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4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发展经济和易地开发扶贫的设想,并正式称之为“221”扶贫工程,即:从人口密集的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区半山区,有计划地组织转移10万人到低山河谷热区开发荒山荒地20万亩,将山区半山区的非农耕地,调整为以种植经济林木为主,逐步营造20万亩水源林、薪炭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态。  相似文献   

2.
生态扶贫的各类研究主要从目标定位、产业选择、扶贫方式及特点等视角对生态扶贫作出定义,即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同步进行,生态恢复与脱贫攻坚相互协调。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为生态脆弱地区贫困人口提供相对稳定的生态建设相关工作岗位和财政补贴收入,确保生态脆弱地区贫困人口抓住生态保护的机会,长期稳定脱贫,在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实行异地搬迁扶贫。  相似文献   

3.
由于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分布在山区,我国于1996年初开始山区综合开发试点工作,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分别采用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庭园经济模式、大户带动模式、政府促动模式等开发模式,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但我国山区依然面临着生态系统脆弱、经济发展滞后的严峻挑战。为更好地实现脱贫致富和生态环境优化的目标,《生态扶贫工作方案》提出了山区生态扶贫。从实践内容看,我国山区生态扶贫主要有生态补偿扶贫、生态产业扶贫、山区生态移民扶贫三种模式。生态补偿扶贫的短期扶贫效果最显著,产业扶贫是从根本上解决山区贫困和发展致富的必经之路,而生态移民扶贫则是部分高生态敏感度贫困地区的必然选择。为实现山区更好发展,今后需要优化山区生态扶贫模式,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内蒙古农牧业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耦合协调性和协调路径进行分析,旨在为内蒙古农村牧区在绿色低碳发展方式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可行性的方案。[方法]文章通过构建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的耦合关系模型,以2004—2019年为时间维度,进行实证分析和探讨两者耦合发展趋势,并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作为衡量扶贫成效的指标,综合分析内蒙古农牧业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的发展路径。[结果]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内蒙古农牧业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协调发展关系存在反向耦合和正向耦合两个阶段。2004—2019年内蒙古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综合指数稳定提升,且生态环境系统波动性较大,生态建设综合水平高于产业水平;15年内蒙古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耦合状态可分为4个阶段,即严重失调阶段(2004—2009年)、中度失调拮抗阶段(2010—2011年)、轻度失调磨合阶段(2012—2015年)、低水平协调阶段(2016—2019年),并对各阶段发展特征和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分析了牧民收入与三个产业增加值的灰色关联度,证明了与牧民人均纯收入灰色关联度最大是第一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关联性最弱;第一产业关联度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5.
宁夏生态扶贫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的目标和区域间存在高度重叠,需要兼顾减少贫困人口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生态扶贫是新时期一种新的可持续扶贫方式,其目的就是通过加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管理和建设,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扶贫效益,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文通过分析宁夏生态扶贫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宁夏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生态移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和示范带动五大生态扶贫发展战略。该研究对宁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为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我国不发达地区反贫困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扶贫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  改革开放前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于广大农村中 ,由于城乡有别与计划经济制度 ,扶贫主要是通过政府提供的社会救济 ,自然灾害救济 ,优抚等方式 ,被称之为“输血式”扶贫 ,意味着这种扶贫方式难以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难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八五”期间 ,我国政府反贫困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原先的“输血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 ,扶贫的对象也从人口转向区域。即这期间政府反贫困战略目标是贫困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 ,目的在于通过区域经济的增长 ,带动区域内贫困人口脱贫和自我发展能力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扶贫纲要2011—2021》明确表达了开发式扶贫的模式逐渐由单一化开发式向综合开发式转变,进一步调整扶贫对象,扶贫点逐渐以县级转向村级,扶贫工作方式不仅包含经济要素,还加入了社会要素的扶贫方式,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项联动,为我国的扶贫模式探索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笔者从探索开发式扶贫模式完善的角度出发,结合江苏省滨海县扶贫工作的实践成果,思考和探索今后开发式扶贫模式的完善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新阶段扶贫开发形势及总体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扶贫开发工作需要改善和加强。扶贫对象瞄准和标准调整机制需要完善,重点工作区域需要适当调整,资金投入和管理需要强化。开发扶贫和救助扶贫的有效衔接,行业扶贫和专项扶贫的有机结合,经济社会政策与人口政策的相互协调,生态、资源、社会等方面补偿政策的全面落实,需要各方面积极配合。  相似文献   

