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娄凤娟 《新西部(上)》2010,(5):132-132,138
本文分析了在新时期信息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传播受众的地位和角色,受众是主动地掌控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受众与新闻工作者一样容易获得新闻信息的第一手材料;受众与大众传媒一样拥有随时发布新闻报道和生产新闻产品的能力.同时,受众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在信息来源多、信息量大的面前,受众在选择上又需要获得帮助等等.因此,新时期的新闻媒介必须增强自己的特色,进一步提高新闻传播对特定受众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特殊行业的国有煤炭企业,其新闻语言有新闻的共性,由于其特定的环境、受众、术语等,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所谓新闻语言,就是指“通过新闻媒体,向民众报道最近发生的事例,传播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运用的语言”,它担负着向人们表述新闻事件、传播新闻信息的特殊任务,是构成新闻报道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元素.  相似文献   

3.
新闻媒体具有传播信息、弘扬正气、抨击时弊、服务社会等多种功能,必须遵循社会效益第一的准则。而且,社会效益也是衡量新闻媒体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一般来说,社会效益是指在共同物质条件下互相联系起来的交际成员,由于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而产生的效果和取得的利益。新闻舆论社会效益就是指新闻媒体作用于社会而产生的效果和取得的利益。众所周知,作为精神产品的新闻舆论作用于社会产牛的效果和利益远比物质产品作用于社会产生的效果和利益复杂得多。新闻舆论的社会效益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因素:新闻舆论对受众个人心理…  相似文献   

4.
董亚香  董琳 《理论观察》2005,(5):125-126
随着新闻媒体的迅速扩张以及互闻网的大行于世,新闻传播已进入多媒体时代,随之而来的媒体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结蒂还是对受众的争夺.因此,传统的主流媒全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今天的受众想知道什么,了解今天的新闻采写还存在哪些问题,了解受众的口味,摒弃陈旧的新闻采写模式,为受众提供代表新闻未来发展趋势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5.
贺勇 《理论观察》2010,(2):173-175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也称为受传者。新闻传播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让广大受众接受新闻传播者传递的有关信息,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情绪、价值取向和行动决策等。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以受众对新闻的接受为终点。  相似文献   

6.
新闻活动中受众经常会因为新闻制作者在报道过程中的一些失误对新闻媒体产生逆反心理。由逆反心理而容易产生的对传播者的怀疑、不信任的态度,也会产生对后续的其他传媒内容不信任,这种不信任的伤害在某种程度上对新闻媒体来说是致命。新闻活动中的逆反心理主要由报道新闻的失实以及发布新闻传播媒介缺乏权威性造成的。传播媒介的权威性、传播人的权威性、信息来源的权威性组成。  相似文献   

