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由传统的劳动力、资本积累向创新要素数量与网络化程度转变。从来源看,区域创新源于区内自主创新与区外创新溢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受创新要素禀赋条件的影响,集聚经济因素通过空间外部性作用直接影响区域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与水平。同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空间依赖产生区间创新溢出;对外开放过程中产生创新的国际溢出,都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集聚经济与创新溢出皆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因此,应通过强化集聚经济效应,构建开放式创新环境,提高吸收能力以充分利用创新溢出效应,并促进企业价值网与区域创新网“两网合一”,降低交易成本,不断提升区域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2.
集聚经济与西部大开发中的产业发展政策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业集聚是区域产业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产业集聚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集聚经济成为产业定位和区域发展的重要理论根据。本文首先简单介绍集聚经济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西部大开发中基于集聚经济的区域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地级市为例, 运用系统GMM方法实证分析产业集聚、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制造业集聚与技术创新形成有效互动, 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抑制作用, 且不能通过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协同集聚经济效应的发挥更加依赖当地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 只有当技术创新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 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正, 若低于这一水平, 协同集聚会抑制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地域模式--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无论产业集聚还是城市化问题 ,迄今均已有大量的研究和成果。但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空间的关联性 ,似尚缺乏足够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浙江省的实证分析 ,揭示了产业集聚的指向、类型与城市化推进方式、扩张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进一步提出了从注重廉价劳动力指向→城市化指向、从注重纵向的产业专业化→横向的产业多样化、从注重产出结构→就业结构、从注重要素支撑→制度创新转变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2003~201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运用空间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各地区应注重加强与相邻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经济互助,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应该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尤其是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多个产业间的共同集聚,充分发挥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系统考察了1993—2007年间中国产业集聚与创新活动的行业与地区分布格局,并基于产业生命周期视角分析了产业集聚与创新的地理耦合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等东部沿海地区是部分产业与创新活动的重要集聚地;同时产业集聚的类型与产业生命周期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我们对产业集聚与创新活动地区分布的认识,对于提高地区经济活动和创新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创新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已是毋庸置疑.本文从浙江省主要创新人才聚集载体--企业、高校、科技园区和产业集聚的现状分析入手,在与其他省市人才聚集载体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浙江省现有创新人才聚集中优势与劣势,进而提出浙江省在集聚机制、高校定位、产业集聚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9.
基于灰色关联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之间相互存在着联系和影响,而关于二者相互关系的研究日益重要.本文基于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动态竞争力的概念并测算了江苏、上海、广东和浙江的竞争力,然后利用产业集聚的概念测算了江苏、上海、广东和浙江四省的综合产业集聚度.运用灰色关联的理论,研究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度,并对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四省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力关联度进行测算,得到江苏的产业集聚度变化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变化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江苏产业集聚与竞争力的关联度为0.827,大于广东、上海和浙江.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构建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运用中国30 个地区的面板数据, 对我国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同时, 政府财政支出、 固定资产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等影响因素均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作为中国西部欠发达的省份,其经济的发展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根据中国历年经济发展统计数据来看,制造业在其生产总值中一直占有着较大的比重,我们运用张卉(2007)修正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对甘肃省24个制造行业2005~2009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甘肃省的制造业的集聚程度有所下降并趋于稳定,整体上已经具备了产业的地理集聚并有进一步均衡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2.
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集聚形成动因问题上,本文对国际金触中心形成的微现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从金融本身的特点出发,本文提出了如下观点:(1)金融集聚作为产业集聚的伴随物,随着产业集聚的形成而发展;(2)金融本身的高流动性加速了金融集聚;(3)金触成长至高级阶段成为经济主导与核心,其对经济的主导性促进了金融集聚.从空间经济学及相关的视角来看,本文认为:(1)集聚的空间外在性是金融集聚形成的基础;(2)不对称信息与默示信息所要求的金融主体的空间邻近促使金融集聚的形成;(3)金融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促使金融集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2005~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从整体、分维度和分区域角度实证检验了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整体和分维度检验中发现,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随着分位点位置提高,正向促进作用愈加显著。但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5个维度的正向促进作用有明显差异。分区域检验发现,随着金融集聚水平提高,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普遍存在先降后升的现象;随着分位点位置提高,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在落后型地区呈逐步减弱趋势,而在明星型地区和平庸型地区其正向促进作用愈发加强。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构建了金融集聚、市场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利用1995~2010年省际面板数,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 ),对金融集聚、市场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市场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并不具有显著的正效应。然而,在金融集聚不断深化的制度条件下,市场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得以显现,金融集聚程度越高的地方,能从市场一体化获得更多的收益。市场一体化程度高的地方,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越明显,二者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协同效应已显现。值得注意的是,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银行业的集聚。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市场一体化改革和金融集聚政策制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再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转变.本文运用集聚经济理论,以欠发达地区甘肃省为例,分析其产业集聚效应及其变化,最后就欠发达地区如何挖掘自身优势,培育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落,形成本区域的特色产业集聚区,通过集聚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等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具有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征与动因,因此近年来全球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据此,我国面临着加快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紧迫任务。基于此,文章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源起与特征的基础上,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的动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和重点模式,旨在为我国加快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明确推动力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彭桥  肖尧 《工业技术经济》2022,(11):123-129
本文采用空间竞争博弈模型描述了非区域要素与区域要素之间的匹配度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以及区域组织结构的形成机制,通过模型推导分析发现,可以流动的非区域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通过增加与区域要素的匹配程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吸引更多的非区域要素集聚形成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在非区域要素流动成本以及拥挤成本较小时,形成“中心-外围”结构,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当非区域要素流动成本较大时,虽然非区域要素的集聚可以增加要素报酬,但较大的流动成本阻碍了非区域要素的流动,从而形成各区域彼此分割的对称结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聚理论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重点研究了19个行业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的区住基尼系数的变化情况,发现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行业区位基尼系教有下降的趋势,区域经济差异变动放缓.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放缓,受到新冠疫情冲击,煤炭市场趋于饱和,市场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给煤炭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煤炭企业若想实现发展,势必要加强对风险的抵抗能力,对经济形势进行准确判断,调整经济管理思路,创新制度,开拓市场,拓宽客户来源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本文以现代经济视域为基础,探讨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思路与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运用GMM 动态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质量的差异性影响。 结果显示: 整体上, 异质性产业集聚及其协同发展均有利于提高城市经济质量, 且制造业集聚与城市效率之间表现为 “U” 型关系; 从区域层面看, 制造业集聚均能够提高城市经济效率, 但中游地区表现不明显, 而生产性服务业及二者的协同作用则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即前者对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在下游地区最强, 其次是中游地区, 在上游地区则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而两业协同集聚仅在下游地区能够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两业协同集聚效应的发挥不能仅依赖于单一产业的推动发展, 更需要二者之间的相互配合。 因此, 各地区应结合自身发展特点, 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