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冯新力 《云南金融》2012,(9X):91-92
文章分析货币中性时最优通货膨胀率为负的结论是否正确。通过研究Money-in-the-Utility(MIU,货币效用模型),可以证明在货币中性条件下,该结论成立。该研究结果对中国目前高通货膨胀状况下的货币决策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彭双  邹剑 《时代金融》2012,(29):9-11,13
关于货币中性、非中性就主要是研究货币对经济的影响,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已经延续了一个多世纪,不同经济学派在各自的假设条件下所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本文以现代西方货币理论中关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判断方法为理论依据,选取1991年到2011年最新宏观数据,对我国货币供给与GD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了我国货币非中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对于货币中性、非中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货币能否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不同经济学派在各自的假设条件下所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货币是否中性是实施货币政策的前提和关键所在。更进一步说,我国货币的中性问题直接涉及到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如何制定货币政策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货币中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首先对货币中性问题进行理论回顾,将经典的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进行阐述;其次,将已有的关于货币中性问题的理论进行归纳和比较;然后,根据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并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云华 《时代金融》2008,(11):37-38
作为实物分析与货币分析方法论划分的分水岭,货币中性问题是货币经济学中长期争论的热点问题,在经济学界,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货币供给与实物经济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对货币中性这个货币经济学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理论命题进行理论回顾,并通过引入动态经济的研究方法,推导出货币中性定理及其失效的可能性。最后,基于理性预期对货币中性问题以及相应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货币当局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应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关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问题的经验总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豪 《上海金融》2005,(5):22-24
货币中性抑或非中性问题一直是现代经济学中各个流派争论的焦点之一。笔者认为,货币是否中性取决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程度,从历史与现实的发展来看,货币非中性论可能更合理、更贴近现实。从不同的市场环境和条件来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是中性的;在完全计划经济条件下,货币的作用非常有限;而在混合经济条件下,货币可以对经济运行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梳理了从经济学发轫以来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为止的关于货币中性理论的发展脉络;然后简要概述了国内外有关货币中性检验的实证结论,从中性、非中性、超中性和内生性作了综述。主要目的在于总结前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为后继者继续在货币经济学的这一焦点领域拓荒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针对国内外货币中性理论及实证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利用我国1990—2005这16年问实际产出和货币供给量的相关数据,运用单位根、协整和葛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两点结论:1.货币供给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非中性的;2.因为M2具有一定的内生性,所以我国目前以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不合适的,应该将利率作为操作目标,而不是货币供给量。  相似文献   

8.
奚志宏 《中国外资》2013,(13):14-15
货币中性或非中性一直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经济学家定义:如果货币供应的变化仅仅影响一般价格水平,即一定量的货币供应增加(或减少)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则称货币是中性的;反之,即一定量的货币供应变化能引起实际利率、产出水平等其他实际经济变量的变化和调整,则称货币是非中性  相似文献   

9.
吴军 《金融研究》2002,(11):11-19
本文主要研究在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形势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有关理论问题,试图解决两个方面的疑义:一是为什么不能够通过货币政策的独立操作以缓解通货紧缩问题?二是为什么不启用积极的货币政策以启动经济、扩大有效需求,而要选择稳健的货币政策?文章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入手,在定义社会购买力两个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货币供给的“溢出”效应对货币的“中性”或“非中性”的影响,并由此而推断货币的“中性”或“非中性”与经济的非均衡类型关系。通过实证分析证明随着我国由资源约束型短缺经济向需求约束型过剩经济过渡,货币对实质经济的影响处于由“非中性”向“中性”转变的过程之中,货币政策对扩大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减弱,从而排除了以货币政策的独立操作来扩张有效需求、支持经济增长的可行性;从我国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分析,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至少存在着货币存量、国民储蓄和政府投资这样三个方面的空间,体现了财政扩张有充裕的资金来源和通畅的投资渠道,“挤出”理论并不成立,因而毫无必要为弥补财政的资金缺口动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旨在抵御经济波动、即实现并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定位应该是介于紧缩与扩张之间的中性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货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货币非中性的角度,将现有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得出货币影响产出的四个约束条件,即流动性有限偏好约束、价格黏性约束、预期能力有限约束及非充分就业约束.为清晰地把握货币非中性问题的总体脉络,本综述并非按时间顺序将文献简单罗列,也不是对各流派的观点进行分析,而是通过归纳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进行分类,以图提供货币非中性问题较清晰的"图谱".  相似文献   

