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国内国际形势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关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决策。基于2011—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从消费层面探讨数字普惠金融更有利于国内需求还是国际需求的问题,并进一步讨论区域效应和创新水平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显著降低了进口率,促进了国内消费需求,且这种促进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2)数字普惠金融对国内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在东、中、西部地区呈现显著差异,会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降低而减弱;(3)在影响途径方面,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会提高区域创新水平,进而有利于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3.
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动。立足于数字普惠金融网络外部性及非均衡发展特征,分析对绿色农业发展产生的非线性影响,并基于2011—2019年省级数据,构建面板门槛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农业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随着数字普惠金融门槛不断提高,其对绿色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愈发显著;数字普惠金融三个维度对绿色农业产生不同程度的门槛效应,其促进作用由强至弱依次为:使用深度、覆盖广度、数字化程度。据此提出要营造良好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环境,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的全面发展和加强绿色农业经营主体的素质教育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5.
6.
构建金融开放指标和不同风险面组成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体系,通过时变参数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TVP-SVAR)分析金融开放对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冲击及系统性金融风险内部的传导效应。研究结论表明,金融开放整体有效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宏观经济与货币流动风险,但加剧了外部市场与资产泡沫风险累积,且近期有进一步扩大不良影响的趋势;系统性金融风险内部存在传导机制且风险间会同向影响,扩散效应明显。根据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开放条件,中国应将深化金融开放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相结合,推动金融业全方位、有序开放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动选择,也是疏通系统内部风险消化渠道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构建金融开放指标和不同风险面组成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体系,通过时变参数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TVP-SVAR)分析金融开放对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冲击及系统性金融风险内部的传导效应。研究结论表明,金融开放整体有效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宏观经济与货币流动风险,但加剧了外部市场与资产泡沫风险累积,且近期有进一步扩大不良影响的趋势;系统性金融风险内部存在传导机制且风险间会同向影响,扩散效应明显。根据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开放条件,中国应将深化金融开放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相结合,推动金融业全方位、有序开放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动选择,也是疏通系统内部风险消化渠道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数字乡村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但由于金融具有逐利、排斥的特性,这使得乡村地区金融资源配置相对不足,而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为缓解这一现象,推动数字乡村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本文基于1716个县域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数字乡村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分指数均能显著推动数字乡村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对数字乡村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东、中、西部地区以及数字普惠金融高、低水平区域存在差异;数字普惠金融对本区域数字乡村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的同时,还会对周边区域数字乡村发展起抑制作用。为此,在数字乡村发展过程中应牢牢把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不同区域应因地制宜,在制定差异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政策的同时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协同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9.
深化农村产业融合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也为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有效的资金支持。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服务向农村地区和小型企业的触达性不断加深,打破了传统金融的地域壁垒。然而,在深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融资难题,其中,高融资门槛和低融资速度使很多小型企业望而却步。基于此,阐述数字普惠金融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概念界定,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在提升金融运行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从理论层面看,数字金融对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具有加剧和减缓两类作用。通过构建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衡量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进行赋权,得到2011—2020年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对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金融会显著抑制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区域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数字金融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提出:健全数字金融运行机制,设立数字金融监管机构;优化资源配置,拓宽数字金融的空间溢出通道;实行差异化地区发展战略,增强整体风险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1.
12.
仝爱华  胡志飞 《西部金融》2021,(11):42-49,55
本文在分析普惠金融减缓贫困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测算了我国中西部传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并对2011-2018年中西部20个省、市、自治区传统普惠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的贫困减缓效应进行实证对比分析.实证结果发现,传统普惠金融和数字普惠金融都具有明显的贫困减缓效应,并且传统普惠金融比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更为显著的减贫效应.基于实证结...  相似文献   

13.
14.
15.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高各类群体的金融可得性,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系统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呈现出西中东部作用效果逐渐升高的地区差异,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影响金融资源配置、技术创新、消费增长、减贫增收等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金融支持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传统金融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及计算机信息技术加持下而形成的数字普惠金融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国2011—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来实证检验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流通业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在影响程度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影响程度最大、中部地区位居其后、西部地区影响最小;从影响路径上看,数字普惠金融不仅直接促进流通业发展,而且能够提高流通业领域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增加其收入水平,进而通过收入水平刺激消费,间接促进流通业发展。研究发现为中国更好地通过数字普惠金融促进流通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金融数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数字普惠金融为代表的金融业态发展成为金融赋能消费,服务内需扩大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实体经济复苏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1-2020年陕西省数字普惠金融及居民消费有关数据和回归分析方法,从地区和城乡多视角研究了陕西省数字普惠金融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发现陕西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显著促进居民消费,且促进效应更多通过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传导,使用深度对居民消费促进效应还需加深;同时,陕西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全省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正向促进程度小于城镇居民消费。建议从加强乡村数字普惠金融建设,完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等方面为居民消费“提质扩容”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19.
20.
农民收入增长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非农就业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是助力农民参与非农就业的关键。基于此,利用第四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通过Tobit模型和多元回归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农村家庭非农就业的比例,从而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