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一、现阶段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发展状况自从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开始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迄今为止,中央银行使用过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主要有: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票据。操作工具的选择主要是依据中央银行拥有的该工具的数量决定的,以及根据外汇资产的人民币占款情况决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轨国家一样,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选择也呈现出了阶段性和多样性。1996年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主要是财政部当年发行的短期国债,但是由于自1997年起,财政部停止发行短期国债,中央银行无法继续选择短期国债作为交易工具,为此从1998年起,中央银行将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同时作为操作工具。而随着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不断增大,到2003年6月末,外汇储备已经达到3200亿美元,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不断增大,因为对冲工具缺乏,2003年5月开始选择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债市场的发展决定了目前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形成一种以中央银行票据为主,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为辅的格局。结合2006年以来银行间债券市场运行情况来看,每个营业日央行票据成交量占总...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中央银行必须有适当和足够的工具供其操作.而货币政策目标会因实际经济情况的不同加以改变,这也决定了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差异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分为两大类:直接货币工具和间接货币工具.直接货币政策工具一般包括利率管制、对银行的信贷限额管理、法定流动性比率、委托贷款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限额等.间接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其资产负债状况间接调节目标变量,它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工具,一般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伦巴德贷款等.  相似文献   

3.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责,经营中央银行业务,即从具体的信贷业务中摆脱出来,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的货币政策逐步建立起来,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政策制度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本重点讨论中国货币政策制度中三个阶段,即决策、执行和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不过多涉及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目标、操作工具及其适用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现阶段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发展状况 自从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开始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迄今为止,中央银行使用过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主要有: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票据.操作工具的选择主要是依据中央银行拥有的该工具的数量决定的,以及根据外汇资产的人民币占教情况决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轨国家一样,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选择也呈现出了阶段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自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到1994年,我国的货币政策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式,即通过控制贷款规模来控制货币,当时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贷款规模。随着金融机构多元化的发展和国际收支量的扩大,直接调控的局限性逐步显现。从1995年开始,我国采取了目前的非完全型的间接调控方式,即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并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执行5年来,这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如何?区域性人民银行的可操作性如何?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我们有何启示?我们在此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浅谈公开市场操作沈炳熙去年开始的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把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银行云观调控体系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采用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为推进公开市场操作的开展,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有关...  相似文献   

7.
公开市场操作作为一种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具有操作灵活、作用迅速的特点,日益为我国中央银行所频繁采用。然而,公开市场操作要有效发挥作用,离不开适当的操作工具。在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有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与中央银行票据。针对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选择问题,本从我国金融市场状况、金融机构行为及这三种工具特点出发,通过对比分析,认为现阶段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应更多地运用中央银行票据。  相似文献   

8.
公开市场操作目的旨在实现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根据货币供应量的调控目标,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或外汇买卖,吞吐基础货币。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最理想的工具是短期国债,但长期以来,我国短期国债发行量不足,为了解决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不足的问题,央行从2002年开始发行央行票据,为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支持。  相似文献   

9.
2003年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确定人民银行可以运用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是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业务以及其它,除公开市场业务外其它三项业务在基层人民银行均有所运用。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在全国贫困县——马山县执行情况的调查,对宏观货币政策在特定地区对经济金融影响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决定自身负债,进而影响金融体系,最终改变实质经济的传导机制,回顾了中国人民银行面对货币政策调控方式改革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双重挑战,启动和不断创新公开市场业务,实现各个阶段的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正>自2013年两次"钱荒"以来,中央银行一系列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变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去年的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到下半年的常备借贷便利(SLF),以及现在的定向降准、抵押补充贷款(PSL),加上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的一系列大幅改革,都预示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正在发生框架性变化。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方向是明确的:转型的核心是从传统的利率管制加数量调控向更多借助市场的价格调控转变。传统货币政策实行利率管制,日常调节以数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是一国货币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来达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经济目标,而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因此研究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利于中央银行制定、实施货币政策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是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确立为中央银行才有。中央银行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控制来实施货币政策意图,是我国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传导途径。尽管1993年中央银行开始逐渐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传统的贷款规模向货币供应量转变,并于1998年取消信贷计划,但是贷款规模管理仍然是我国主要的货币政策操作手段。基于我国的国情,研究商业银行的信贷传导机制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目的是借商业银行对整个金融市场的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然而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起到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因此如何提高这一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就变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一般来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信贷政策、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外汇市场的调控等.文章围绕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展开讨论,主要是揭示了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及实施效果的因素,并基于此提出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具体措施,为进一步改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交存存款准备金比例和存贷款利率、增加或收回向商业银行贷款、在公开市场买卖国债等货币政策工具,增加或减少全社会货币供应量,运用信贷政策调整信贷结构。1993年下半年,我国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过3年左右的努力,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促进了物价稳定和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从1997年…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博览》2002,(4):5
首先,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近几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是以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主要中介目标.在基础货币投放中,作为间接调控主要杠杆的公开市场操作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今年,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灵活调控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保证基础货币的总体适度.  相似文献   

18.
尹继志 《金融与经济》2021,(9):16-23,41
利率走廊是中央银行为了调控货币市场基准利率而设置的政策操作系统,其运行机制是,中央银行通过向商业银行提供存款便利工具和贷款便利工具,同时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将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控制在中央银行政策目标利率附近,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加拿大中央银行和欧洲中央银行在利率走廊的构建和运行上积累了较为成功的经验,可为我国借鉴.我国中央银行的利率走廊上限应为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下限可以选择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为存款类金融机构间债券回购利率(DR),政策目标利率可以选择存款类金融机构间债券隔夜回购利率(DR001).为了使利率走廊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要采取一些配套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陈敏 《浙江金融》2007,(4):17-17,16
我国中央银行体制建立后,货币供给的调控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1984-1996年,对货币供给的控制通过规定贷款限额进行;1996年后,以M1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M0、M2作为观测目标,并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应量进行间接调控,特别是1998年取消贷款限额控制,使货币政策逐步转向通过调节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来控制货币供给。但近年来随着金融衍生品种的开发,居民可以持有多样化的金融资产,企业可以创造非银行形式的支付,货币供给呈现很强内生性,央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规模控制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20.
李雅丽 《新金融》2015,(5):28-32
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框架进行转型。本文在梳理货币政策理论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实践的基础上,指出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中央银行的首要功能是测算宏观经济的均衡利率,并据此确定政策目标利率,给市场利率提供一个名义锚;当前我国利率操作目标仍应在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进行选择,中期利率指引只能作为补充;"利率走廊"作为一种利率操作模式当前在我国可行性较高,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利率操作最终应以公开市场为主。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各项操作均需要更加透明,以引导公众预期、提升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