9.
杜金向 《农业经济》2003,(9):4-5,24
一、扶贫经济合作社小额扶贫贷款的开展背景和发展现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有 10亿农村人口。由于历史原因 ,农村贫困问题一直很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评 ,到 1978年我国农村仍有 2 5亿贫困人口 ,贫困发生率为 3 0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使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为减少。到 1985年 ,贫困人口下降为 1 2 5亿 ,减少了 50 %。但是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资源条件差 ,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地区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严重。为此 ,1986年国务院制订了专门的扶贫政策 ,成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领导全国的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10.
收集中国西部12省(区、市)2009—2020年的统计面板数据,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从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发展、就业拉动、智力帮扶等4个维度,建立林业生态扶贫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建立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研究林业生态扶贫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林业生态扶贫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当林业生态扶贫变化1%时,将带动农民收入提高1.92%,且存在长期效应;林业产业结构在林业生态扶贫对农民收入影响中具有显著调节效应。为了林业生态扶贫能够更好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必须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生态补偿机制、协调“政府主导”和“市场活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浅谈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形成、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石漠化是自然与社会、经济综合作用的产物,是西南岩溶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石漠化不仅造成土地资源丧失、干旱缺水、生态系统退化,而且使该地区的贫困问题加剧。贵州的生态治理经验,从资金获取途径上可归纳为三种主要类型:(1)企业与地区居民互动型;(2)政府扶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型;(3)立足自身,生态产业与生态工程相结合型。贵州石漠化生态经济治理应立足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使生态保护从源头开始;要多方、多形式筹集生态建设的资金;还应建立一个专门的生态建设机构,负责对该地区的生态建设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2.
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已成为海洋生态学、海洋经济学以及生态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相对我国高速发展的海洋经济,海洋生态系统运行状况却愈加恶劣,海洋生态建设的战略紧迫性随之凸显。对于海洋国土的开发,是要在生态建设理念指引下,根据海洋系统的相对独立性进行开发,从制度、产业、管理、技术、意识等层面加强海洋生态建设,推动海洋经济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扶贫工作从单纯分散救济转向经济开发之后,各地改革了依靠行政部门分钱分物的传统扶贫方式,在实践中创造出了扶贫经济实体这样一种新的扶贫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我省三辽地区(辽东、辽西、辽北)的14个贫困县兴办各类扶贫经济实体1601个,已安排贫困户劳力22,084人就业,带动了36,192个貧困户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实践证明,扶貧经济实体的出现和发展,已成为扶贫机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著,并将愈益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贵州毕节试验区高山杜鹃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发展主题,保护资源和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发展高山杜鹃产业,构建"花卉产业、旅游、生态建设"三位一体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我国西南山区生态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云南农村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历史,形成了我省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的现状特点,因而扶贫攻坚一直是我省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和目标,从实质上来看,扶贫攻坚所要解决的是贫困人口的问题,而贫困人口既是扶贫的对象,同时也是扶贫的资源,打好扶贫攻坚战,重要的一环是在扶贫开发中抓好人力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6.
《农村工作通讯》2010,(11):13-15
由于环境和背景的变化,新阶段扶贫工作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在扶贫对象瞄准上,过去主要瞄准绝对贫困人口,同时关注低收入人口,现在要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二是在制度安排上,过去主要是开发式扶贫,现在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救助体系,进入了开发扶贫和生活救助“两轮驱动”的新阶段。三是在主要任务上,过去扶贫开发的任务比较宽泛,现在行业扶贫力度不断加大,专项扶贫的重点是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更要强调进村入户。  相似文献   

17.
2003年,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在我市宁陕县率先试点,随后在我市普遍展开,经过三年多时间,探索出了扶贫攻坚的新途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受到广大干部、贫困群众的拥护和欢迎。  相似文献   

18.
毕节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山区,总面积中山地面积比重较大,农耕地田少地多,主要农作物品种有玉米、小麦、水稻、洋芋、大豆等粮食作物和油菜、烤烟等经济作物。长期以来,由于受农业生产条件差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迟缓。 1988年毕节成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以来,全区围绕建立“粮食一人口一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坚持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综合治理,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19.
1988年,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创建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和安顺“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试验区。2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各部委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大力支持下,试验区始终抓住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的主题,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埋头苦干、开拓进取,取得了重要成果,一些地方摆脱了贫困迈向小康,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0.
严江 《农村经济》2005,(12):46-48
四川贫困地区有其特殊的自然特征,经济特征,社会文化特征,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应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下,创新思路,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扶贫,整合扶贫资源,综合开发,使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富裕,社会不断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富民富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