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就业》2007,(6):10-11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总人口3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8.75%,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市劳动和财政部门都将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做为重点工作来抓,积极协商,密切配合,形成了劳动保障部门统筹规划,财政部门积极做好资金筹集和拨付,各县(市)区、各培训机构积极响应、  相似文献   

2.
李志远 《中国就业》2006,(11):45-47
眉山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271.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8.3%。现有农村劳动力156.89万人,耕地2644290亩,人均耕地1.6亩。按目前农村生产力平均经营3.5亩耕地标准计算,需75.6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有81.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2%。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步伐加快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出现,使土地逐步向业主集中,相应地带来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导致了农业所需劳动力呈递减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呈递增的趋势。这一减一增使该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在近两年不断增加,成为了一支在非农产业寻求就业的农民工队伍——外出务工大军。  相似文献   

3.
新兴县地处广东省中部偏西,面积1500多点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仅0,72亩,45万人口中有38.9万是农业人口,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23万人。但就是这么一个经济尚属欠发达的山区县,近年来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走出了一条顿具地方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子,截止到今年上半年结束之际,县内12.3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有10.6万人实现了就业,剩余劳动力1.7万人,其中县内就业的占55.2%,劳务输出到县外就业的占44.8%。他们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之路怎么能够敲击越市呢?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的过程是农村居民减少、城市居民增加的过程。随着各地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问题表现得相当突出:一批得不到完善就业、社会保障的失地农民,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一批既向往城市生活又滞留于农村的农民,也有可能成为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障碍。以苏州市为例,该市至2004年底约有30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占该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总量的5-6倍,其中由于征地建设造成的绝对剩余劳动力有21.54万人,并且还在不断地增加。同时,因生产工具改进带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4.1万人,这部分人员实际上仍处于农业生产之中,是一种潜在的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人口减少以及外来劳动力的渗透,这部分劳动力将成为显性的失业者。同时由于征地建设造成的绝对剩余劳动力有21.54万人,并且还在不断地增加。  相似文献   

5.
济南市济阳县下辖8镇和1个办事处,总人口53.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2万人,农村适龄劳动力27.47万人,剩余劳动力11.7万人,同时年新增剩余劳动力5000人左右。为使这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济阳县三条渠道促转移,三个协会搞服务,近  相似文献   

6.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城市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宿豫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现辖16个乡镇,总人口63万,其中农业人口50万。近年来,宿豫区劳动保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本领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开良 《经济界》2001,(4):44-46
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5亿左右,其中常年流动的“农民工”在8000万左右,并且未来10年每年还以1000万人的速度递增,如此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构成重大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使之充分就业,将是今后二、三十年中国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难题,理应作为第一国策。 一、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改革开放后,打破了中国农民单一经营土地的传统格局,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迅速转向非农产业,使农村劳动力的长期“无限供给”开始向“有限供给”的有…  相似文献   

8.
我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又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比重较大。据统计,2002年末全省农村劳动力为3695.16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000万人以上。近年来,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顺利开展,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通过采取引导规范、合理调控、监督管理、跟踪服务等措施,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取得一定成效,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的机制初步形成,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管理服务制度逐步规范,城乡统一的  相似文献   

9.
韩福元 《基建优化》1998,19(1):15-16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可加速乡村城市化的进程。山东是一个人口多的农业大省,农村中有3600多万劳动力,其中直接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占70%,剩余劳动力约有1200万人。剩余劳动力向何处转移,是当今各级政府面临和必须考虑的重大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影响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也将影响到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民工潮"的出现也再所难免。多年来,在正确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小城镇建设方面,山东已有成功的经验和范例。…  相似文献   

10.
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约有5亿左右,占全部劳动力的70%,而且今后平均每年还将新增1000万人,增长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据测算,根据现有的土地承载力,加上加入WTO将造成农业  相似文献   

