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机械法进行废润滑油的再生处理工艺,采用轻度污染、重度污染的两种废油试样,分别经自然沉降过滤工艺,高速离心式分离工艺,陶瓷膜精密过滤再生工艺,对废油试样进行再生处理,对比三种工艺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QZF系列废润滑油再生装置采用减压蒸馏技术,根据润滑油的不同污染源及所含杂质特性,依次除去油中的有害组分,最终将润滑油中的有效成分(基础油)进行回收。处理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学添加剂且油的温度远低于常压下的馏程,采用需处理油来作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节约冷却用水的同时又对需处理油进行了预热。降低了处理过程中的能耗,节约了处理需要的费用。整个系统结构合理,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处理后的残留物可作为燃料或作其他用途。装置可应用于各种  相似文献   

3.
《中国包装工业》2008,(12):14-15
我国目前PET塑料饮料瓶的消费量很高,废PET饮料瓶的再生利用,不但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可以变废为宝。但只有很少部分被利用,其余的被随意丢弃,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其回收利用技术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润滑油污染物如:含水、烟炱、机械杂质的来源及其危害。润滑油在储运、使用、补充过程中的维护措施。美国、前苏联、欧洲、日本等国家废润滑油回用概况。  相似文献   

5.
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对有色金属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其消耗量也随之增加,产出的有色金属废杂料量相应地越来越多。回收利用废杂有色金属不但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实施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是增加有色金属产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据美国矿物局公布,世界有色金属的储量按现需用量计,可供使用年限为铜53.1年,铝334.2年,铅21.4年,锌23年,而到21世纪,大多数有色金属将面临其资源危机。日本有色金属资源十分有限,进入八十年代后,采矿业逐渐衰落,为了国内冶炼工业的发展,日本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矿和精矿,八十年代初,由于金属价格较低,生产成本很高。日本矿业部门陷入了困境,国内不断增长的金属消耗量与日益枯竭的资源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所以发展再生有色金属工业势在必行,据报道,世界上铜的消费量有三分之一来源于废杂铜,工业发达国家从废杂铜料中回收的铜占总铜耗量的40-50%,再生铅占40-55%,再生锌占原生锌量的38-60%。  相似文献   

6.
当前,全国燃煤电厂等企业普遍加装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装置,未来几年,国内将产生一定数量的废烟气脱硝催化剂(钒钛系),若随意堆存或不当利用处置,将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为切实加强对废烟气脱硝催化剂(钒钛系)的监督管理,2014年8月,环境保护部网站发布了《关于加强废烟气脱硝催化剂监管工作的通知》,将废烟气脱硝催化剂管理、再生、利用纳入危废管理,要求提高其再生和利用处置能力。废烟气脱硝催化剂有哪些再生处理方式,处理方  相似文献   

7.
重庆和鑫石油有限公司始建于1986年,是从事废物治理、废机械油、废汽油、废柴油、特种油及其它废油料的处理、提炼、精制后再循环利用的再生能源生产企业。公司拥有固定资产600万元,原料油加工能力9000吨,累计处理各种废油4万多吨,有效地解决了当地很多企为废油再生利用、能源紧缺的矛盾,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环境污染。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油品应用系合作开发的新型无铅油抗爆添加剂项目,被重庆市列为能源综合利用循环再生新项目计划。  相似文献   

8.
开拓市场促销售 抓好管理求发展谭启林赣州石油分公司化工厂是一个集体企业,原为省定点废油再生加工厂。从1988年起开始转轨为调合生产与经营各种润滑油。面对赣州市内40多家润滑油经营企业的激烈竞争,该厂出现了产品积压,资金沉淀,贷款困难的严重局面。但他们...  相似文献   

9.
省内某化工厂生产过程中用粉状活性炭脱色,年耗60吨,排出含炭废物约248吨/年。对废炭工业的分析的结果(%):干燥减重0.535;灰分3.19;挥发份72.6,固定炭24.21。拟对废炭做再生处理,条件是:以空气作再活化介质,在800℃下处理7小时。再生产品对亚甲兰脱色力恢复100%。收率(%):对废炭24.97,对废炭中的固定成份为91.65。对焦糖和味精中色素物质的吸附能力略好于新鲜活性炭。但再生炭粒度明显变细,出现微粉化问题。表一为原活性炭同再生炭的粒度分布情况比较。显然原炭粒径较粗,再生后虽有微粉化问题,仍可满足原来的生产过程需要。但经多次再生,使用循坏后,微粉化  相似文献   

