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的基础,其使用的数学评价模型计算复杂、过程繁琐、评价结果抽象,因此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基础性的特点。利用GIS所具有的强大空间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的能力,可以弥补现有土地潜力评价模型的不足,更好地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支撑和保障。文章基于Arc GIS Engine(AE)二次开发组件、地理数据库技术、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模型,利用VS2010开发了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信息系统。系统集成了数据加载、数据管理、数据查询、数据编辑、空间分析和潜力评价以及专题图制作等功能,具备性能运行稳定、评价效率高,数据可视化等特点。以河南省为例进行了土地生产潜力分析评价,得到可靠、直观的评价结果。研究验证了土地生产潜力评价GIS系统开发的可行性,为土地管理、农业生产规划等提供管理和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2.
河西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也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集中的地方,由于长期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加剧了这一矛盾的激化。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以甘州区为例,来探讨该区土地潜力,通过应用生产潜力模型,并结合统计资料,建立了绿洲农区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和指标体系,通过应用气候(光温水)生产潜力模型和气候-土壤生产潜力(自然生产潜力)对该区的土地生产潜力进行评价。希望研究对于绿洲农区合理、有效、可持续的利用土地资源,使其最大程度的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计算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各类粮食生产潜力,采用Helmun lieth估算式计算了全区粮食气候生产潜力。提出了粮食持续的战略对策。为正确指导粮食的区域平衡政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管理学理论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以土地整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地关系,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管理工作是关键。近年来我国出现的诸多土地问题说明了我国土地管理工作水平的不足,如何提高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水平迫在眉睫。本文从管理学角度出发,讨论了管理学理论在我国土地整理中的应用,并对土地整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5.
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变革是土地督察制度建立的重要诱因,行政监督理论是土地督察制度运行的理论支撑,土地督察制度是建立在现实和理论可行性基础之上的。分析2008—201o@-土地督察数据,土地督察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土地行政权力的扩张,遏制了土地违法行为,规范了用地审批行为;保障了土地资源公共利益的实现,促进了耕地资源保护、中央土地政策落实、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土地督察制度同时也存在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的空M,从土地督察实践上看,近期可以进行一定调整,进一步明确督察机构法定职责和工作目标;从土地督察理论上看,远期还可探索土地督察机构地位独立问题。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4次周期波动,国家实施了5次宏观调控。与前4次宏观调控相比,第5次宏观调控所运用的政策手段更为丰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土地政策首次成为除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外的第三个宏观调控的手段,表明土地政策已经上升到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同一高度,国有土地的管理职能由一般的土地供应管理上升到宏观调控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8.
本文根据遥感监测得到的冬小麦种植图斑,从基于行政区划、粮食产能区、基本农田、土地利用、地形地貌及自然物候区六个基本统计分析方向开展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以山东省冬小麦种植图斑为例查明了冬小麦的分布规律及特点,该方法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为农业政策调整、粮食安全保障等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从“土地冲突”到“土地风险”——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研究的理论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从频繁发生的中国农村土地冲突这一现象入手,对现有学术研究中微观的现象描述、中观的制度分析到宏观的政治阐释三种路径进行反思并提出新的理论进路。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现有的研究达成了一些基础性共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动向,特别是在宏观的政治阐释层面存在着诸多分歧,对此,应该在中国农村土地冲突问题的分析中确立基本的研究方向。研究结论:引入"土地风险"概念,并进行相应的理论建构,是解释中国农村土地冲突问题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0.
淮南市耕地资源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淮南市历年耕地产出率变化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修正的AEZ法对全市耕地单产潜力进行远近期预测,采用灰色预测及相关模型推算出未来各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参考国内相关消费水平研究,得出全市2010、2020年的人口承载力,并针对提高全市的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提出了主要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由于甘蔗具有抗逆性强、能量效率高、生产成本高等优势,甘蔗制燃料乙醇在世界燃料乙醇生产、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利用甘蔗制燃料乙醇当前已具备充足的原料供应能力,成熟的育种技术、乙醇发酵、蒸馏技术,较好的经济效益,都使甘蔗燃料乙醇生产潜力巨大。因此,我国可以在未来5年内,利用我国现有甘蔗原料资源,打造年产能150万~200万t燃料乙醇、226亿kw·h绿色电力和100万t绿色肥料的新兴甘蔗乙醇产业群。 相似文献
12.
