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杜晓荣 《商场现代化》2007,24(32):331-332
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都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企业必须以战略匹配性为方向,对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进行有效整合,形成财务支撑,才能分别通过资本运营支撑、财务信息支撑和财务技术支撑分别提升企业战略管理资源保障能力、协同能力和预算、评估及评价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确理解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内涵,有助于学者把握和政策制定者制定正确的发展政策。可从两个层次对自我发展能力理论进行辨析:首先根据与自我发展能力相关的自生能力、内生增长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概念的比较分析来看,要素禀赋和知识技术创新是自我发展能力的两个基本影响因子;其次通过结合对个人、企业、市场、产业、区域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概念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自我发展能力的四个特性:自生性、扩展性、内生性、持续性。培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不是要素禀赋,而且不能只依赖自发成长,后天的、外部的辅助也尤为重要;应针对特定能力主体的个体情况,注重制度设计和知识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3.
林青 《商场现代化》2022,(13):108-110
本文以新结构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要素禀赋结构为分析出发点,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选择泉州制造业占比最大的纺织服装业和建材家具业,分析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中要素禀赋结构及其变迁。对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行增长甄别和约束甄别,同时融合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自生能力企业,提出制造业转型化升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杜晓荣 《商场现代化》2007,(11Z):331-332
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都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企业必须以战略匹配性为方向,对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进行有效整合,形成财务支撑,才能分别通过资本运营支撑、财务信息支撑和财务技术支撑分别提升企业战略管理资源保障能力、协同能力和预算、评估及评价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构建循环结构联立方程模型,探究融资约束视角下出口和创新对民营企业自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出口和创新是提高其自生能力的直接有效途径,出口和创新与企业自生能力间存在显著的自我加强效应;融资约束缓解虽然不能直接作用于企业自生能力提升,但通过出口和创新路径间接地促进了企业自生能力的提升,融资约束缓解与出口和创新间也存在自我加强效应。由于企业自生能力提升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系数显著且四倍于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因此,提升民营企业自生能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为此,需要在制度上保证不同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地使用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6.
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为辽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要抓住机遇,取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因地制宜,认清本地区的比较优势,从而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以要素禀赋理论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辽宁地区要素禀赋、科技投入等情况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应根据比较优势提高企业的自生能力和竞争优势,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同时,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推动,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的动态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7.
在将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产业自生竞争力的概念及特征。通过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分析,进一步说明产业自生竞争力的理论来源以及产业自生竞争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区域企业自生能力是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石,其包括区域企业创新力、创业力、集群力、成熟度和国际化能力等五个维度。根据对中国大陆29个省市区的区域企业自生能力进行评价,可以将各地区划分为高位调整型、积极赶超型、快速追赶型和双重拖累型等四种类型,同时,这些地区间企业自生能力指数的差距呈现出一种不完全的收敛态势。实证结果表明,区域基期的企业自生能力指数对该区域下一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和影响力。因此,优质实体经济项目源培育应成为发展政策的主要内容,应用区域企业自生能力指数考核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中国GDP考核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资源禀赋是我国纺织工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但基于资源禀赋的纺织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日益显现,经营风险较大,结构矛盾突出,产品出口价格呈逐年下降趋势。文章提出,要实现我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化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为基于技术进步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企业的创新离不开创新资源,本文在对创新资源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以核心技术为基础的知识资源对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至关重要,提出了建立高效的研发体系和提升技术学习能力是企业获取知识资源,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1.
《商》2015,(5)
跨国公司凭借自身的技术垄断优势进行国际分割生产外包,使得东道国企业在外资企业技术转移效应中获益。外资企业依据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将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安排到相应国家生产,东道国企业在分割生产过程中通过传染、联系、竞争和培训途径不断获得外资企业先进技术的转移,一方面通过学习仿效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自身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与外资企业市场竞争激发了内资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使得生产技术和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产业自生竞争力的家具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颐  周威 《商业研究》2011,(7):38-41
在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等有关经济理论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产业内在自生能力角度对产业自生竞争力的概念给予界定,分析了产业自生竞争力的特征及指标体系,并将自生竞争力纳入到家具产业范畴进行研究,旨在为了适应自生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凭借家具产业的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能力而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为家具企业确立其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企业要实现战略意图,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就要突破企业边界寻找资源,通过外部网络放大自身资源的效应,我们把这一战略运作模式称为网络杠杆;网络杠杆的作用机理是企业通过学习外部知识和借用网络资源积累难以模仿的资源,运作网络杠杆的核心是提高构建和管理社会网络的能力,创造省力杠杆,同时提供好运作网络杠杆的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我国国情构建了资源禀赋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全局主成分法对2011-2017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除外)的区域资源禀赋状况进行衡量,并运用聚类方法对资源禀赋水平相似的区域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不同资源在区域间分布呈现较强的不均衡性;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的丰歉差距主要由技术资源、市场化水平决定;依据资源禀赋丰歉情况,将我国区域分为领先型地区、崛起型地区和追赶型地区,三类地区资源禀赋的综合丰歉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胡珺 《商业时代》2007,(14):90-91
本文论证了集群内部学习是集群中企业技术学习的主导途径,继而指出,集群外部知识资源对于整个集群技术能力的更新和增长有着重要意义,因而需要集群中企业积极开展外向型技术学习活动。针对集群中企业在经济实力和吸收能力上的差异,提出了学习的分工模式,即集群中的强势企业瞄准集群外部高新知识进行外向型学习,而弱势企业则在集群内部的后续扩散中学习,从而形成“外部引进——内部扩散”的良性知识流动,以此推动集群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下企业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经济下的企业生产模式新古典经济学用生产函数去概括和描述企业投人产出的技术性关系。传统经济学讨论企业生产行为时,经常将劳动力投入L和资本投入K看作内生变量,在资源禀赋、  相似文献   

17.
企业核心竞争力层次及提升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华 《商业时代》2007,(20):41-42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企业独有的、支撑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核心竞争力包含市场、技术和管理三个层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包括内部和外部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Nash讨价还价模型的基础上,以企业要素所有者博弈入手,以资源和经济权力禀赋为视角,重新演绎了非对等资源禀赋和权力结构下的股权定价模型。指出,股权价值取决于股东的资源和权力禀赋结构。即股东资源价值越大,则控制权越大、剩余分配越多,该股东实际股权价值越高;股东间资源禀赋越不对等,控制权结构越不平衡,企业利益侵占越严重,弱势股东的实际股权价值越低;在现实经济中,股票并非天然体现“同股同权,同股同价”特性。  相似文献   

19.
资本市场的改革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毅夫 《新财富》2003,(6):42-44
解决我国当前股票市场问题的治本之道在于按照剥离社会性和战略性政策负担的思路,对上市公司及其母公司进行改革,使其具有自生能力;同时,让更多具有自生能力的非国有企业(包括民营和三资企业)上市。  相似文献   

20.
技术创新对中小型制造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企业相对地位、新技术获得的紧迫性、企业研发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以及新技术、市场和企业资源的不确定性,中小型制造企业普遍采取了技术领先型、技术防御型、技术改良型、技术模仿型、技术投机型策略施行技术创新.为了提升技术创新的实效,中小型制造企业必须建构核心技术体系、树立学习标竿、充分利用企业内外的各种技术资源、做好技术创新的长期预算和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等,这样才能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