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居环境既是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理空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山地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类型之一,它在各个自然因素基础上综合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山地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质、植被、土地资源,构成有别于其它不同类型的人居环境。文章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能力和叠置技术,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通过五大山地自然要素进行定量分析与综合分析,以达到科学评价山地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2.
胡细英  刘强  张迪 《经济地理》2008,28(4):565-568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区人类周围一切自然要素与社会要素的总和,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标志,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从阐述人居环境形成的构成要素出发,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建设问题,认为城市生态休闲是城市居民为充分体验生态文明而构建的高品位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态,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提出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绿地、水域,特别是环境条件良好、生态自成体系的单位用地,编制生态休闲示范区规划,积累经验,以点带面,寻找一条适合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环境一词涵义较广,居住区环境指的是住宅区中主体建筑以外的开敞空间及一切自然的与人工的物质实体,自然的物质实体包括气候、地理、水文、土壤、地形、植物等,人工的物质实体包括道路、室外平台、广场等设施.长期以来,在提高住区的环境品质方面,人造硬质景观、特定的功能活动设施及场地一直是规划与建设的重点所在,相对来讲,环境的自然性、生态性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被片面的忽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使得人们对住宅的功能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这就促使我们一方面要关注生活、不断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宽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创造出更富中国特色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4.
兰州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工业和人口大规模集聚。如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已经成为人类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引起了全人类的重视。作为西部城市,兰州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导致了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相对滞后。为了全面评价兰州城市人居环境,本文从组成城市人居环境的自然子系统、建筑子系统、支撑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等方面,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1990~2002年兰州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质量在时间序列上进行了趋势评价,并得出了一些主要的结论,对政府决策部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苏州乡村人居环境演变与改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苏州乡村人居环境为研究主体,通过分析构成乡村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和社会系统,探讨乡村人居环境的主要构成元素及其演变,最终提出其改善与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6.
随着建筑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的承栽能力成为衡量发展潜力的主要指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提供健康、舒适、活动空间,节俭使用有限资源与能源的绿色建筑,将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本文就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建筑地理的人与自然的整体思维出发,阐述了人居环境构型的发展,提出了科学化、现代化、理性化,建立系统的生态观,进而从自然生态审美与和谐化生存、多样一体与生态审美建构、"众生"与生命美感体悟、自然物象图腾与审美象征活动、"荒野"美学与"如画"美学转换的景现创制等方面研究了人居环境构型的生态审美特征,为进一步广泛探索建筑地理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娄胜霞 《经济地理》2011,31(8):1358-1363
以公里格网为基本单元,基于GIS技术,建立包括地形起伏度、温湿指数、水文指数和地被指数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系统评价遵义市不同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与限制性。研究表明,遵义市人居环境以适宜性为主要特征,自然适宜程度整体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其中44.41%为一般适宜区、54.13%为比较适宜区以及极小比例为临界适宜区;遵义市人居环境自然条件较好,地形、地被、水文和气候对人口分布的限制性不明显,其中地形条件对人口分布的限制性最强,其次是地被条件。  相似文献   