土地人口承载能力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树谦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1):58-59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能否生产足够的食物供养未来人口的问题受到普遍关注;以营口土地人口承载能力研究为例。试图探讨一种简单易行的土地人口承载能力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土地科学学科独立性研究——兼论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研究思路与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探讨并确定土地科学学科是否具有独立学科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的定义,依据科学学方法,从讨论土地科学学科有无不可替代的核心理论和不可替代的研究域入手,研究土地科学学科的独立学科属性。研究结果:土地科学学科是一门具有不可替代的土地权籍核心理论,并与土地租价、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共同构成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核心理论轴,同时具有不可替代的3维3层3环耦合空间研究域的独立学科。研究结论:(1)借助逻辑和空间分析方法,提出的土地科学学科3维3层3环耦合空间研究域,揭示了土地科学学科的本质属性,从而解开了有关土地科学学科的多个重大难题。(2)通过有关土地科学学科发生、演进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分析,揭示了:1土地科学学科与相关学科交叉的本质,是由于人类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内生要求牵引,引致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内生性扩张导致的交叉;2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是一个随着人类提高土地生产力而对应扩张的3维3层3环耦合空间域,且仍会伴随人类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的要求持续扩张。(3)通过有关不可替代核心理论及核心理论轴,3维3层3环耦合空间研究域及其形成,学科发生、演进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分析,提出了有关土地科学学科的完整系统学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基础文献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文献又称关键论文 ,国际通用的测量方法是根据公开发表的专业文献的引证频次来确定。然而 ,要列出一份准确的农村经济研究的基础文献表 ,从理论上讲统计范围应涵盖本学科的所有期刊 ,但从实际操作看 ,这样做的工作量太大 ,是任何个人短期所力不能及的 ,同时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按照布拉福德的文献离散规律 ,一个学科的绝大部分基础文献常常集中在数量很少的核心期刊的引文中 ,只要对少数影响较大的核心期刊的引文进行统计分析 ,即可窥豹一斑。因此 ,根据有关期刊在中国农村经济研究领域中的实际影响地位 ,以及是否附有参考文献 ,我们… 相似文献
15.
论土地资源质量评价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子生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0,(1):33-37
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资源科学的核心部分,是进行土地资源区划、规划的前提和基础。评价的内容是土地资源质量。但由于不同的学者对“土地资源质量”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对土地资源质量评价必然得出不同的认识。认识上的差异,又必然导致评价内容、原则、方法、制图等一系列的差异。本文试图首先探讨土地资源质量的含义,进而对土地资源评价的一些理论问题谈谈自己的管见,以求教于同行和前辈。 相似文献
16.
17.
18.
研究目的:归纳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实践中的困境,研究土地整治项目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和典型案例,为土地整治提供理论指引和案例参考。研究方法:田野调查、访谈、问卷调查、演绎归纳法。研究结果:(1)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存在管理困境和放权忧虑两个困境,是土地整治项目协同治理分析框架的逻辑起点;(2)土地整治项目协同治理分析框架既包括内部的项目管理,也包括外部的项目治理,并且是项目管理与项目治理的内外有机系统;(3)案例研究表明在项目管理与项目治理两者协同作用下,土地整治项目能够有效实施和运作。研究结论:(1)土地整治项目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是对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中的困境有效回应;(2)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表明土地整治项目协同治理能有效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9.
20.
江苏省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江苏省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现状出发.研究了未来一段时间内江苏省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其人口承载潜力.以期为决策部门制定人口政策、粮食生产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