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磊  朱义令  史兹国  张凌 《经济师》2023,(1):184-186
在产业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背景下,构建数字产业学院成为了许多商科院系实施校企协同育人的必然举措。文章就数字产业学院对专业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特色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智慧实践基地、建设双元师资队伍、搭建产学研究平台、服务高校高质就业七个方面进行影响机制的分析。接着针对南京晓庄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确定产业学院办学目标并持续优化管理机制、校企协同重塑数字化场景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等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
吕晓丹  杨仁厚 《经济师》2023,(8):143-145
产业学院的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校企人才的双向流动是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文章首先阐述了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的背景意义,然后分析了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的理想模型及现实困境,最后对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的运行机制作了初步的探究并提出“三横三纵”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3.
谈强化校企合作IT实训以全面升级学生就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瓶颈问题和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强化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IT实训对提升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力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以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为例,论述高校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对提升学生就业力的作用及各种建设与校企合作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产学研合作主要模式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有成果转让、合作开发、人才培养、共建实体、科技园区、校企联盟、战略联盟七种模式。科技园模式、校企联盟和战略联盟是江苏省产学研合作模式发展的重要方向。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符合江苏省产业发展需求,应大力发展;对产业重大技术创新应运用官产学研合作模式;要积极发展与江苏省产业发展重点相契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进江苏省产学研合作应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与规范科技中介体系;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资金支持;强化税收优惠政策,为产学研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义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实践进行解剖、特征分析,并提出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的思考:深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构建校企合作联合体;促进校企合作法律保障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6,(8)
通过对目前我国面向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现状分析及软件工程相关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总结与分析,文章基于黑龙江科技大学与哈尔滨金融学院合作参与的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工作,主要从校企合作平台搭建、MPE-CDIO现代工程教育模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数字化混合式学习平台建设、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建设等方面对于面向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实践证明,新的人才培养平台对于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改革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杨辉 《经济师》2012,(6):94-95
文章对企业学院的校企合作背景、企业学院模式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企业学院模式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8.
周坤 《经济研究导刊》2012,(18):145-146
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离不开校企合作,通过构建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以“三进三同”、“三层递进”、“三力并发”为基点,完成了一系列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专业的改革举措,对“三位一体”模式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进行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是经管专业服务地方社会和促进专业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现在校企合作中存在法律规范不健全、运行机制有矛盾、管理缺失等突出问题.研究提出建立利益共同体、推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加大企业办学力度和上下连动理顺权责关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3,(6)
<正>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文、经、管、艺术兼顾的高等职业院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广东省成人科技大学,至今已有55年的办学历史,先后为社会培养了6万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学院隶属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教育业务归广东省教育厅管理,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原校长刘人怀教授是学院名誉院长。学院坚持"三高一融合一服务"(以高就业为导向,以高技能为核心,以高素质为灵魂,政校企行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背景下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以大学(学院、学校)和公司(企业、集团、厂)为节点,以专利为超边,构建了基于加权超图的区域校企合作申请专利超网络。利用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2014年浙江ICT产业校企合作申请专利的数据,绘制了基于加权超图的2014年浙江ICT产业校企合作申请专利超网络拓扑结构图,并对超网络拓扑结构指标进行了衡量与计算。结果表明:浙江ICT产业要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加强省际间的校企合作,其中政府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在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内涵和模式还很模糊。围绕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基本涵义、现实意义及国内典型合作模式进行了研究,同时介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对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逐渐迈入跨域联动、共享资源、产业协同发展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阶段,我国也开始了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探索。本文首先对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进行了理论探讨,阐释了区域创新共同体的重要内涵;其次,对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研究了其逻辑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行动实践进行对比研究,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行动实践进行剖析,对我国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四大城市群的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行动实践进行分析,科学研判了我国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实践的不足与差距,绘制了我国典型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要素矩阵。结果表明,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区域战略科技力量支撑、优化创新创造生态环境促进创新资源要素自由流通、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量产业协同生态圈,是我国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重要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建设是新工科建设的最核心问题,而校企合作是新工科建设不可缺少的路径之一,也是“双创”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最重要的改革方向。在“双创”与“新工科”背景下,首先阐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以及高职“双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与实施路径,旨在为“双创”与“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的实践探索,就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及其教学管理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弋俊楠  何媛 《当代经济》2021,(5):106-109
职业教育下校企合作不断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本文以XJ学院“易居”订单班校企合作为案例,利用职业教育背景下校企合作的评价模式,对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校企合作存在四大问题:校企合作模式较为单一,校企合作缺乏制度化保障,“双师型”教师理解有待提高,高校企合作缺乏深度.针对问题提出的改进措施为: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完善专职教师参评“双师型”教师制度;校企合作共建开发课程体系;搭建校外实训平台,提高利用率;健全经管类专业课程共建体系;提高校企合作效果,加快技术转化.  相似文献   

17.
针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文章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金融专业为例,探讨如何进一步建设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提出合作学院式订单班、实训校区和双导师制等建议,同时希望克服在校企合作操作中的问题,使校企合作取得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经济师》2016,(5)
文章以高等职业学院食品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案例为对象,运用案例研究、访谈法收集资料信息,从教师下企业锻炼对个人教科研能力的提升、专业建设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育人成果、校企合作成效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评价;通过对其取得的成效进行探析,以期为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原则、路径、形式及实效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9,(2)
跨境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跨境电商行业企业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通过校企共建"亚马逊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进行产教融合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实践探索: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推行"E+E""P+P"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20.
走校企合作之路,开展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大成 《经济师》2011,(3):136-137
文章阐述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建设中的改革实践和体会,论述了走校企合作之路是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出路和物流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的论点,从而证明完善校企合作系统是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现代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