11.
种夏 《中国就业》2006,(10):21-22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在全县47.2万农业人口中,有农村适龄劳动力27.47万人,富余劳动力11.7万人。在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过程中,济阳县坚持“内转”与“外移”相结合,有组织、有培训、有保障地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走出了一条由简单的劳务输出到劳务产业进而形成劳务经济的新路子,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今年以来,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余人次,累计达到13.3万人次,其中有组织地转移9万余人次;全县劳务经济年均收入达9.46亿元,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2.
受“碧利斯”和“派比安”台风的影响,我县东坝、连滩、千官、历洞等镇普降暴雨,受灾严重,经济损失巨大,全县受灾21533户(其中重灾3465户),受灾人数95914人(其中重灾户14358人)。按照省、市、县党委和政府关于抗洪救灾和灾后复产重建工作的部署,省市劳动保障部门《关于切实做好灾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支持灾区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工作的紧急通知》(粤劳动社电[2006]8号)、(云劳社[2006]90号的精神,为切实做好我县灾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力支持和帮助灾区复产重建工作,我县劳动保障部门迅速行动起来,按照省、市、县的工作部署要求,摸清了全县受灾户数、人数,受灾户35岁以下劳动力人数和要求参加短期技能培训人数1003人,将有就业愿望的农村青年集中起来,进行灾区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切实抓好灾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目前,要求推荐就业的1503人中,有221人被劳动部门成功推荐就业,其余人员正在抓紧联系落实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一、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与转移情况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 农村剩余劳动力指在一定历史条件时期农村地域的劳动力资源超过农村实际需要的劳动力,即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减去农村资源(尤其是耕地)、经济和技术所能承载的劳动力部分.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有不同的估算方法,现按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法、就业结构偏离系数法、劳均负担耕地面积计算法对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测算.(2003年广西GDP为2735.1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GDP为652.28亿元,广西从业人数为2601万人,农村劳动力从业人数为2216.26万人,农业就业人数为1556万人.)  相似文献   

14.
据报载,全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1.6亿在当地从事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产业,3.2亿为农业劳动力.据测算,目前种植业实际需要1.5亿劳动力,加上2000万专门从事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约为1.7亿.为此,我国农村有1.5亿剩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加6000多万人.可见,积极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就业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城市工业迈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徐道斌 《中国就业》2011,(10):26-27
在福建省浦城县劳动服务中心的公布栏上,有这样一组令人惊叹的数字:截至2011年6月,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8万人,占全县剩余劳动力转移的50%。而在5年前的2006年,能在本县就业的只有1.5万人,仅占所有劳动力转移人数的13.5%。  相似文献   

16.
周平  李苹 《中国就业》2007,(4):27-28
2006年福建省认真贯彻落实劳动保障部“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部署,制定下发了《福建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实施方案》,从六个方面,强化运作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技能培训工作。2006年,全省共组织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40.7万人,其中技能提升培训25.49万人(外省农民工参加技能提升培训10.4万人),劳务输出培训9.30万人,劳动预备制培训5.96万人。  相似文献   

17.
《中外企业》2003,(2):90-102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都曾出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严重分割,阻隔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致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特别巨大。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6亿农村劳动力,其中农业资源能容纳1.3亿,乡镇企业已容纳l.3亿,外出务工经商约5000万,从事多种经营约2000万,剩余劳动力约l.3亿。此外,每年还将新增加农村劳动力1600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因而引起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和政府决策者的极大关注,其理论研究成为近几年来的一个热点课题,大量研究成果为实践探索提供了操作思路和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临沂市劳动保障部门“围绕一个中心、拓展两个领域、建立七个体系”,不断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围绕一个中心”,就是始终坚持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这个中心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临沂市是人口、农业大市。长期以来,“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全市经济  相似文献   

19.
一、忠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1.农村劳动力现状。至2005年底.全县农业人口825020人,农村劳动力451912人,占农村人口的54.9%;常用耕地仅76.65万亩,若按人均3.5亩,只需劳动力约22万人,则有23万多人处于失业和季节性失业状态。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忠县已有22万人从农村和农业中转移出来,从静态角度看与23万的富余劳动力差距不大,只相差1万多人,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忠恕 《经济界》2002,(3):53-54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与城市失业、待业相对应的是,农村也积淀了十分庞大的农业剩余人口。据初步统计,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约1.5亿人,三分之一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并且,在十五计划期间,由于农用耕地的减少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每年还要产生约600万个剩余劳动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改革开放的1978年至2000年期间,中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平均每年转移591万人。进入21世纪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又面临着新形势的挑战。一方面我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更高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