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以来,银监会正式批准湖北、福建、陕西三省开展邮政储蓄小额存单质押贷款试点,标志着邮政储蓄结束了只存不贷的历史。邮政储蓄小额存单质押贷款的试办,给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提供了新的渠道,同时也为邮政储蓄将来办理资产业务和成立银行创造了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2.
邮政储蓄余额持续稳定的增长,是邮政金融持续发展的立身之本和根本保证。自1986年全国恢复办理邮政储蓄业务以来,邮政储蓄业务呈跳跃式发展。近几年,海东邮政储蓄存款每年以4000-8000万元的速度递增,2005年10月底的存款余额达5.3亿元,市场占有率为16%。但是,来自农村的邮政储蓄  相似文献   

3.
一、新疆邮政储蓄机构概况邮政储蓄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网点遍布城乡的储蓄机构。截止2005年末,新疆邮政储蓄拥有网点573个,占新疆金融机构总数的18%(如下图),汇兑网点1168个,分布于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来,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对邮政储蓄转存款的一些改革措施,2003年8月1日对邮政储蓄实行新老存款划段,老的邮政储蓄转存款实行年利率4.131%,新存款年利率为1.89%;2005年9月21日实行邮政储蓄老存款账户余额分5年转出政策。这些措施的出台,使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邮政储蓄资金的运作模式主要依赖于转存至央行靠央行支付高额利息的格局被打破,对邮政储蓄资金运营、邮政储蓄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2005年12月,中国银监会批准在福建、湖北、陕西三省开办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试点。2006年3月19日,福建省率先开办了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结束了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的历史。截至2008年6月,中国邮政储  相似文献   

6.
2005年12月,中国银监会批准福建、湖北、陕西等三省首批开办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贷款业务试点;2006年8月,中国银监会批准山东等十个省份为第二批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贷款业务试点。该项业务试点的开展,是中国邮政恢复开办储蓄业务以来首次推出资产类业务,标志着邮政储蓄持续20余年“只存不贷”的历史走向终结。这对于拓宽邮政储蓄业务范围,增强邮政储蓄事业活力,加快邮政储蓄与商业银行的接轨步伐,实现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减缓农村资金外流压力,在农村信贷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农村其他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提高贷款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7.
2005年,抓紧实施邮政储蓄体制改革已开始进入监管部门的议事日程。针对拥有3.15万家分支机构和2.5亿个储户,持有的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的邮政储蓄系统,如何改革?首先应该对邮政储蓄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通信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世界各国邮政储蓄进行了适应性调整,中国也不例外。2005年12月,中国银监会批准邮政储蓄在福建、湖北、陕西等三省首批开办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以下简称"存单质押贷款")业务试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邮政储蓄在县域存款市场异军突起,存款快速增加。国家第五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已正式组建。目前,全国邮政储蓄存款已超过8000亿元,其规模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资金实力及地位可见一斑,已引起金融同业的高度关注。为了摸清邮政储蓄对县级农业银行组织存款的影响力,继续巩固农行在县域经济中的“领头羊”地位。最近,我们对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黄冈市金融机构存款市场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0.
高伟 《中国信用卡》2007,(10X):56-60
随着信息、通信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世界各国邮政储蓄进行了适应性调整,中国也不例外。2005年12月,中国银监会批准邮政储蓄在福建、湖北、陕西等三省首批开办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以下简称“存单质押贷款”)业务试点。存单质押贷款,即邮政储蓄机构向贷款人发放的未到期整存整取定期人民币储蓄存单为质押担保,且到期一次性收回本息的贷款。福建省于2006年3月18日开办了存单质押贷款,湖北和陕西两省于同年3月29日也开办了此项业务,邮政储蓄从此告别了“只存不贷”的历史。2006年8月25日,中国银监会批准邮政储蓄在北京、天津、山东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办存单质押贷款。2007年2月2日,中国银监会批准邮政储蓄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办存单质押贷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高廷民 《中国金融》2006,(20):73-73
2005年12月,中国银监会批准福建、湖北、陕西等三省首批开办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试点;2006年8月,中国银监会批准山东等十个省份为第二批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试点。该项业务试点的开展,是中国邮政恢复开办储蓄业务以来首次推出资产类业务,标志着邮政储蓄持续2o余年“只存不贷”的历史走向终结。这对于拓宽邮政储蓄业务范围,增强邮政储蓄事业活力,加快邮政储蓄与商业银行的接轨步伐,实现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减缓农村资金外流压力,在农村信贷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农村其他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提高贷款服务质量,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试点工作覆盖率低,宣传工作力度小,贷款额度小、期限短,加之该业务品种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邮政储蓄定期存单质押贷款扰如“蜻蜓点水”,其积极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发挥。  相似文献   