10.
老化或降解的润滑油中含有重要的故障信息,通过对在用润滑油的分析可以找到问题所在。红外光谱是利用不同波长的红外辐射照射润滑油样品时,某些波长的辐射将被样品选择吸收而形成红外吸收光谱,由此可以对油品的红外光谱进行分析,是从分子水平上分析润滑油氧化后的醇、醛、酮、酸、含氧有机化合物及含氮硝化物等官能团的量,根据对应物质的特征吸收峰位置、数目以及相对强度,判断出润滑油样品中存在的官能团并确定其分子结构,以此判断润滑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正>QNF系列废润滑油再生系统,采用专用"脱色除臭剂",消除废油中极性微粒间的电荷,使之聚成大颗粒的杂质,将油中胶质、沥青、微粒杂质等析出。它的真空脱气脱水系统和废气滤清系统,能有效地除去油中的水分和有害气体,采用耐腐蚀、耐高温、机械强度高、使用寿命长的高精度过滤系统,先进的导热油加热系统,具有升温快、油温稳定、加热均匀等特点。装置结构紧凑、布局合理、操作简单,可一机多用,满足各种个性化客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对15—3HH—VL-2—1型甲醇联合压缩机活塞杆刮油环机理进行分析和优化,给出压缩机废润滑油回收再利用方案,为大型压缩机提供节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对回收的废润滑油进行再生研究,先通过加碱水破乳、中和酸性油絮凝杂质;然后经三相离心机分离出碱水、油渣和废油;废油经一段减压蒸馏除去废油中水分和轻质油后液相高位差流入二段减压蒸馏,二段将废油中大量低沸点的油蒸出,从而减轻刮板的负荷;蒸出的气相进减压精馏,根据油品的沸点不同分离出一线、二线和三线基础油;二段蒸馏的液相与精馏塔溜下来的液相一起再次进行减压蒸馏,将未蒸发的油再次提取,由于液相粘度较大,采用刮板蒸发;二线油和三线油经汽提精制罐3公斤饱和蒸汽汽提和白土充分吸附后,过滤出白土得到成品基础油150SN和250SN;油水罐静置废水去乳化液车间处理,轻质油和不凝气、渣油、废白土一起去回转窑焚烧处理。  相似文献   

14.
针对煤化工企业采用传统润滑油品分散仓储模式带来的现场需建设多个润滑站、油品库存量大、油品储存质量及现场加换油质量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引进润滑油品集中仓储配送模式,砍掉现场润滑站这个中间环节。实践表明,润滑油品集中仓储配送模式可以免去现场润滑站建设成本,降低油品库存成本,提升设备润滑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所谓润滑油使用量化管理,就是对现有的流动机械日常添加润滑油(发动机油,液压油和防冻液)量进行全面监控,针对添加超标的重点机械跟踪检查,以便及时整改的操作模式。为了提高润滑油使用量化管理的科学化和标准化,由信息部开发了润滑油日常添加管理程序。车辆所属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部工程师,可以通过设置查询条件,利用该程序及时了解到所有流动机械的润滑油添加及使用情况,查询到大于某油品定标量的车辆和其具体添加量,并根据使用人设定条件生成某油品消耗报表。技术部工程师根据生成的报表对超过标准值的车辆下达油品添加反馈表,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再生聚酯纤维行业的一支生力军,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营业务、节能环保低碳型的龙福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之初,就与再生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多年的努力与积淀,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聚友化工有限公司、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扬州志成化工技术有限公司一起合作完成的“废聚酯瓶片液相增粘/均化直纺产业用涤纶长丝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技术终于摘得2012年度“纺织之光”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对于龙福环能来说,是在再生聚酯纤维行业奋战多年的一份答卷,也是对再生聚酯纤维行业献上的一份厚礼。  相似文献   

17.
2003,2004,对于中国石化润滑油业来说,可以说是最激荡人心的年份。  相似文献   

18.
我厂在1995年对9吨废导热油进行了再生处理。再生工艺如下: 沉降→酸洗→碱洗→白土精制→过滤→基础油调制(加添加剂)。我们制作了沉降罐、酸碱洗罐、白土搅拌罐、基础油调制罐,并配备了过滤机及搅拌、加温等再生设备。9吨废油经  相似文献   

19.
我厂设备多为轴承专用设备,每年消耗润滑油60吨,价值18万元。换下的相当数量的废油大多以低价卖掉,浪费很大。为此,我们开展了废油再生技术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两年共再生废油20余吨,价值8万多元,为节约能源作出了贡献,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20.
润滑油是石油产品中品种、牌号最多的大类,由基础油和各种添加剂调合而成,应用十分广泛,并且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对其质量和使用性能不断提出新要求。从行业统计来看,“九五”期间我国主要成品油中增长较快的是煤油和柴油,而润滑油和汽油的增长较为缓慢,润滑油的年均增长率在4%~5%,产率也没有大的变化。●生产能力与产量2001年底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公司润滑油基础的生产能力为358.35万吨,其中中石油集团209.00万吨,占58.3%;中石化集团149.35万吨,占41.7%。2001年共生产润滑油210.45万吨,再加上地方生产厂、三资企业以及废油再生的润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