11.
货币供应量是否合适,可以从实际货币供应量与中性货币供应量的差异角度来进行分析。中性货币供应量是指与一国经济自然增长率和正常货币深化系数相适应的货币供应量。本文通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数据计算出中国经济的自然增长率和货币深化系数,从而得出相应的中性货币供应量。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套评价中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分析框架,并据此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货币政策进行评价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余明 《金融研究》2009,(2):17-28
近几年,央行票据已经成为中央银行进行冲销操作,回收基础货币最重要的手段。本文运用VAR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央行票据冲销操作的政策传导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央行票据的货币冲销效果在短期内是非中性的,它不仅通过影响基础货币直接影响货币供给量,而且通过影响货币市场利率间接影响货币供给量;长期内央行票据冲销操作对基础货币和狭义货币供给量能够产生一定影响,但对货币市场利率和广义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趋于中性。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字经济发展需求推动和私营数字货币发展影响下,学者们加大了对央行数字货币的关注与讨论.首先,通过在理论和实践上比较分析央行数字货币与现有各类数字货币的信用基础和职能发挥情况,发现央行数字货币主权信用特征强,主要优化了交换媒介的职能,容易同时满足市场对货币价值稳定性、便利性、应用广泛性等需求,在自由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其次,基于现有研究和实践探索对央行数字货币的潜在影响进行系统性阐述,发现央行数字货币在货币政策、金融稳定、支付体系、商业银行和非法经济活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积极影响,而一些风险挑战也需关注.再次,因央行数字货币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设计及技术选择,基于市场需求分析对其技术选择问题进行了讨论,发现分布式账本技术存在不足,预计货币当局倾向于选择技术中性路线进行研发.最后,研究了央行数字货币未来提供与转移问题,并对研发央行数字货币提出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沟通交流、中性选择技术、公私充分合作、注重国际协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在一个生产依赖的货币需求模型基础上探讨货币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首先,本文的结论是货币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根本上是制度性的,货币数量只能影响经济周期的进程,它的改变并不能避免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反而会加剧波动.其次,我们的分析表明货币数量的变化只会改变名义变量,并不会对实际因素产生作用,也就是货币是中性的,但货币数量...  相似文献   

15.
确定情形下的货币、利率与内生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消费和资本投入施加预付现金约束,在内生经济增长框架(AK模型)下建立了一个封闭的货币经济体,并构建了以利率为核心的分析框架。研究表明,在确定情形下,利率的改变会影响代理人的消费与投资,并进而对价格和经济总体的消费与投资产生影响,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利率以间接控制货币供给;当货币供给变化时,经济总体的消费与投资等变量也会发生变化,货币不是中性的;通过比较最优利率政策与Friedman法则,发现两者惟一的区别仅在于最初期利率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财政监督》2011,(10):74-75
只有让货币回笼"备案"才能真正控制房价。政府应当"约谈"那些鼓励宽松性货币政策的相关部门人士。长期看,货币回归中性同失业率是没太大关系的。长期创造就业是保持货币中性平等、鼓励自由创业、鼓励创新、消除行政垄断、降低税收和维护竞争性市场。短期看,货币收缩,的确经济会产生一定下降,失业会有所上升,但是要知道,货币强行收缩下(通缩)的暂时失业从来没有引发社会动荡,过去国企攻坚改革的时候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相反,通胀才是社会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性货币理论,在我国也有中立货币理论的提法,这是译名不同。在西方货币理论中只有一个名称,即Neutrality of Money。由于货币不具人格,用“中立”称呼不大合适,因而在我国也应该统一使用“中性货币说”为宜,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混淆。中性货币(neutral money)概念首先是维克赛尔(Johan Gustav Knut Wicksell 1851-1926)提出来的。其含意是指在真实分析(real term)中或静态分析中,必须消去货币的扰乱作用。所谓真实分析,就是以实物分析为主,不介入货币变动这一扰乱因素。即使以  相似文献   

18.
中国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告诉我们:正确地认识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并确定相应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引导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本文采用了中国1996—2008年的季度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货币是否为中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货币不但在短期表现为非中性,在长期也是非中性的。  相似文献   

19.
货币供给、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互动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1991—2008年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加权最小二乘法等方法对货币供给、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经济增速和货币供给增速的合理区间。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中性论成立,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并无实际影响;经济增长一方面刺激货币供给扩张,另一方面引起物价上涨;而货币供给扩张又会在满后期上引起物价上涨。  相似文献   

20.
康志勇 《金融纵横》2010,(11):39-43
中国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的货币需求产生的深远影响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均以线性关系假设为前提,而现实经济环境中的许多宏观和金融时间序列具有非线性的调整特征,导致线性计量检验方法检验时存在较大的偏差。本文将近年来发展的非线性STR模型应用于我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需求结构之间内在结构依从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二者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需求结构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这种非线性特征可以通过LSTR模型来表达,不同状态下股市对货币需求结构存在不一致的影响。我们的研究结论说明,以货币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下,我国中央银行需要谨慎的审视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结构之间更为复杂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