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金国军 《上海会计》2002,(11):41-42
税务行政赔偿是指税务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中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侵犯了纳税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造成实际损害,受害人可提出的行政赔偿。纳税人请求税务行政赔偿必须掌握以下几点:(一)税务行政赔偿的范围。按照国家赔偿法规定,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行使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况之一造成损害的,纳税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有权请求赔偿:(1)违法征收税款及滞纳金;(2)违法处罚;(3)违法采取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或者采取上述措施不当;(4)税务机关不作为行为造成损害;(5)越权行为造成损害的,这里的…  相似文献   

2.
罗清峰 《金卡工程》2008,12(11):75-76
理论界对行政不作为的研究不够充分和细致,也无专门系统的介绍行政不作为的内涵,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行政不作为由于其隐蔽性,更是经常出现,致使个人或公共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因此,本文将分别从行政不作为的内涵界定、性质、构成要件以及救济途径和方式等方面为切入点,来认识行政不作为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3.
宋县伟 《投资与合作》2014,(10):366-366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对行政行为有作为的义务,并且有能力履行行政义务,然而却在程序上不积极履行或者延迟履行的行为,行政主体的这种不作为是一种违法的行政行为,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在法制化建设不断完备的今天,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行政法体制建设.在本文中,详细分析了行政不作为的原因、表现形式和策略,以及如何有效地防止行政不作为.  相似文献   

4.
税务行政赔偿,是指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职务过程中,因其行为违法而侵犯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由税务机关依法给予赔偿的一项法律责任。税务行政赔偿是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其他当事人因税务行政违法侵权所受的损害给予救济的一种手段,在性质上属于国家赔偿,赔偿责任则国家整体负担。税务人员违法行政造成的损害,在任何情况下受害人都不能向税务人员个人请求补偿,税务人员个人不能成为赔偿的请求人或告。但是,也并不是说此种情况下,税务人员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税务人员应负的法律责任,另由其他法律法规约束。税务违法行政造成的损害,受害人只能通过请求行政赔偿的方式得到救济。  相似文献   

5.
行政的关键在于"行".而当今社会,行政不作为却成为行政执法中的"幽灵".从理论上廓清行政不作为的形成原因,从实践上扫除行政不作为的恶劣表现,对于强化中央权威,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实现意义重大.本文在对行政不作为的形成原因作简要概述之后,重点讨论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有效遏制行政不作为.  相似文献   

6.
行政允诺行为作为一种新型行政管理行为,近年来已经得到学界的认可,鉴于目前研究的现状大多关注于政府行政允诺不兑现的情形,而对于其中违法行政允诺行为的救济研究则相对单薄,而实践中,违法行政允诺行为的救济十分复杂,并非简单地撤销或宣布无效即可,因此有必要对违法行政允诺行为的救济问题加以研究,以便达到行政主体做出行政允诺行为所期待的公共利益与相对人期待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一事不再罚"是行政法学界对行政处罚适用原则之一的一个概括性表述,其具体内涵、定义依我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为"对违法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行政罚款的行政处罚".这一原则的规定主要是为了防止处罚机关滥用职权对相对人同一违法行为以同一事实理由处以几次行政处罚,同时也是为了保障处于被管理地位的相对人法定的合法权益不受违法的行政侵犯,进而体现法律制度与行政管理的可预见性与稳定性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巍 《金卡工程》2010,14(3):277-277
行政赔偿范围是一个敏感而又重要的问题,是行政赔偿的首要环节。相对于西方国家赔偿制度的全面深入发展,我国国家赔偿法对行政赔偿范围所作的界定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因此,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我国行政赔偿范围的现状,逐步拓宽行政赔偿范围,有利于完善我国行政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9.
行政不作为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行政执法领域的一个现实难题,该行为侵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利益、以及国家和社会公共的利益,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政行为。基层央行在投诉举报(信访)、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等领域,存在大量行政不作为风险,防范行政不作为风险对于基层央行推进依法行政、增强社会公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浩 《金卡工程》2009,13(3):76-76
在行政法学界,对于如何界定行政不作为有许多不同的主张。通过对不同的定义的分析,笔者将行政不作为进行广义和狭义的区分,由此引申出法律意义上的行政不作为,对法律范围内的行政部责问进行具体的限定,得出更加具体和约束的行政不作为概念。  相似文献   

