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安的隐忧     
7月12日,长安汽车集团在北京发布自主品牌轿车发展战略,长安对媒体称:“未来五年内,长安将推出10款以上自主品牌轿车产品,2010年产销量将达到25万辆以上,实现在经济型轿车领域的领导地位,并打开中级轿车的大门。”在这次战略发布会上,长安汽车集团总裁徐留平对长安的轿车战略这样解释:“打造属于自己的轿车品牌,是长安始终坚持的梦想。从上世纪末开始,长安就着手规划和准备长安自主品牌轿车项目。经过近十年的积累和孕育,长安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轿车发展战  相似文献   

2.
沈小雨: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事情很多,原来《汽车界,三人谈》想谈自主品牌的问题,上期也作了预告,但是在参加长安福特福克斯上市的仪式上,遇到有趣的事情:长安的尹总在闲谈的时候含蓄的批评记者说的问题是温吞水,不够尖锐,他主动提到,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和国外品牌齐聚,盛况空前,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近2000家厂商参展,国内五大汽车集团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北汽再度以集团阵容全线出击,充分彰显了自主品牌汽车的自信和实力。  相似文献   

4.
《汽车观察》2016,(7):48-49
20世纪90年代,在合资和进口产品垄断了国内轿车市场的状态下,以吉利和奇瑞为首的企业进入造车领域,点燃了国内汽车企业的造车热情,不少自主品牌由此萌芽和诞生。华晨、比亚迪、长城、江淮等企业争相进入自主品牌领域,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等几大国有汽车集团也纷纷扛出自主大旗,中国自主品牌轿车作为一支新兴力量,开始崭露头角。时间的卡尺蜿蜒前行,自主品牌汽车经历了一次次挫折与突破、一个个转折与惊喜。  相似文献   

5.
<正>与众多自主品牌"先整车后技术"的发展模式不同,华泰汽车倡导"先技术后整车"的发展模式,并通过不断地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开展全球化战略,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从夹缝中生存到自主创新中发展,成为当前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的真实写照。以模仿开始,自己主导开发为发展模式的吉利、奇瑞、比亚迪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试图通过转型来扭转严重的下行趋势;以从技术合作引入产品,随后在其基础上发展自主品牌的长安、广汽,以及通过国际收购,迅速获得知识产权和  相似文献   

6.
中国汽车工业最近几年的发展可以说是起伏跌宕,自主品牌发展也是有喜有忧。如何看待中国汽车工业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自主品牌汽车将如何发展?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汽车与社会》2013,(18):99-99
说到4、5万左右的经济型家用汽车,您可能会想到:哈弗M4、新奥拓、长安CX20,或是雨燕……目前在这一级别的细分市场,自主品牌、合资品牌都有很多车型可供选择。而对于消费者来说,选一辆心爱的汽车,不仅外形要酷、内饰要美、配置要全,还要动力强、油耗低、保养省,耐用、舒适、安全更是一项都不能少。  相似文献   

8.
杨锋磊 《汽车观察》2009,(1):106-106
长安汽车的正向开发犹如是硬碰硬的阵地战,注定是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此前,当人们提到汽车自主研发时,总会想起奇瑞、吉利、华晨,却很少会想到长安,而实际上,长安对自主研发的重视早已不停留在口头上,已经跨越国内外,做足了研发的功课,之后才有了厚积薄发。所以,长安轿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况锦文认为,  相似文献   

9.
《中国机电工业》2010,(9):17-17
全系车型会聚一堂.众多品牌同步销售,长安创新型销售网络模式——长安汽车超市日前进驻北京。长安汽车、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长安轿车、长安铃木,长安汽车旗下五大品牌的中、低、高级全系车型悉数亮相汽车超市。据了解:2010年,长安汽车将完成100个长安超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无庸置疑,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中,也同步得到了快速发展,2007年上半年,自主品牌汽车国内市场占有率曾三分天下。仔细分析一下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占有情况,我们不难发现,自主品牌三分天下主要靠的是1.6L以下的经济型轿车和微型轿车,1.6L以上的汽车贡献率很低。  相似文献   

11.
关喆 《汽车观察》2020,(2):118-119
2月10日,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碰撞测试公布最新结果,长安CS75 PLUS以3项优秀(G)的成绩超越同批次大部分合资品牌车型、荣获5星安全评级,刷新了行业对自主品牌安全实力的认知。硬核实力在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车内乘员安全指数、车外行人安全指数以及车辆辅助安全指数四大类中,长安CS75 PLUS拿到了三优一良。  相似文献   

12.
《中国汽摩配》2007,(2):10-11
在产销、盈利能力都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自主品牌汽车正成为热门话题,在上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来自汽车界的代表和委员热议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为自主品牌新添了一把火。就连担  相似文献   

