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玉桥 《南方经济》2013,(10):64-76
通过构建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本文首先采用SBM非期望产出模型测度了我国29个省(市)2000—2009年环境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结果发现省域间环境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其自相关性已不容忽视。通过进一步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后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地区的环境技术效率与其所处位置及周边环境密切相关,并且受到邻近省份结构性差异误差冲击,这体现为各省份在经济发展水平、FDI、对外开放度和治理投资额等空间影响因素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开放度均显著提升了各省份环境技术效率,而产业结构、环境治理投资额与环境技术效率负相关,环境治理投资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游达明  欧阳乐茜 《改革》2020,(5):122-138
对我国省域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测算和财政分权条件下不同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影响的分析表明,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财政分权对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不同环境规制工具存在明显差异,财政分权和环境规制的交互效应在“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中尤为显著。不同地区的环境规制以及与财政分权的交互效应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我国应优化财政分权制度与地方官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考虑环境规制工具与地方财政分权的交互效应,在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环境规制工具,制定跨区域的环境规制政策,发挥东部地区绿色创新的优势,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的绿色创新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12—2020年面板数据,构建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中国内地30个省份和五大国家战略区域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通过Tobit模型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空间差异较大且效率较低,研究期内全国30个地区的综合效率均值只有0.45;中国各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呈现良好的动态变化趋势,绿色技术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20%;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政府支持力度、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均与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呈显著的正向相关。  相似文献   

4.
宁靓  丰帆 《科技和产业》2022,22(9):123-129
利用2011—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环境规制对区域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探讨技术密集度与金融发展的调节作用以及两者联合效应。结果显示:环境规制能够提高区域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技术密集度和金融发展均对环境规制与区域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正向关系存在促进作用;技术密集度和金融发展具有联合调节效应,与低金融发展水平相比,高金融发展水平会放大技术密集度对环境规制与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关系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区工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性及决定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饶梅先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7):59-64
工业环境效率是工业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协调性程度的度量。文章使用方向性距离函数的方法处理非期望产出问题,研究我国区域的工业环境效率状况,计算和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环境效率的差异与演进趋势,研究表明:在加入污染变量后东部地区环境效率值变化程度较小,而中西部地区环境效率水平下降幅度较大。该文实证考察了制度、地域以及经济运行层面的决定因素对地区环境效率差异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这些因素对三大地区的作用机理存在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6.
王兵  王丽 《南方经济》2010,28(11):3-19
本文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曼奎斯特-卢恩伯格指数方法测算了环境约束下中国1998--2007年各地区工业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和环境规制成本,并对影响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环境技术效率呈现东、中、西依次递减,并且技术效率越高的地区,环境管制成本越低;考虑环境因素后,中国各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降低,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环境约束下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人均GRP、FDI、工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密度对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朱艳阁 《科技和产业》2021,21(12):61-69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利用黄河流域7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度并分析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近年来,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升,呈现狭长片状分布状态,效率值分布区域性差异明显,周边地区效率值较高。分流域来看,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从影响因素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金融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提升作用。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生了抑制作用,技术水平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没有显著影响作用。从各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性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对中上游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作用并不显著,对下游地区有明显的提升作用。环境规制对中下游地区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上游地区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对外开放对中游地区有抑制作用,对上游和下游地区没有明显影响作用。产业结构对中上游地区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下游地区有提升作用。技术水平对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都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金融发展对中游地区有提升作用。通过分析各影响因素对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对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构建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BCC模型静态分析2021年中国沿海11个省份科技创新效率水平,对非DEA有效省份进行原因分析,并运用Malmquist指数,动态分析2011—2021年中国沿海11个省份科技创新效率的时空变化。研究发现:从静态分析看,2021年中国沿海省份科技创新效率整体较高,其中东部地区海洋经济圈科技创新效率水平最高,南部地区海洋经济圈科技创新效率最弱;纯规模效率是影响沿海省份能否处于DEA有效状态重要因素;从动态分析看,评价期内中国沿海省份科技创新整体处上升状态,Malmquist指数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循坏变化;三大海洋经济圈从北往南依次为1.064、1.037、1.032,呈“北高南低”的空间布局,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是决定科技创新效率空间布局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提出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优化科研资源投入,提升科技市场活力、打破区域限制,实现沿海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黄河流域2011—2018年59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并借助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各地区间差异明显,黄河上游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最高,中游次之,下游最低;从空间特征上看,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上呈现高(低)集聚态势,黄河“几”字内部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高;从影响因素上看,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存在先降后升的U形曲线关系,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土地市场化和科技水平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则有显著抑制作用。各影响因素对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最后提出黄河流域应该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各地方政府应引进人才,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土地利用技术的改善,从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环境规制的正、负外部性通过企业的区位选址来影响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发展。利用2011—2017年长江经济带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及其上、中、下游的环境规制对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分区域还是整体,长江经济带的正式环境规制和高技术产业集聚之间都存在"U"形非线性关系;除了中游地区,长江经济带上游、下游和整体基本都还处于"U"形曲线的左侧下降阶段,即正式环境规制和高技术产业集聚之间呈反向变动关系;在非正式环境规制中,收入水平是一个重要因素,它对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各区域应根据实际情况划分环境规制强度,以达到"U"形曲线的拐点。同时,各区域还应该注重引导消费者偏好向绿色健康发展,倒逼企业科技创新,吸引高技术产业集聚。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中国地区2012年的工业水污染治理效率进行测评,研究发现,不排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的干扰会导致中国省区工业水污染治理效率的高估,而剔除环境和随机因素后发现,中国省区工业水污染治理效率偏低,只有0.682,规模无效率是阻碍工业水污染治理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研究还发现,东部地区工业水污染治理效率较高,而中西部则较低,这主要由三大地带间的规模效率差异所致。将中国省区工业水污染治理效率按照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类后发现,中国没有"低高型"省区,多数省区是"双低型"或"高低型"。  相似文献   

