,为实现旅游供应链资源合理利用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各大城市散客的比重越来越多,已占游客的50%左右。这和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针对此现象,文章介绍了散客旅游的概念、特点、其与团队旅游的区别。并对接待散客的旅行社职能、散客接待的基本业务、散客旅游决策及消费过程与旅行社业务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散客的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展对旅行社散客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世界旅游市场出现了以散客为主的倾向,一直以"团队"为主的旅游市场,逐渐被"散客化"的旅游潮所替代,一些主要旅游接待国的散客市场份额达到70%-80%,有的甚至高达90%,经营接待散客旅游的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程度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常州市散客旅游投诉现状、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散客旅游发展迅速,散客旅游接待能力已成为衡量地区旅游成熟的重要标志。然而,随着散客旅游的发展,散客旅游投诉也逐年增加。因此,分析常州散客旅游投诉的原因、目的、方式、渠道,对提高常州散客旅游接待水平、推动散客旅游市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江西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与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江西核心旅游景区的环境容量限制问题日益突显,这对单兵突进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本文在分析江西旅游业现有发展格局基础上,提出了联合作战的发展策略和政策措施,即通过打造红、绿两条黄金旅游线路,将优势景区景点串起来,整合沿线旅游资源,融合沿线相关产业,提高旅游业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6.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建立在旅游资源的基础之上的,咸宁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对旅游资源的再梳理。本文主要是对咸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为“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咸宁旅游品牌”打下详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立已有五周年,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倾斜,南宁市旅游业也在北部湾建设的大环境下焕发勃勃生机。在南宁市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南宁市政府将着力把南宁打造成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人才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对南宁市旅游人才的现状及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一些有利于修改旅游人才培养教育方案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面对我国旅游业消费者的多样化和差异化需求,以及对于旅游产品的高质量供给要求,传统走马观花式旅游方式的发展空间已经逐渐被挤压。如何拓宽国内旅游市场,进一步畅通旅游市场内需大循环,提供更加多样的旅游产品供给已经成了旅游业从业者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葡萄种植业作为传统的农业形式,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将旅游业与葡萄产业融合发展,为葡萄产业提档升级拓展了渠道。葡萄酒产业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优势产业,宁夏又是全国第二个以产业观光为依托的全域旅游示范区,特色产业+文化旅游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今后一段时间应重点打造的优势项目。本文以宁夏葡萄酒庄园观光旅游业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新兴行业的发展现状,提出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上海、杭州和苏州旅游集散中心运营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漪  梁健爱 《企业经济》2007,(11):101-104
随着国内自助旅游者旅游市场持续增长,旅游集散中心作为面向自助旅游者旅游市场的新兴旅游业态,日益受到国内旅游城市的青睐。本文在分析国内旅游集散中心兴起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上海、杭州和苏州旅游集散中心运营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从注重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政府加强管理、明确服务对象、选择运营机制、满足目标游客需求、加大营销传播投入、共同培育市场这七大方面归纳了国内旅游城市在建设旅游集散中心过程中可以借鉴与参考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旅游活动已呈现出大众化、散客化、个性化的趋势,游客需要及时的、真实的、完整的旅游信息以保证旅途的安全、顺利与舒适。2014年"智慧旅游"主题为构建完善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黑龙江省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对其不断建设和完善,推动黑龙江省旅游业健康、快速、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社会的巨大变革又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和契机,全域旅游概念就是在旅游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的背景下被提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空间内以旅游业为主要发展行业,将全区域打造成为一个旅游发展的整体,是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和理念,是旅游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下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全国各地掀起了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热潮。浙江省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与融合发展,努力实现全省旅游业新一轮的大发展和新跨越”的目标。金华市第六次党代会上也提出“旅游业是金华赶超崛起的潜在优势,要整合浙中旅游资源,打响浙中旅游品牌,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金华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义乌市作为浙江省的先发地区,要以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在原有国家4A购物旅游景区的基础上,做好科学规划,推动项目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打造城市游憩商业区(RBD),挖掘文化内涵,培养高素质旅游服务业人才,全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业对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应充分发挥河北省的旅游资源、区位、市场竞争力等优势条件,通过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打造旅游目的地,实现河北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吴国琴 《企业经济》2012,(4):108-111
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创新业态。河南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农业大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中部地区的重要区域,要在旅游产业大融合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加大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深度、扩大旅游业与工业融合的广度、加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创新度,打造旅游强省,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下的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旅游合作是化解旅游客体(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与旅游主体(游客)的选择性之间的矛盾的关键,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指出,以产业集群模式进行合作,力图打造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品牌,提升区域竞争力是武陵山区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6.
贾晓松 《河北企业》2018,(9):119-120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以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速持续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本文重点分析了定州旅游业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如何树立定州旅游文化品牌意识,加强旅游业的集团化,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打造旅游产业链等各种措施来带动定州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文化为支撑打造贵州旅游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倩  陈晶 《企业经济》2007,(8):98-100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然而,偏僻的地理位置、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及起步较晚的旅游业,使得贵州旅游的发展与西南周边省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就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与贵州旅游业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要发展贵州的旅游业,就必须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18.
丛民 《城市问题》2007,(4):47-49
根据国内外及秦皇岛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了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拳头产品,转变旅游业增长方式的措施及途径.  相似文献   

19.
大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领域的新方向,智慧旅游也是我市旅游业由传统向现代化旅游转变的助推器.我市发展智慧旅游,有利于提升我市旅游业的软实力,加快我市旅游产业的升级转型.本文首先阐述智慧旅游的概念,然后分析我市智慧旅游发展现状、不足之处以及改进措施和发展意义.目前智慧旅游建设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打造健康的环境,大力推动我市智慧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旅游资源丰富,景区特色鲜明。为促进甘肃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选取2002—2020年甘肃省旅游业总收入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利用Eviews 10软件,以旅游业总收入为因变量,以入境旅游人数等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影响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甘肃省入境旅游人数、旅游从业人数、旅客周转量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影响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完善旅游业相关的基础道路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生活收入水平;加大旅游业政策扶持力度;做到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齐头并进,以促进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