13.
王士强 《汽车与社会》2014,(24):114-116
笔者从某品牌大区经理拿到的内部资料显示,2014年上半年,山东省前20名乘用车上牌量已经超过74万辆。这份内部资料没有统计销量巨大的上海通用五菱、长安面包等商用车和排名靠后的自主品牌,由此分析,山东省上半年汽车上牌量超过80万辆几乎没有悬念。  相似文献   

14.
在10月刊的最后,本刊荟萃了网络上的经典言论,把焦点放到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上。截至月29日下午,《汽车观察》杂志主办的“玲珑轮胎杯2006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年度车型评选”的前期海选和现场测试已经告一段落,回首再看看网络上关于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言论,只多不少,在自主品牌快速发展的当今阶段,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相似文献   

15.
新生力量     
汪涛 《汽车观察》2011,(2):26-26
正是因为不断有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这样的新生力量涌现出来,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才能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一直不乏明星,在奇瑞和吉利引领发展多年之后,比亚迪后来居上,而现在,长城则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重要的新生力量。增长  相似文献   

16.
张静 《汽车观察》2010,(4):123-124
中国汽车工业能发展到今天,尤其是自主品牌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汽车设计公司的支持与参与,汽车设计公司对于我国汽车工业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7.
《汽车观察》2008,(4):80-84
由《汽车观察》杂志和清华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发起的"爱我中国车"自主品牌汽车年度车型评选活动,开了国内汽车评选的先河,经过2006年和2007年两届评选,以其专业性、权威性和公正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它见证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每一个进步,也向公众展示了自主品牌汽车的最佳阵容。经过几年来在控术、品牌和市场方面的积累,自主品牌汽车已站稳脚跟,并且"墙里开花墙外香",出口连连报捷,但随着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汽车在战略和市场策略上的调整,双方开始进入短兵相接阶段.在2007年的市场竞争中达到白热化,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一度开始下滑。2008年自主品牌汽车仍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价格战不得不打,与合资品牌之间的品牌之争能否势均力敌,技术创新能否获得市场认可?这些都是自主品牌汽车在2008年需要突破的关键点。而这,也是我们的评选活动所邀请的所有顾问和评委所最关注的。在前两届评选的经验基础上,本次评选,我们的评选专家团队伍更显壮大。美中汽车交流协会的加入,让我们的专家团中,增加了一些海归。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和经验,必将使本次评选更显客观和公正,也更能全面的审视自主品牌一年来的发展历程。精彩已经揭幕,悬念还需等待。让我们共同期待专家团用他们严谨而睿智的眼光,为我们在2008年底揭开自主品牌发展最华丽的一幕。  相似文献   

18.
在上汽、东风、长安都推出了自己的自主品牌轿车后,北汽的首款自主品牌轿车如何打造是徐和谊面临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6月9日,在北汽控股内部动员会上,北汽置事长徐和谊透露,“北京牌”乘用车将正式在明年4月举行的北京车展上亮相。首款“北京牌”乘用车既可能是轿车,也可能是辆SUV。北汽官方宣布,明年4月车展上,“北京牌”乘用车将与北汽福田旗下的欧曼、欧V等商用车品牌,以及北汽有限旗下的陆霸、骑士等SUV品牌一起,构成北京汽车工业完整的自主品牌系列。  相似文献   

19.
张静 《汽车观察》2014,(8):78-83
行程过半,谁冲进了第一阵营?谁被踢出了前十?谁卷土重来?谁又低位徘徊?虽不再以规模论英雄,但市场销量仍是车企产品竞争力的重要考量之一。自主品牌轿车市场份额失守今年上半年,中国自主品牌轿车销量出现了连续6个月的大幅滑落,累计销量139.33万辆,较去年同期的160.53万辆下跌了13.2%;市场占有率也由去年同期的27.6%降至22.6%,已被德系品牌市场占有率(28.4%)超越。其中,自主品牌轿车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分别是长安、吉利、比亚迪、奇瑞、上海汽车、华晨、东风日产(启辰)、长城、北京汽车和众泰。  相似文献   

20.
声音     
《汽车观察》2008,(2):18-18
"未来三年将是自主创新的大好时机。"我国汽车行业资深专家陈光祖近日指出,自主品牌汽车的活动范围正在不断变化和提升,我国汽车的出口将不断深化,成为实现"走出去"发展战略一大亮点,合资企业和自主品牌正在酝酿在2008年会有新的花朵出现,也都增添了自主品牌的新意念,小排量汽车将在车燃油税等支援下,有望给自主品牌一个反弹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