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些大型国有银行的实际运作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许多银行仍将大量资金贷给国有企业,贷款几乎或完全没有根据商业风险进行定价。"4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表的一份工作报告给正埋头于上市、股改的四大国有银行提了一个醒。该报告称,尽管中国已将数百亿美元的政府纾困资金注入大型国有银行,并将银行的大量股权出售给外国投资者,但这些银行目前仍没有进行商业化运作。  相似文献   

2.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危机对美欧银行的业绩产生了巨大冲击,但对美欧银行的资本实力和资产规模并没有形成显著的影响。研究显示,美欧银行的竞争优势仍然存在,国际金融危机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欧银行主导全球银行产业的竞争格局。  相似文献   

3.
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基于年报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曹廷求 《改革》2004,(6):35-40
采用2001-2003年间11家商业银行的19个年报样本为依据,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及其与银行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样本银行股权结构并没有对银行绩效产生影响,董事会规模和高管人员薪酬激励对银行绩效有积极的作用,而独立董事比例和董事会会议次数却对银行绩效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银行规模也是提升银行绩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其实一个银行就像一个人一样,社会对它的认识和感觉如何,极大地影响着银行的社会定位,极大地影响着银行的发展方向,在某种程度上说,银行文化建设程度和深度上的差别,也许就决定了一个银行的竞争力。因此,文化也是竞争力,是与技术创新同样重要的银行竞争力中的关键成分。 文化也是竞争力,首先体现在银行的内聚力上。一个银行没有一个核心的银行精神和向心力,这个银行肯定没有长久的发展策略,必然处于漂浮不定的状态。内聚力中最重要的是银行员工对  相似文献   

5.
张静 《魅力中国》2013,(29):60-60
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非常迅猛。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不断发展,使得贷款余额不断的上升,这说明我国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开始步入了高速成长期。但是,我国的银行个人贷款业务毕竟属于一种新兴业务,对于如何规避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风险却没有一个可以现行借鉴的模式利用,也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这对于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安全平稳发展是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是非常急迫的,本文对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许多国家在汇率制度改革后经历了银行危机。在对五个银行危机指标进行分析后,对中国与18个退出固定汇率制度后经历货币升值的国家进行了对比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在实际退出固定汇率制度并保持人民币小幅升值的经济背景下,发生银行危机的概率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丰习来 《西部论丛》2003,(10):50-51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难点 现在,几乎所有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进行革命性的改革是没有出路的。但问题是如何改?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进行了多轮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银行核心体制并没有变化,银行的运作和管理并设有真正商业化。由此可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难点不在于技术,而在于  相似文献   

8.
印度尼西亚中央银行日前审查了75家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据《雅加达邮报》报道 ,如果任何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低于4 %的最低限度 ,坏帐比率超过资产总额的35 % ,这家银行就将被置于特别监管之下。之后 ,该银行会被转至印尼银行重组署 (IRBA)进行管制。印尼银行重组署将决定是否关闭该银行 ,或者将其并入更健康的银行 ,或者对其进行资产重组。这75家银行原先被认为属于“A类” ,它们没有加入去年由政府发起的资产重组计划之中。印尼政府目前正致力于为经济重新注入活力的行动 ,包括推动重建其岌岌可危的银行部门 ,并重组私人债务。…  相似文献   

9.
银行大冲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专业银行也进一步向国有商业银行过渡,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然而,在“没有存款就没有银行”、“存款立行”的最根本前提下,银行也暗藏着湍急的漩涡和难以预料的暗流。近年来,城镇居民金融资产投向发生变化,给银行储蓄带来巨大的冲击,使银行储蓄分流非常明显。特别是今年一季度,几乎各大专业银行的储蓄存款余额都在急剧下降,虽说目前状况有所好转,但增长势头比较缓慢,造成银行资金普遍不足,资金营运面临着较大的困难,银行经受着严峻的考  相似文献   

10.
蒋暹  沈凌 《西部论丛》2003,(6):53-53
一是企业借重组改制之机逃废债务。企业故意忽视甚至排挤债权银行在改制中的合法地位,不通知债权银行就进行改制,出售资产所得收入不用于还贷,政府有关部门也没有征求银行意见就同意企业完成改制。二是利用重点工程建设的优惠政策逃废债务。如利用三峡库区移民和产业  相似文献   