7.
新闻播音员的素质和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玺 《发展》2006,(10):97-97
在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在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和影响越来越明显.播音作为广播电视这一主要新闻传媒中关键的一环,对受众的传播和引导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广大受众对新闻播音工作者的要求和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对电视新闻播音员的要求,如何不断提高电视新闻播音员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新闻播音工作者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素质.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微博的出现和各大门户网站的开启,以网络微博为信息发布平台的全民记者记者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以他们在网络社会新闻传播的贡献而被广大受众认可。但是,全民记者的生存环境和组成人员的成分复杂,发布的新闻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判断,极易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所以,全民记者确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同时,作为受众要保持良好的接受心态,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才能使全民记者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9.
李赤 《黑河学刊》2012,(1):35-35
无论是网络或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必须从自己做起,全面落实新闻报道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原则,确保新闻信息来源真实可靠,确保新闻事实准确无误,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报道的产生和传播,为提高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而坚守职业操守。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从新闻学的角度来说,按照新闻的性质可将新闻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军事新闻、社会新闻、文艺新闻、体育新闻和会议新闻等。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受众对新闻承载力要求的提高,随着新闻时代性的变化,社会新闻也已经被赋予了更多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媒体的需求也更高,读者希望从报纸上看到能够引起广泛社会兴趣的,反映生活、意识、问题、现象,有深度、有启迪、有传播意义的事实新闻报道,这就要求强化社会新闻,使媒体向平民化靠拢。在这种大趋势下,新闻媒体必须走“三贴近”的路子,走平民化的路子,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党报,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李堃  宋歌 《理论观察》2008,(2):165-166
当前,新闻传播载体和渠道越来越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闻媒体要想生存和发展,除传播内容和为受众服务占优势外,搞好新闻策划显得越来越重要。所谓新闻策划,是指新闻采编人员在充分尊重新闻事实第一性的前提下,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有创意的有组织的报道,其目的是更好地配置新闻资源,形成信息强势,增强舆论引导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新闻采访也是认识客观事物、采集和挖掘新闻事实的研究活动。作为一名电视记者,只有在采访上下功夫,才能创造出好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数字科技越来越发达,进入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已无法满足广大受众获取新闻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仅看文字信息,了解的新闻只是新闻记者笔下的报道。传媒受众希望及时了解新闻动态、能够主动参与新闻话题讨论与传播。这就要求媒体行业要积极探索创新、发展多元化的新闻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4.
王心 《理论观察》2009,(1):169-170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如何向采访对象提问事关采访能否成功,也是记者的职业修养和业务能力的集中体现。因为电视采访最突出的标志就是镜前采访,电视报道将记者和采访对象的交谈全盘托出,直接展现给观众。在现代电子传媒条件下,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更加丰富,他不仅仅是新闻事件的采访和传播者,记者的现场提问、访谈、交流等动态活动也参与了新闻制作,其过程很可能充满丰富的信息含量,对观众具有极强吸引力,已经成为新闻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切实加强电视新闻记者的职业修养,不断提高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  相似文献   

15.
于文涛 《黑河学刊》2013,(7):22-22,25
新闻策划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工作,也是新闻媒体的主要竞争手段,好的新闻报道策划,可以抢占先机,实现新闻的"独家报道"。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新闻越来越深入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新闻报道的内容、深度、角度、可读性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关注,因此新闻策划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新闻策划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得尤为重要,可见好的新闻策划是新闻媒体在激烈竞争中立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日复一日的言政和述情工作中,记者传播新闻、报道新闻,切身体会尊重事实和真实报道的重要性.这也是记者基本的职业操守.  相似文献   

17.
仲欣 《黑河学刊》2013,(9):40-40,134
记者,党和人民的喉舌。在日复一日的言政、述情工作中,传播新闻,报道新闻,记者也更切身体会尊重事实,真实报道的重要性。这也是记者基本的职业操守。  相似文献   

18.
新闻媒体和记者传播问题新闻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报道失“度”。新闻媒体和记者传播问题新闻如何才能做到适度而不失度呢?文章认为,一要把握好数量上的“度”;二要把握好分寸的“度”;三要把握好热点问题的“热度”。  相似文献   

19.
张志文  贺雷 《理论观察》2014,(4):108-109
如何理解民生新闻呢?构成这个关键词的两个词语是"民生"和"新闻",顾名思义:民生新闻就是反映老百姓生活的新闻,或者说民生新闻就是反映人民生计的新闻。民生新闻最明显的特点是体现了"以受众为本"的民本思想,其关注的对象主要是老百姓,它让媒体"走下神坛",将镜头对准普通大众,把话筒递给平民,倾听百姓心声,由此塑造了鲜明的亲民风格。民生新闻的定位使得"一切传播活动均随广大受众意志而转移,完整表达受众意图及其生存状态和提高受众素质成为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由于传播界限模糊,受众渐趋主体化。伴随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对新闻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并成多样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牛翠翠 《魅力中国》2009,(22):352-352
新闻采访是决定新闻传播内容真假、深浅的基础。从传播角度说,新闻传播内容只有受众接受并认可,百姓关注并欢迎,传播过程才算完成。而要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在采访中尽量多的获取有价值的素材。记者在采访时,就是要能与被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气氛,使采访成功,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充分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记者的提问,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打开采访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