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晓 《中外管理》2007,(5):21-21
经济学家对“文化”的兴趣通常很淡,有一些人甚至持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即认为文化只是代表着一切说不清楚的东西的混合,而经济学要着力研究的是那些能够说清楚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家对“文化”的兴趣通常很淡,有一些人甚至持有根深蒂固的偏见,认为文化只是代表着一切说不清楚的东西的混合,而经济学要着力研究的是那些能够说清楚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过程,它涉及到每个制度,每道环节,每道工序,每个表单,以及每个指令等,而这些又都要由员工去实施。企业管理系统或过程中的一个节点不到位,就会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管理质量。因此必须实施规范化的管理,那么,如何实施呢?笔者认为,巧借治理化工生产流程中的“跑冒滴漏”的思想,来治理企业管理中存在的“跑冒滴漏”问题,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4.
如果通用破产,谁将是世界汽车业新霸主?但如果我们不从丰田的经验中领悟到“制度”、“人”和“文化”在企业中的关键性作用,其实一切都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在企业运行管理方式上存在着两条旗帜鲜明的道路。第一条道路是高度权变的企业运行模式。它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凡事讲灵活机动,很少规定动作,大部分是自选动作,它更强调企业中“人治”的作用。第二条道路是完全流程化、制度化的运行方式,它完全按照西方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程式化的管理方式来运行。它更强调企业中的“法治”作用。现在企业的竞争对手已发生巨变,竞争环境的复杂程度也呈几何级数上升,第一条道路已经行不通。另外,由于中国企业内部条件很不成熟,  相似文献   

6.
在许多人眼中,企业家无疑是成功的代名词,它代表着财富和成就。但是往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企业家对生命价值也有更高的追求。这种追求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一种“道”的思维。这种“道”被运用于自身修为和企业管理之中,更成为一种高智慧型的管理哲学。  相似文献   

7.
朱文莉 《企业活力》2005,(11):66-67
<正>人性是什么?这是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也是管理学的观念基础和逻辑前提。对人性的认识与研究从来都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不同的人性假设导致了不同的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当前,人类正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有人曾用“农业经济100年=工业经济10年=知识经济1天”这样一个等式,来形象地表达知识经济时代较之农业、工业经济时代巨大的进步。知识经济改变着社会,改变着组织,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面对人类历史上这样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人性理论必须有所创新与突破,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管理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与变革。笔者认为,“知识人”  相似文献   

8.
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经济文化及微观组织文化。企业文化虽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却是企业能否繁荣昌盛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一般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培育形成的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如果现在用Google在网上搜索“企业文化”,就有700多万条相关条目,可见企业文化的热门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韦华伟 《经营者》2006,(22):76-76
华为以“狼”为企业标志,西安杨森以“鹰”为公司象征。现在国内一些企业看到知名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动物象征.也急着把自己的公司与动物相连,希望找到能够代表本公司文化的动物象征.但是有名又威武的动物就那么几种.久而久之寻找企业图腾成了企业的困惑。  相似文献   

10.
毕辉 《企业世界》2008,(4):28-29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的绝大多数都设置了企业文化专职管理人员。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仅有首席执行官还不够,还应有首席企业文化官与之相匹配。相应地,世界500强企业的管理已经完成了从“人治”到“法治”,再到“文治”的转变,进入到了文化管理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经营”是财,“管理”是寿。企业经营与企业管理的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很多人在工作中不得不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不可或缺的灵魄它是指引企业朝着健康、持续方向发展的指南针。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思维、心理和行为方式,是企业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精神面税而且有利于企业振奋斗志,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全员素质,具有导向、凝聚、协调、规范、鼓励等多种功能,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一个企业如果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那它就好比是一个人不重视维护自己的声誉,久而久之,人们对他的信任感就会逐渐地消失。况且,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了文化的支持,那么,它也就不会赢得顾客的长期认同。同样,要想锻造一个有广泛影响力的企业,如果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那愿望只能是海市蜃楼。 因为保险产品的特殊性,所以保险业是最需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如何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的标语、口号变成不折不扣的真实行动?如何让企业文化“落地生根”,这是整个保险行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期《保险文化大家谈》栏目邀请了平安人寿辽宁分公司总经理马晓红,新华人寿甘肃分公司总经理王东明,两位嘉宾就“企业文化怎样落地生根”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希望引起大家的共鸣。[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市场宫王帅发布微博说,“如果坚守企业文化是一种‘病’,我们愿意病入膏盲;如果打击腐败是一种‘锚’,我们愿意一错再错!”,而在这条微博下面,他转发了此前一篇媒体报道,“阿里巴巴的文化病”。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阿里巴巴得了文化病,且“病得不轻”,文中把海归高管水土不服、淘宝小二滋生腐败等问题根源都归咎于其企业...  相似文献   

14.
企业“家”文化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一种有目标、有方向、有动力、有创新的管理方式,建设“家”文化有助于企业和谐、民主管理、干群融洽。文章通过对“家”文化的内涵与意义、企业民主管理与企业“家”文化的关系、如何建设“家”文化,以及“家”文化对大唐岩滩水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民主管理的促进作用的论述,旨在把“家”文化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推进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相似文献   

15.
“零缺陷”管理是美国克劳士比学院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推广的“第一次就做对”的质量文化。在国内,海尔、联想等企业也都把“零缺陷”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导入“零缺陷”理论对公司进行管理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本文将“零缺陷”管理理论融入到具体的财务管理中,提倡“做就做对”的主观思想,发挥财务管理的主动性,堵塞漏洞,全面规范和提升财务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人的一种自觉。文化的形成在人的自身里有一个自觉内化的过程。“两型”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让“两型社会”建设中所蕴含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责任意识等理念成为广大企业人员的普遍自觉并由此产生一系列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企业的诟病始于中国当代的文化,中国当代的文化绝大部分是被“左”“右”思想左右着的。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屁股代替了思想,腿子代表了方向,“向左走,向右走”便成了今天充斥于耳的时尚。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说:“企业或事业唯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的竞争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因此.企业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把人力当作最重要的资源,以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在不断变动的经济技术环境中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提起“家”这个字眼,似乎每个人都有一种温馨的感觉,家是人们生活的中心、精神的支点、事业的根基、幸福的源泉,是人们不懈奋斗的动力,家承载了太多的付出与希望。企业也是一个家,足全体员工的家,如果每。一名员工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热爱它,叫护它,就形成了一种文化——家文化。  相似文献   

20.
张泓 《特区财会》2001,(12):20-22
从公司制企业的发展规律看,企业的控制权通常掌握在较大的股东和管理者手中。从取得控制的过程看,他们都掌管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掌握着公司的内部信息。人们将这些掌握着公司决策权和控制权的人(包括大股东、董事、监事、经理等)称为“内部人”。而实际上,“内部人”是泛指大股东或经营者。这个概念的实质是指掌握企业内部信息,掌握着企业决策和控制权的人。国企经营者在自己所经营的企业,也是掌握企业内部信息,掌握着企业决策权和控制权,符合“内部人”特征。“内部人控制”是企业经营者利用其“内部人”身份通过与员工共谋取得企业控制权的相当大部分,并以此来侵蚀作为“外部人”股东合法权益。而实际上,我国国企的内部人控制中的内部人员主要是经理人员,而职工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参加公司决策和影响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