12.
张丽家 《科技和产业》2022,22(10):34-43
工业生态效率是衡量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合理评价资源型城市的工业生态效率对促进经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18年山西省工业及环境相关数据构建工业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含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测算11个地级市工业生态效率,通过ESDA方法对其时空演进、空间关联以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6年间山西省工业生态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发展可分为“低效发展期”“不稳定转型过渡期”“转型成效初显期”3个时期;空间上表现出“中间大,两头小,南高于北”的空间分布格局;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科技水平总效应为正,是促进工业生态效率提升的积极因素;产业集聚和对外开放总效应和间接效应为负,对周边地级市工业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万凤娇  邱志成 《科技和产业》2022,22(11):316-320
提升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对推动乡村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在考虑生鲜农产品特性基础上,引入碳排放指标,运用三阶段DEA对2015—2019年全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进行测度。研究表明,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在全国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碳排放量与所选取的环境变量正相关。最后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差异以及促进技术革新的对策建议,为提升全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评估产业持续创新发展水平,是保障产业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在控制环境因素基础上测算产业创新效率。研究发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不高,主要是由较低的规模效率导致的;创新效率值受到企业规模、外商投资、行业人员素质、创新环境、市场开放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各行业创新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持续创新发展水平存在不均衡现象,依据规模效率值及纯技术效率值划分为“高规模效率高纯技术效率”和“低规模效率高纯技术效率”发展模式,为保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创新发展,需根据具体发展模式对各行业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107个地级市例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107个地级市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模型考察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兼顾了环境保护,促进了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技术进步是产业集聚提升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途径,而产业集聚在促进技术效率提升方面并不显著,说明沿线地区通过产业集聚能够有效发挥经济“外部性”,并通过“竞争激励效应”促进沿线地区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长江上游地区,产业集聚能够发挥双重作用,既能促进技术进步,又能促进技术效率提升。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加强沿线各地区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升产业集聚水平。  相似文献   

16.
把能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相结合研究工业经济系统,提出基于合作效率评估模型的网络DEA方法,弥补了传统能源环境效率评价通常忽略的污染治理问题。测量2011—2015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能源环境效率及其子过程效率。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能源环境效率受到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个子过程效率的影响;造成不同城市有效或无效的原因不同;总体来说,安徽省城市环境保护效率较高,但能源利用效率偏低,江苏省城市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17.
生态效率是衡量经济与生态和谐统一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采用因子分析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县市区的工业生态效率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典型相关分析资源效率与环境效率内在生态结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生态功能区域的工业生态效率界限并不明显,区内各层次工业生态效率同其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不具有高度相关性,资源效率与环境效率具有互促与约束作用。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应强化生态功能分区和产业结构布局,重点关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资源效率与生态效率互动,走内生性的新型绿色工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孔元  冯冰 《南方经济》2012,30(2):27-38
 本文分别采用基于投入的DEA方法和基于产出的方向距离函数法测度了中国29个省份2001-2008年间的环境效率,并分析了在地区间经贸往来关系和地理邻接关系两种渠道下的环境效率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两种环境效率溢出模式并不相同,前者体现了正向的环境效率溢出效应,而后者却是负向作用。通过分析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还发现:降低工业资本密集度、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改善地区环境效率;研发强度对地区环境效率整体提升作有促进作用,但对其他地区环境效率的吸收能力并没有一致的作用。结果提醒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和产业内结构,同时应该更新研发思想,提高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和决策比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