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后备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这在高度城市化区域尤其明显。城市土地整备是挖掘城市土地潜力,优化用地结构以及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途径。但从理论和实践上看,目前关于土地整备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本文以深圳市土地整备实践为例,从探讨土地整备内涵入手,研究了土地整备运作机制及运作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土地用途管制是我国土地管理体系构架中的一个重要基石,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对农地的非农化和农地农用进行严格管制,即通过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对农用地的管理。本文以深圳为例,分析现行的农用地管理制度在高度城市化地区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介绍深圳实施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的做法,以探索适应于高度城市化地区农用地管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长沙市近年来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阐述,指出城市化发展与建设用地之问关系并加已分析,为长沙市的社会经济的长远规划、土地利用战略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6.
7.
在土地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深化中,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成为热点问题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对土地利用产生巨大影响,针对长沙市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城市化发展评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广东省普宁市为例,分析评价了普宁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并指出其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高的根源,同时为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市龙岗区的经济、政策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推进龙岗区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必须围绕促进龙岗经济社会发展、提高龙岗城市化水平这个中心,全面实施固本强基工程,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使执政意识更强化,执政方式更科学,执政机制更完善,执政环境更优化,执政基础更巩固。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的土地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为重新审视现有制度的缺陷,为国内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参考,对2005年以来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实践及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当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还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决,包括缺乏上位法的支撑、流转主体相对复杂、程序有缺陷、配套政策不完善、监管仍显混乱、思想认识上不到位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加快上位法修改、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和规定、加强流转的监管、加强宣传引导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该文对义乌建设用地增长的历史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义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建设用地增长与人口和GDP的急剧膨胀是一致的.在城镇建设用地急剧扩张的同时,农村建设用地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扩张基本上是理性的。研究发现:今后一段时间,义乌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建设用地的增长面临“政策瓶颈”、“产权困境”和“生态红线”等,只有剥离附着在集体土地上的农村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扬弃“一户一宅”政策、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节地型公共政策体系等,才能在保持建设用地总规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增建设用地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13.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达地区的现有耕地保有量的大幅减少和征地成本的上升,将促使地方政府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而大量国有和集体存量建设用地的存在,为政府实现这种转变提供了机遇。本文认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关键在于形成政策合力,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巴彦淖尔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建设用地需求十分旺盛。开展巴彦淖尔市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研究工作,对于巴彦淖尔市土地的合理规划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苏东地区的城市化与生产力布局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区经济的发展中 ,生产力布局优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 ,城市化是生产力布局优化的空间载体。文章在简析苏东地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就其城市化与生产力布局优化的总体思路、战略重点和主要对策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17.
18.
慈溪市发展和改革局课题组 《浙江经济》2006,(21):48-49
要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盘活利用土地存量,科学制定土地使用标准,健全集约用地内在机制,依法从严从紧管理土地,走出一条节约集约用地的新路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上海已经进入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并道发展和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必然涉及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其间尤其是涉及不同权利主体的利益分配的问题。本文以城市化中的失地农民这个弱势群体的土地权益受损的热点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基于目前农村耕地所有权和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从涉土法律的突破性地方立法、土地开发的管理机制、建立相关的非政府机构、实施土地的质量和地租评估、真正保障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目的是为解决上海的"三农"问题寻求破解之道;为上海建设和谐社会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