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中国的省以下分权改革由地方政府参照中央与省的制度安排自行调整,省内财政体制的安排存在较大差异.文章利用中国的县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省以下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规模的关系,结果表明, "双重援助依赖"的地方财政制度显著扩张了地方政府规模,其原因主要在于地方官员的"横财效应"机制和转移支付存在的严重"粘蝇纸效应".因此,想要约束政府规模的膨胀,一个有效的方式便是通过制度安排消除省内地方政府的"双重援助依赖"格局,通过县级政府竞争提高地方政府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2.
马莹 《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10-12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完善,受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建设进程的制约和影响,省以下政府间转移支付体系仅处于雏形阶段,存在的问题还很多。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与转轨国家的经验教训,完善我国的地方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需要解决确定转移支付目标、确定合理的转移支付模式,改进过渡期转移支付公式、完善法律保证体系的内容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选取地区工业污染源治理强度作为政府环境治理的代理指标,利用2003—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垂直治理体制下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财政分权自身并不是导致中国环境治理投入不足的原因,适度的财政支出分权能够有效地促进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水平,财政收入分权和中央向下转移支付的对环境治理影响并不显著;在控制了财政分权和转移支付变量间的交互效应后发现,转移支付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地方政府环境治理,但过度分权降低了转移支付效率,造成环境治理投入偏低。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央对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是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解决纵向和横向的财力不平衡,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文章拟从纵向和横向的均衡目标出发,通过均等化指标的构建,分析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均衡能力,并提出要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进一步优化专项转移支付结构,逐步改革税收返还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应在实现财政均等化的同时,不降低地方政府的财政努力.然而本文采用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财政努力的新测算方法,基于我国2000年-2007年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税收返还和均衡性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努力均存在明显的负效应,只有专项性质的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努力存在激励作用.本文认为,抑制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努力的负效应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建立按人口分配的税收返还制度、分离一般性转移支付中非均衡性转移支付为专项转移支付和改进均衡性转移支付公式. 相似文献
6.
政府转移支付制度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联系的基石。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时刻,完善有效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制度建设有着重大影响。本文主要是对我国目前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对我国目前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2009年以来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从三种口径进行了辨析,指出不同口径下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当前转移支付结构仍然是以专项转移支付为主。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申了中国财政转移支付改革的约束条件仍然成立,并对转移支付的改革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现阶段政府间转移支付规模的合理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萍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1):73-78
政府间转移支付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目标的实现。一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规模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该国的财权集中度与事权重心定位所决定的,可称之为分税制管理模式。该模式的选择需考虑一国的具体情况,包括是否具备实施大规模转移支付的制度条件以及权衡各种分税制管理模式的优势与局限。
鉴于我国目前短期内尚难以制定与实施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的情况,作者建议通过调整分税制管理模式适当缩小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规模,以便提高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9.
陈颂东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9(5):10-15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财政自给能力均显不足且依次递减,但中央转移支付总体上并未实现与各地区的财政自给能力的负相关关系。地方上解与区域财政自给能力负相关性较强,但应予以适当调整。税收返还降低了中央转移支付与区域财政自给能力的负相关性,应适时取消。一般性转移支付与区域财政自给能力的负相关性最强,应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专项转移支付有较强的负相关性,应不断缩小规模。 相似文献
10.
1994年分税制改革恶化了地区间财力的不平衡,然而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安排中,体现中央政策意图的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过高,最具均等化效应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过低。这要归因于财政分权所造成的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支出偏好差异和地方政府层面的吃饭财政状况。现有体制无法消除这种支出偏好的差异,也难以改变这种吃饭财政状况。面对专项转移支付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中央政府采取等级制的办法,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是消除地区间财力不平衡的重要举措,这有赖于一系列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胡祖铨 《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13,(4):81-85
转移支付制度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内容。我国经分税制改革而建立、完善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业已实施了近20年,在发挥一系列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挑战。文章以财政分权理论及其实践的兴起为出发点,总结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实践特点,结合目前对我国现有转移支付制度的主要质疑,提出了完善我国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转移支付制度作为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制度规范,不仅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而且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提高财政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和地方财政密切相关并受其影响和制约的。从地方财政的角度来看,只有使转移支付制度本身的规范化和其它各项财政改革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财政运行效率,实现转移支付制度应有的经济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3.
韦耀莹 《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8(1):57-58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来保证中央财政有必要的财力,科学确定政府转移支付的主体,对象和数据额标准是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前提条件;而适度的政府间转移支付规模,科学的政府间转移支付测算方法和拨款办法是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目的是缓解纵向非均衡和横向非均衡。缓解纵向非均衡体现在平衡地方财政收支缺口和地方财政特殊支出缺口,贯彻的是效率原则;缓解横向非均衡体现在平衡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地区公共品外部性和地区公共品规模经济,前贯彻的是公平原则,后两贯彻的是效率原则。应从转移支付体系的设计、转移支付手段的选择、转移支付与市场机制的配合等方面提高中央对地方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前,辽宁省对下转移支付主要由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构成。财力性转移支付包括一般性、调整工资、民族地区、农村税费改革、“三奖一补”、省级共享税收增量返还、其他财力性转移支付等;专项转移支付包括一般预算专项拨款、国债补助等。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和省级共享税收增量返还转移支付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用十分显著,下面作以主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卢盛峰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9(3):63-70
本文运用一个简单的理论框架分析了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行为的影响效应,并实证检验了省以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行为的影响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一般性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支出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而专项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互补效应,并且地方政府并不存在反应过度问题。本文的政策建议是:从短期来看,中央政府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基层政府的财政债务负担,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可以有效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从长期来看,应进一步完善分税格局,给予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更多与其事权相匹配的税权能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一个模式——兼论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对均衡地方财力具有重要作用,进而能够均衡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其推行和实施应考虑到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财政能力强的地方改府自己选择适宜的转移支付对象,中央政府只须研究制定有利于地方政府关注长期“经济发展”的政绩考核标准。 相似文献
18.
马莹 《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4(3):8-10
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研究和借鉴西方国家地方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有益经验,选择适合的转移支付方式,对完善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地区间的财政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横向均等化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尼系数分析财政转移支付的横向均等化效应,认为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具有一定的均等化作用,但转移支付以后地区间财力差异依然较大.就此提出实现均等化的相关政策建议,包括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控制专项转移支付的规模,逐步建立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地方财政风险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债务、财政支出与收入、财政赤字与管理体制等方面。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行债务管理与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及其短视行为、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及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等。应增强风险意识,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合理界定地方政府的职能范围;按照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原则,正确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广辟财源渠道,进一步规范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地方债务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地方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