12.
邮政储蓄的改革方向,在经过多年经济理论界的论证及各方利益博弈后,于今年年初终于浮出水面。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其2005年工作计划中提到:“今年,银监会将根据国务院关于邮政储蓄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并将其纳入银行监管体系”。但笔者认为,目前邮政储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会影响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5年国务院《邮政体制改革方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于2007年5月20日正式对外挂牌,至2008年6月3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自上而下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银行组织框架体系,邮政储蓄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但是在邮政储蓄银行转制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简要分析邮政储蓄银行业务运营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提出了进一步深化邮政储蓄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2月经国家批准,陕西、湖北、福建3省首批开办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以下简称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试点.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于1986年开办的邮政储蓄,经过近20年的创业发展,其机构与业务充分利用邮政遍及城乡的网点、网络优势得到了长足发展,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居工、农、建、中之后列第5位。并为我国经济金融事业的发展和邮政自身改革作出了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现行的邮政储蓄体制给我国的金融监管、金融秩序稳定、地方经济发展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给其自身长远发展制造了障碍,因而迫切需要对其现有体制进行重新审视和安排。银监会审时度势、高屋建瓴作出了2005年“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并将其纳入银行监管体系”的时间安排.这无疑是对邮政储蓄现有体制的重新安排和市场定位。  相似文献   

16.
杨正东 《南方金融》2002,(9):55-56,14
一、广西邮政储蓄发展现状 自从1986年广西邮政部门恢复开办邮政储蓄业务以来,邮政储蓄业务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来,邮政储蓄发展更加迅猛.表现在:①邮政储蓄存款占全区储蓄存款的比例逐年提高,1999年为6.32%,2000年为7.059%,2001年为7.71%.特别是在县-级,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更快,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更大.  相似文献   

17.
一、农村资金流通特点及成因 (一)储蓄存款向邮政储蓄机构集中。从2003年至2005年,肇州县辖内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储蓄存款呈下降趋势,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增加了720万元,增长了2.20%,储蓄存款余额占全辖储蓄存款的25.25%。邮政储蓄存款增加了17,194万元,增长了51.14%,储蓄存款余额占全辖储蓄存款的38.32%。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2月,中国银监会批准在福建、湖北、陕西三省开办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试点.2006年3月19日,福建省率先开办了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结束了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的历史.截至2008年6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业务累计发放贷款1.49万笔.金额9.3亿元,为农民提供了一条便捷的融资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农村日益严重的融资矛盾.但是,由于邮储银行开展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刚刚起步,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同时还有来自于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李平 《浙江金融》2005,(11):27-27,24
我国邮政储蓄发展过程 自1986年我国恢复开办邮政储蓄业务以来,邮政储蓄机构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储蓄存款余额管理核算时期:一是手续费核算时期,在1986年至1990年期间邮政储蓄机构将吸收来的居民储蓄存款全额上缴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按其存款平均余额2.2‰的比例向邮政储蓄机构支付储蓄存款手续费.  相似文献   

20.
2007年3月,邮政储蓄小额质押贷款业务正式启动,结束了邮政储蓄20年来“只存不贷”的历史。近日,为了解邮政储蓄小额质押贷款开展情况,人行延边州中支调查统计处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发现:目前邮政储蓄推广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起步快,但由于业务开展面相对狭窄,邮政储蓄支持“三农”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