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融资结构、不良资产与中国M2/GDP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谢平  张怀清 《经济研究》2007,42(2):27-37
对中国M2/GDP表现异常的解释至少需要说明两个现象,一是M0/GDP在1980年至1993年保持上升趋势,但1993年以后则相对比较稳定,而M2/GDP在1985年以后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二是什么因素导致中国M2/GDP比其他国家高。从货币基础理论出发,本文认为银行主导的金融系统和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存在是导致中国M2/GDP异常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比例持续升高,由于这一指标反应了一国货币化程度和金融深化程度,过高的比率与我国金融发展现实不符。本文重点从货币供给和金融体制两方面探讨了M2/GDP持续走高形成的原因,并分析了这两个原因之间的内在机理,最后探讨了适度合理的M2/GDP比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尤其是1997年之后,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典型现象,表现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和实体经济变量即产出和物价变化的脱节———M2/GDP偏高现象。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货币总量与名义GDP之比作为衡量流动性过剩的尺度,反映了货币供求状态与实体宏观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当流动性过剩成为持续现象时,说明相对于实体经济形成的总供给,货币市场持续出现超额供给,即货币市场提供的一部分货币资金没有流向实体经济,或投入到实体经济的货币资金没有形成真实的商品供给。由于现代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量与金融体系提供的信贷规模和信贷资金流向紧密联系。因此考察流动性过剩现象应该更多关注金融结构,进而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式和效率的变化。本文结合金融结构发展情况分析中国M2/GDP偏高现象,揭示金融结构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赵鑫 《发展研究》2013,(1):92-93
经济货币化是一国商品经济发达程度的货币体现,反映了一国金融深化的程度,通常用M2/GDP作为衡量指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M2/GDP水平不断升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M2/GDP的持续上升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探寻中国经济高货币化现象的内在原因,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运用货币化程度(M2/GDP)和证券化程度(S/GDP)这两个金融发展的指标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出浙江省的货币化程度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证券化程度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并对检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浙江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这种影响分析对浙江省本省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对国内其他城市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中国1997-2007年的季度数据,运用Johansen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FDI和金融深化之阄的关系.对金融深化指标,本文选取衡量货币化程度的M2/GDP.结果显示,在10%的置信水平下,FDI与金融深化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格兰杰原因,但后者并不是前者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7.
M2/GDP水平的持续上升是中国金融运行的显著特征.本文认为,中国居民储蓄货币化积累效应、货币市场发展阻滞效应和不良贷款效应是导致中国M2/GDP水平持续上升的基本因素.M2/GDP水平的持续上升包含有正常和非正常性,在决定M2/GDP水平的基本因素未根本改变的条件下,M2/GDP水平仍会保持上升态势.结论是:深化金融结构改革,建立良好且监管有效的金融结构是消解困境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
虚拟资本的膨胀创造了货币需求,并对实体经济货币需求产生挤出效应,因而M2/GDP上升并不必然意味着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只有M2/GDP持续偏离长期路径时,才会对币值稳定产生影响。当前政府不必为M2/GDP的较快上升过于担忧,但仍需继续推进体制性改革,保证经济金融的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9.
金融因素与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使用VEC模型和EARCH模型,实证研究了金融因素与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通过传导分析,我们发现汇率、货币供应量M2和外汇储备在短期和长期表现出不同传导路径。根据风险分析显示,在汇率、货币供应量M2和外汇储备三个金融风险因素中,汇率变动对粮价的影响最为显著,同时,根据信息冲击曲线,说明金融因素具有使粮食价格波动加大的非对称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基于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的因果关系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我国各类保险市场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之间的长期与短期关系.虽然用M2/GDP和金融相关率FIR作为金融发展衡量指标所得的结果有所差异,但就总体而言,保险市场的发展与金融发展存在脱节现象,伴随金融发展而引起保险服务需求的增加对保险市场发展的促进作用仍相对微弱.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金融发展对保险业的促进作用将会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我国M_2/GDP的动态增长路径、货币供应量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本文试图求解我国M2/GDP的动态增长路径,并对与此相关的金融政策选择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M2/GDP的变动路径具有Logistic曲线的基本形状,将经历先加速上升后增长速度逐渐减缓,最终趋于稳定状态的变化过程。本文估算了我国M2/GDP的增长上限及其变化拐点。研究还发现,M2/GDP的上升并不必然意味着通胀压力加大,只有M2/GDP偏离动态增长路径时,才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据此本文估算了2005年货币供应量的合理区间。本文认为,应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合理确定货币总量增长速度,继续推进体制性改革等措施确保经济金融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2.