11.
董占涛 《税友》2001,(1):33-33
税务行政赔偿,是指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务过程中,因其行为违法而侵犯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闪并造成损害,由税务机关依法给预赔偿的一项法律责任,税务行政赔偿是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其他当事人因税务行政违法侵权所受的损害给预救济的一种手段,对于税务人员违法行政造成的损害,受害人不能向税务人员个人请求补偿,但是,也并不是说税务人员个人请求补偿,但是,也并不是说税务人员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税务人员应负的法律责任,另由其他法律法律约束,对于税务违法行政造成的损害,受害人也不能针对侵犯机关和个人提出民事赔偿诉讼,对于这类损害,受害人只能通过请求行政赔偿的方式得到救济。  相似文献   

12.
通常讲,税务行政行为是行政行为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要了解税务行政不作为.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行政不作为。目前.行政法学界对行政不作为的描述有许多不尽相同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种,行政不作为是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①第二种,行政不作为是行政主体负有作  相似文献   

13.
姚宗华 《西安金融》2007,(12):81-82
近年来,政府部门尤其是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不作为现象明显增多。如何看待行政不作为的后果及危害性、如何有效遏制及惩治行政不作为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颇为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通过对行政不作为表现形态及行政机关行政不作为问题的法律思考和分析,提出惩治行政不作为行为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一般(一)行政自由裁量权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律、法规对某种行政行为的内容、方式和程序,只规定一定的范围和幅度,行政主体在此范围和幅度内,根据合理判断,决定作为或不作为及如何作为的具体行政行为权力,是"合理合法地自由选择的权力"。具体表现:一是处罚幅度、种类方面,行政机关可在法定幅度内自由选择。二是行为方式方面,自由裁量作为与不作为。三是  相似文献   

15.
罗晓波 《金卡工程》2009,13(8):130-130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和行政赔偿制度是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在侵权赔偿法律制度领域的两大重要成果.1995年1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国家赔偿法>,也标志着行政赔偿制度在我国全面确立.然而我国<国家赔偿法>对精神损害赔偿金没有作出相应规定,导致行政审判实践中对于相近似的精神损害案件作出截然不同处理结果,大部分以缺乏法律依据为由对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金的请求予以驳回,少数案件则判决侵权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金.  相似文献   

16.
郭建波 《金卡工程》2008,12(12):56-56
在我国,行政滥用职权的现象颇为严重,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自身甚至于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在面对滥用职权时大都竞难以厘清;另一方面,笔者发现对行政滥用职权的研究大都囿于如何对违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责罚上而忽视对滥用职权本身的研究,因此对行政滥用职权范围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建立纳税人公益诉讼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公益诉讼可以使人民参加国家事务管理与监督的法律权利得到实现。从财税领域来看,行政公益诉讼表现为纳税人公益诉讼,是由纳税人以其纳税人身份提起请求禁止财政公共资金违法支出、行政机关违法行为的诉讼,以使公共利益免受侵害。  相似文献   

18.
税务行政不作为是一种行政违法行为。税务行政不作为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没有依法履行对纳税人的税务行政义务,称作“私权”不作为;二是没有依法履行对国家的税务行政职责,称作“公权”不作为。私权不作为应通过纳税人自行申诉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公权不作为则需要通过一定行政执法监督方式,由一定的权力部门追究有关责任人的税务行政执法责任。  相似文献   

19.
付厅 《金卡工程》2009,13(9):16-17
行政赔偿范围是行政赔偿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与法治建设的重要标志,它的宽窄直接关系到公民合法权益能否得到切实、充分的保护和实现.我国<国家赔偿法>实施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行政赔偿范围过窄.本文拟就行政赔偿的科学界定、立法现状及其现实困境几个具体的方面展开论证,并说明扩展行政赔偿范围的重要性,并针对立法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分析,以真正实现宪法"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杨武洲 《中国外资》2011,(8):232-233
行政瑕疵属于行政违法,但与普通的违法行为又有所不同。本文分析了消防行政瑕疵的定义,对消防行政瑕疵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对于消防行政瑕疵的补正。通过研究消防行政瑕疵,试图探讨"法治"趋于完善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