11.
《宁波经济》2011,(11):42-43
如果一家企业没有厂房或设备等抵押物,没有担保,能从银行获得授信吗?这在其他银行或许行不通,但是在光大银行,这样的企业可能获得支持。  相似文献   

12.
冉学东 《新财经》2012,(9):15-15
又到银行营销贷款的时候了。也许你只记得银行的朋友以高利率拉存款,没有经历过银行人员劝说你以低利率贷款吧,这种情况在2009年4万亿元刺激计划推出时出现过,那时候就有许多银行的朋友围着我问,有没有认识的大企业需要贷款的。  相似文献   

13.
一、性质对比 1、实体银行与虚拟银行。传统“砖瓦型”银行,其分行是物理网络,因此是实体银行。而网络银行则是虚拟化的银行。网络银行没有建筑物、没有地址,只有网址,其分行是终端机和internet所带来的虚拟化的电子空间。那么,将来银行的概念或许就是一个网址的别名了。这就是一个从有形到无形的过程,网络银行的发展无疑加速这一虚拟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一、性质对比   1、实体银行与虚拟银行。传统“砖瓦型”银行,其分行是物理网络,因此是实体银行。而网络银行则是虚拟化的银行。网络银行没有建筑物、没有地址,只有网址,其分行是终端机和internet所带来的虚拟化的电子空间。那么,将来银行的概念或许就是一个网址的别名了。这就是一个从有形到无形的过程,网络银行的发展无疑加速这一虚拟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对新农村建设资金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敏 《辽宁经济》2007,(5):10-10
一、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分析 1.农民贷款的难度.现实生活中的农村.农民没有符合银行要求的贷款抵押物。土地是不能做抵押的.房产也是不能做抵押的.法律上虽然可以.但没有办法执行。耕牛、拖拉机等是动产,在银行看来也不能做抵押。银行和农民之间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了解农民真正的资金状况。  相似文献   

16.
一、性质对比 1、实体银行与虚拟银行。传统“砖瓦型”银行,其分行是物理网络,因此是实体银行。而网络银行则是虚拟化的银行。网络银行没有建筑物、没有地址,只有网址,其分行是终端机和internet所带来的虚拟化的电子空间。那么,将来银行的概念或许就是一个网址的别名了。这就是一个从有形到无形的过程,网络银行的发展无疑加速这一虚拟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致力于解决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冲突以及银行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冲突,进而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本文以我国10家上市银行2007—2010年的年报为数据来源,对上市银行治理机制对风险承担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对风险承担产生了显著影响,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风险承担越低;国有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性质与银行风险承担负相关;非上市流通股比例与银行风险正相关;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与银行风险承担负相关;高管薪酬没有对风险承担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在现行产权休制下,企业和银行还没有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发展的经济实体.而且,银行与企业也没有彻底解开传统体制下的纽带.从企业看,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而目前却是企业借助政府的力量,在信用领域里继续吃银行资金大锅饭.且当资金从银行流向企业后,既无内在约束,又无外在制约,造成资金的使用效率极低.据有关部门估算,现在国有企业呆帐、烂帐约达1050亿元.从银行看,问题主要出在信贷资金的配供体制,信贷背离了以偿还为条件的质的规定性.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专业银行都实行额度和规模管理,有多大规模的计划盘子,才能贷多少数量的款,为了保持“安定团结”,银行不得不给长期亏损的国营企业以“政策性贷款”,银行仍是政府“父爱主义”的执行者,银行没有贷款的自主权,资金不能自动流向效益好的企业,这种状况说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银行与企业的关系还没有被彻底打破,它严重阻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及银行体制的创新,束缚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重新塑造我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刘艳涛 《环球财经》2012,(4):103-106
说起私人银行,更多的人会提及瑞士私人银行,因为那是私人银行的发源地。但剥开尘封的中国历史,中国私人银行的发展轨迹虽没有历史的沉重,但有个性的传奇  相似文献   

20.
董静 《天津经济》2004,(4):46-49
建国后的三十年,基于当时国际形势,国内经济奉行自力更生、自给自足,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把一切信用集中在银行,企业生产经营资金靠财政拨、银行供给,物资供应靠调配。计划经济下资金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没有断链,没有产生银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