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但M2存量与名义GDP的比值并不是反映通胀压力大小的适宜指标,其适宜指标是M2的增速。我国M2与GDP的比值偏高,一方面是因货币供应量增速偏高(货币供应过量)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投资品过于单一。  相似文献   

13.
通贷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但M2存量与名义GDP的比值并不是反映通胀压力大小的适宜指标,其适宜指标是M2的增速。我国M2与GDP的比值偏高,一方面是因货币供应量增速偏高(货币供应过量)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投资品过于单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M_2/GDP(1980—2000):趋势、水平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76,自引:4,他引:72  
M2 GDP蕴涵了货币需求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其水平及变动由货币需求决定。 1 980— 2 0 0 0年间 ,中国的M2 GDP呈上升趋势 ,反映出同期货币需求水平不断上升的现实。除长期走势之外 ,中国的M2 GDP还呈逆周期变动趋势 ,原因在于由谨慎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具有逆周期波动的特点。从世界范围内来看 ,中国属于M2 GDP比较高的国家 (地区 )之一 ,但国别比较表明各国 (地区 )并不存在一个标准水平。中国的M2 GDP 2 0年来快速上升 ,从货币层面来看 ,其原因是准货币 GDP快速上升 ;从经济层面来看 ,其原因是 :货币化和居民储蓄存款的投资性质、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单一、金融市场不发达、银行不良资产比率高。由于M2 GDP水平是由货币需求因素决定的 ,因而不能靠压低货币供应的办法来遏止其上升。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的M2/GDP指标意义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上来说,M2与GDP应该是互相影响,互为内生、互为因果。但实证检验表明,中国年度M2与GDP、季度M2与GDP、季度M2与累计GDP之间都不存在因果关系,中国的M2/GDP实际是并不能代表中国的金融增长。M2/GDP作为金融增长指标用途非常狭窄,仅适用于金融抑制向金融自由化转变的短暂时期。  相似文献   

16.
截至2012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已高达974 200亿元,其增速大大超过GDP增速,M2/GDP的值已高达1.88。通过对国内1990—2012年M2、GDP、M2/GDP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纵向比较,以及对中国2012年M2/GDP与同期世界各国M2/GDP的值进行横向比较,得出我国货币超发的结论。我国货币超发主要是由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居民的高储蓄率和外汇占款的增加而造成的。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M2/GDP是度量一个国家金融深化和广化的重要指标,但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却远在经济发展之上,于是这个比率呈现一个畸形增长的态势.至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本文在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二元GARCH-VECH经济模型等实证分析方法后,结果显示高储蓄率是M2/GDP比值高的格兰杰原因,而且它们之间有GARCH波动溢出效应.因此,本文认为,高储蓄率是这个比率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本文认为要创新金融工具,增加金融品种,分散储蓄存款,引导高储蓄额向资本市场发展,特别是债券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疆M2/GDP比例近二十年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明显高于部分东部发达省份,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新疆区域金融结构失衡以及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足。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不同的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所需要的货币量也不同,因此本文从产业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M2/GDP比值的变化。本文采用1978-2013年我国的时间序列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第一产业占比对M2/GDP比值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均对M2/GDP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从而得出我国的产业结构现状是M2/GDP比值偏高的原因之一,因此不能简单地得出货币超发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超额发行的货币最终都要传导到价格上来。1998年,广义货币发行量(M2)期末余额104498.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84402.28亿元,2010年M2期末余额725851.79亿元,GDP397983.15亿元,13年间货币发行量增长了694.6%,而GDP只增长了471.5%。同一时期,CPI从430.38上升到了574.07,增长133.39%。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