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芦雅芹 《发展》2016,(9):87-88
一、发达国家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现状 (一)美国 众所周知,美国是最早提出个人隐私权保护的国家,因此也具有比较周全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个人隐私权.1974年颁布的《隐私权法》是基本法案,后来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保护隐私权的法律,如《信息自由法》《家庭教育及隐私权法》《财务隐私法》《公平信用报告法》《联邦电子通讯隐私权保护法案》等.  相似文献   

2.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个人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子商务充分发展的今天,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便是个人隐私权受到侵犯.由于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对个人信息资料的充分掌控,形成竞争中的比较优势,而隐私权的保护对于个人来说就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分析国内个人隐私权保护的现状,提出电子商务环境下个人隐私权的立法建议,以此来保护个人隐私权.  相似文献   

3.
个人信息的开示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也会造成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构建一个合理的个人信息刑法保护体系,需要从完善立法、规范公权等方面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4.
黄晓丽 《魅力中国》2011,(8):125-125
随着人肉搜索事件的频繁多发,网络“人肉搜索”逐渐演化成网络暴力,公民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其中名誉权、隐私权日益成为保护的重点,徐州立法“毁灭性”禁止人肉搜索,且侵权责任法公布确立隐私权的独立地位,刑法修正案七也增加新罪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对人肉搜索禁止或放开,是否对其进行刑法规制引发学者的讨论。本文通过对人肉搜索的基本介绍,引出对其是否入刑的争论,之后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试图构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5.
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对隐私权保护问题提出了挑战。为了因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美国、欧盟等对个人信息保护进行了专门立法。我国对于大数据时代的隐私权保护还存在立法、执法等方面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借助CiteSpace软件,选取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CSSCI来源期刊与北大核心期刊,对1997—2022年间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是一门涉及民商法、行政法及地方法治、新闻与传媒等领域的复合型学科,领域内20余年的发文量呈现稳步上升状态,个人信息、大数据、隐私权与隐私保护是该领域的高频关键词。  相似文献   

7.
李星 《改革与开放》2012,(23):19-20
<正>在现实生活中,随着都市型社会的兴起和媒体的发达,人们在空间上更容易、快捷知悉他人的事务,使得人们更加珍视个人生活的安宁和注重个人信息的保护,隐私权就是这方面的重要表现之一。隐私权法律保护,这不仅是一个很受学者关注的重要研究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到每个公民权利的现实问题。我国法律虽多处涉及到隐私权的问题,理论界关于隐私权的学说也较多,但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8.
张霞 《特区经济》2013,(9):179-180
一般而言,权利的自由行使建立在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但公众人物的个人信息往往涉及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理兴趣,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限制恰恰是对社会知情权的宽容与延伸。协调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大众知情权的冲突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原则、保护公众人物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原则、满足公众合理兴趣原则,并在具体的个案中权衡利弊,从而实现两者在个案中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9.
吴小夫 《中国经贸》2013,(15):54-55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跨境交易的日益活跃,网民信息泄露事件频发,大量个人和企业的数据被泄露和滥用。如何更好地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提升消费者参与电子商务的信心,提高电子商务交易的效率,建立公开、透明、高效的隐私权保护机制,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跨境交易的日益活跃,网民信息泄露事件频发,大量个人和企业的数据被泄露和滥用。如何更好地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提升消费者参与电子商务的信心,提高电子商务交易的效率,建立公开、透明、高效的隐私权保护机制,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在日常生活和网络领域中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危险,探讨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分析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并提出从国家立法、行业监管、个人意识、行业自律等方面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在日常生活和网络领域中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危险,探讨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分析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并提出从国家立法、行业监管、个人意识、行业自律等方面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刍议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善康 《特区经济》2009,(10):253-254
网络隐私权是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而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但是由于我国在法律上对隐私权规定得较少,加之我国用户保护隐私权的意识淡薄,实践中用户网络隐私权被侵犯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侵权主体既有网络个人用户,也有网络经营商,还有设备供应商。其法律保护的途径就是完善关于隐私权保护的相关立法:一是在未来的民法典中明确隐私权的法律地位;二是制定单独的网络隐私权法;三是处理好与国际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14.
当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活动猖獗,不仅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隐私权,也诱发了电信网络诈骗、 盗刷银行卡、 敲诈勒索等下游犯罪的高发.本文在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罪名分析的基础上,从犯罪构成要件的角度来构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证据体系方面进行了探讨.构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证据体系包括:主体要件、 主观要件、 客体要件和客观要件四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5.
“艳照门”事件引发了有关社会伦理、法治、公民自由权等各个领域的探讨。就法律层面而言,主要涉及知识产权法、传媒法、个人隐私权法等。对于照片的主人公而言,他们对于作为个人信息的照片几乎完全丧失控制,不仅使得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侵害,而且在事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很大负面影响。由此可见,个人信息作为一种无形财产对于信息主体而言如何重要,  相似文献   

16.
流新  王佐 《科学决策》2006,(2):62-62
隐私权是公民依法事有拒绝、排斥任何未经法律允许的监视、窥探和防止个人私生活秘密、个人信息被披露的权利。但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对他人隐私在互联网上恣意传播进行牟利的行为时有发生,已经严重威胁甚至侵害了公民私生活的安全和隐私权。  相似文献   

17.
网络反腐作为一种新型反腐模式,为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与监督权提供了平台,是政府反腐的重要补充。缺乏制度规范的网络反腐,侵犯公民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存在与政府反腐脱节、影响反腐成效等问题。加强网络反腐的法治化进程,用制度保证公民网络监督权的实现,应明确立法主体,明确网民权利和义务,建立举报人保护、个人信息保护和被举报人保护法律制度,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网络反腐处理及反馈机制,保护举报人和被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获取个人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尤其是手机APP等应用软件在消费者安装前,未告知其所获取的各种权限及目的,或者通过强制性手段获取个人信息,严重侵害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面对愈演愈烈的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现象,加强消费者个人信息权法律保护力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刘瑞晶 《特区经济》2008,(5):246-248
发达规范的征信业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被征个人信息的规范利用是征信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针对我国目前个人隐私权缺乏法律保障,征信业在利用个人信息服务上存在的问题,在规范被征个人信息的利用方面提出了立法建议,以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征信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隐私权的历史,各国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相关立法和判例,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价值冲突和立法困境以及我国隐私权保护现状的分析,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的限制和保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