9.
选取地形、植被、水资源、气候和灾害等自然因子构建人居自然适宜性模型,进行人居自然适宜性测评,并基于人居自然适宜性对黄土高原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地区人居自然适宜指数整体上呈现由内向外逐渐升高的对称分布,并以城市为据点形成高人居环境指数包围格局。②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整体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减少的趋势,局部由城区向周围地区依次减小。人口密度与人居环境指数显著相关,随着人居环境适宜度的降低,人口密度降低。③黄土高原地区人居环境面积分配相对均衡,而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相较于2000年,2010年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趋向于不均衡化,其中人口空间分布与降水和湿度的趋于不均衡化,与地形、植被覆盖和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趋向于均衡,但程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李华红 《当代经济》2009,(16):104-105
贫困地区小城镇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一个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城乡建设环境等多个子系统均衡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利用模型首先揭示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在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互动机理,即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对于人的边际效用相等的状态就是贫困地区小城镇人居环境最优化的条件,然后放松假设前提,对多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下的小城镇人居环境最优化的均衡状态进行了思考与展望,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节能型健康居住建筑有利于促进人造居住建筑环境及人居环境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更有利于节约能源.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能源短缺已不容忽视,节约能源已受到世界性的普遍关注.21世纪建筑节能技术已经成为住宅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城市建筑水平的标志.本文以实际建筑为例阐述节能型居住建筑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城市居民视角出发,构建影响城市人居满意度评价的问卷调查,选取设施完善度、出行便捷度、居住安全度、环境健康度、景观优美度和居民归属感6个一级指标和27个分指标,建立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模型。利用ARC/INFO平台,将兰州市主城区划分为83个评价单元,对人居环境空间特征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选取579个商品楼盘,借助地理信息统计软件Surfer8.0,生成房价等高线图,刻画其空间分布规律;最后,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定量评价人居环境与住宅价格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1)兰州市人居环境满意度整体水平不高,并存在显著的内部差异,从各行政中心向周边逐渐递减,在一些发展热点地区出现"绅士化"与"老街坊"的分化;(2)兰州市住宅价格呈由东向西递减态势,且在各商业中心地带最高,由此向周边递减,在城市边缘地带出现"高档社区"与"城中村"相互毗邻的现象。(3)住宅价格与城市人居环境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人居环境满意度高的地方,相应的住宅价格也高,住宅价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公共服务、交通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环境经济》2009,(7):61-61
多年来,广东省珠海市的空气质量一直保持在全国前列,地表水环境不断改善,饮用水源水质保持良好,凭借优美的环境,珠海成为了全国第一批"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并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荣获联合国颁发的"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的城市.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差异化优化调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评价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并理清其空间分异特征,对因地制宜的制定区域差异化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具有最直接的指导性作用。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各区县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旨以剖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重庆市县域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呈现出局部圈层与多核心共存、"两极"分化明显以及"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异特征。(2)厘定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优势区、良好区、一般区、较差区4种乡村人居环境类型。(3)提出优势区分类开展、重点治理,兼顾后期管护;良好区规划先行,辅以农村建设用地内部整理举措;一般区强化与落实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乡村传统农业;较差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乡村经济,继承和发展乡村传统文化的差异化优化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人居环境湘北地区水文条件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居环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相关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牵涉方面也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方面,而水文条件就是人居环境自然条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就湘北地区人居环境研究范围内,对其水文条件进行评价。为了考虑对人居环境的影响意义以及数据可得性,这里将从年降水量和水域面积对湘北地区水文条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国西部业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将面临比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更为严峻的环境形势.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充分利用国内私人资本在西部环境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拉动内需、实现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BOT"投融资方式的应用无疑是上上之选.  相似文献   

17.
共享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融合与创新,对中国城市人居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治理的核心目标。在分析城市人居环境内涵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人造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三个层面构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利用南京市2006—2015年的统计数据,对其人居环境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南京市人居环境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三个特征:一是"缓慢平稳"发展,二是"快速非均衡"发展,三是"先抑后扬"发展。为此,提出了优化南京市人居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了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内涵的基础上,从自然、人文、经济三个层面构建了二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和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构架了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的定量化评价思路和框架。并选取我国四大直辖市为例,采用2009年统计数据,对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的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北京在城市人居环境总宜居度、人文环境宜居度、自然环境宜居度及环境宜居度协调性上得分均最高,上海的经济人居环境宜居度最高,重庆、天津均不具有比较优势;四大直辖市的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的协调性均不高。这与所作的专门公众意识调查结论也基本一致,为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评价提供了新视域。  相似文献   

19.
蔡亚林 《经济》2007,(8):114
积极推进城市森林建设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城市森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人居环境的改善、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增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城市更加和谐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城市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过程.人类经历了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及创造生态环境的过程、反映了人们环境意识的深化和提高.山水园林城市是山水城市的升华.建设园林城市,是很多城市的目标,然而在园林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应以园林城市的建设标准,以恢复自然生杰为目标,保持园林植物的多样性,大力提升城市品位,使我们的城市成为一个适宜人居生活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