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政治变革,国际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的变化使已有利益布局和力量对比开始重新洗牌,正在形成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重要作用无论在国际经济上还是国际政治上都日益凸显,很多情况下或起到了决定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在稳步上升,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把握机遇,创造条件,坚持正确的中国道路,选择和平发展的方略,对世界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逐步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积极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2.
刘建飞 《新远见》2010,(5):20-30
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加快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国际力量加速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由欧美向亚洲、由"一超"向"多强"和"非极力量"转移。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所开展的各层面国际经济合作,客观上成了国际力量转移的助推器。中国在世界格局变化中表现突出。这既得益于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上的非凡作为,也与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有密切关系。一、合作是当今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3.
国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国际贸易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成了一些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较强辐射力、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城市,统称为国际城市.对国际城市的研究方法分为两类:一是用特殊指标考察城市,按照指标大小将城市分为几个层次;二是用一套指标体系评价城市.论文综合各种评价体系,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可获得性等原则,按照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构建简洁实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基础设施环境、国际化4个方面构成.用于研究国内城市与国际城市的差距,推进主要城市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积极参与世界城市体系的竞争,努力跻身于国家大都市行列,就必须以优化人才结构为目标,积极借鉴国外城市发展经验,加强人才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在今年北京市两会期间,市政府报告中提出"北京要建设为世界城市"的目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至2020年)》,明确北京市发展目标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并确定的北京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第一步是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第三步到2050年成为世界城市。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结构重组的背景下,城市间经济联系发生了重要变革,世界城市在资源要素全球化流动中的组织控制作用日益突出。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城市的理论和发展都迈入新的阶段。世界城市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发生深刻变化,体系结构向扁平化的钟形结构演进,网络化特征更加突出。在全方位开放战略引导下,中国一些大城市提出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城市的目标。在以上背景分析基础上,围绕中国可能出现的世界城市及其网络结构,通过构建中国(大陆)世界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预测未来中国将出现的世界城市,并分析中国(大陆)世界城市网络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6.
准确把握首都发展的规律性特点,提升城市发展的内在活力与动力,瞄准高端,主动发展,着力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北京市确立的发展方向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高端标志,是指具有世界影响力、聚集世界高端企业总部和人才的城市,是国际活动召集地、国际会议之城、国际旅游目的地。准确把握首都发展的规律性特点,提升城市发  相似文献   

7.
世界城市格局演化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基本定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分析了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转移、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空间重组以及区域基础对世界城市格局形成及发展的深刻影响 ,进而结合北京特色 ,指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基本定位。  相似文献   

8.
陈庆鸿 《新远见》2009,(9):61-67
2009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所就"金融危机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展开研讨。参加会议的人员有来自商务部美大司的何宁司长,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肖四如书记,国际关系学院著名美国问题专家张敏谦教授以及中共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的专家们。议题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世界金融危机与国际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和"世界金融危机与国际政治格局的新变化"。在这两大议题之下,专家们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研讨:1、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问题;2、对美国实力地位的判断问题;3、中国在金融危机之下的战略应对问题。  相似文献   

9.
国际研发城市是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研发全球化过程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空间形态与城市功能,亟需重点关注。综合运用新经济增长、全球价值链以及城市创新系统等理论工具,尝试搭建国际研发城市形成与发展机制的理论解释框架。研究表明,国际研发城市的形成根植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深刻背景。在新经济下,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研发网络的空间扩张与地方镶嵌改变了全球价值链中研发与设计环节的集聚程度与趋势,构成国际研发城市崛起的外部动力条件;同时,凝结于城市中的基于自身研发资源禀赋的地方竞争优势与研发系统的完善程度是推动国际研发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内生基础。在未来,应当通过融入全球研发网络与优化城市研发系统内外两方面相协调的路径来整合全球力量与本地资源,进而推动国际研发城市的形成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经营者》2008,(3):18-18
2007年,中国“入世”的第六年。 这一年,中国经济以超常的速度,扩充着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在世界经济的版图上不断刷新着自己的记录,与世界各国经济加速融合,已经成为国际经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一年,“中国制造”成了国际媒体中出现最多的词汇之一,它为中国创造高速增长的GDP的同时,更为全球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实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