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生新闻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是媒体市场化、城市化、文化多元化的结果 ,其产生和发展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变迁。民生新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需求。针对民众新闻的非政治化、过度民主化、"伪民生"低级迎合倾向和弱势群体的失语现象严重等问题,新闻媒体就要确立"以民为本"的理念,恪守职责,提高舆论导向。民生新闻要贴近百姓、真情服务、塑造魅力,并不断进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
李景利 《理论观察》2007,(3):164-166
民生新闻的呈现特点是以平民的视角观察、记录和报道普通百姓的生活,是新闻宣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真实体现。办好民生新闻应当增强公共新闻的理念,引导大家关注公众利益,并牢牢把握"好看、有用、重要"这三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3.
民生新闻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百姓冷暖痛痒、喜怒哀乐的责任。作为民生新闻的主持人,自如地把握民生新闻的地域性、亲民性等特点,将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通过平民化的软性表达传递给观众,将新闻本身的价值与主持人的平民化定位相结合,让更自然的信息被观众所认可,节目的收视率自然也就高了。本文将全面探索主持人风格定位过程中,民生新闻的主持人如何实践平民化以及平民化定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闫杰 《理论观察》2012,(2):101-102
成就报道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和经常性的任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辉煌业绩为成就性报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审视近年来的成就性报道,受众叫好,有吸引力的少;空洞平淡的"官样"文章多。为增强成就性报道的吸引力,必须强化新闻的时效性,恪守真实性;转变新闻视角,贴近百姓生活;讲究宣传艺术,创新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5.
“三贴近”的提出,体现了按新闻工作规律办事的内在要求。报纸新闻宣传如何做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是一个值得新闻从业人员深入探索和不断实践的课题。要把“三贴近”做到实处,必须做到“三克服”,即克服简单化、一般化、表面化。文章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从思想感情、报道内容、报道形式等几个方面改变现有的作风,做到真正意义的“三贴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报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地市级报纸更加重视社会新闻,尤其是本地社会新闻的报道,而社区新闻恰恰是社会新闻的衍生和细化. 为了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一步增强报纸的新和力.去年6月1目,<南阳日报>正式创办社区拥司版,对社区新闻进行全方位报道.经过半年的运作,该报社区新闻版办得有声有色,深受百姓欢迎.笔者曾去该报社区新闻版调查,有一些肤浅的认识,现就社区新闻的内容定位与线索挖掘简单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时政新闻市民化是都市媒体实践"三贴近"的客观要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民的关注点逐渐从生存需要转向发展需要,个人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作为面向市民的都市媒体,在宣传党的政策的同时,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就时政新闻而言,进行什么样的深加工才能使其更加符合市民口味儿,是摆在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道课题.  相似文献   

8.
作为党报记者,要在新闻采写中做到“三贴近”就必须努力增强会议报道、政务报道的可读性;增强工作报道、成就报道的创新性:增强热点报道、焦点报道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报道社区新闻,是实践地市党报”三贴近”的必由之路,已成为业界同仁的共识.社区新闻难以走进地市党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难以发现社区新闻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发现社区新闻包括三个方面:对社区新闻的认识问题,社区新闻写什么,社区新闻如何发现.  相似文献   

10.
王涛 《魅力中国》2010,(29):7-7
学习实践红旗渠精神对于当代媒体记者,特别是党报的记者,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反映在新闻工作上就是要发扬“三贴近”,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文风,不断探索新的宣传手段和宣传方法,努力提高新闻宣传的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则是对我们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一种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刘振元 《魅力中国》2011,(20):14-14
随着我国一系列关于民生政策的出台,以及电视新闻这一社会主流媒体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民生新闻逐渐成为各家电视台争相报道的一种新闻类型。由于民生新闻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老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不仅群众喜闻乐见,而且又大大符合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一时间,一大批反映民生的新闻栏目、专题栏目应运而生,每天都有播不完的民生节目,争抢观众的眼球。  相似文献   

12.
董佳理 《魅力中国》2013,(10):325-325
新闻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的反映,是每时每刺都离不开实践的。如果离开了实践,新闻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深入实际。不断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再掌握一些新闻写作的技巧与方法,才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13.
郭秀媛 《理论观察》2006,(3):196-197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一项重要要求,那就是要在“三贴近”上取得新进展。近年来,各地新闻媒体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大力倡导记者要深入生活,多采写关注民生的社会新闻,一些平淡之中寓真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感染受众,产生共鸣。那么如何来衡量一部作品是否达到了平淡之中见真呢?这就要看作品语言的情感“含金量”够不够足。笔者认为:把真情融入采访写作中,是提高新闻语言情感含金量的关键。一、调整相互关系,达到心理接近记者与采访对象接触后,就会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直接的…  相似文献   

14.
于书正 《魅力中国》2013,(34):368-368,369
“越弦”是广泛流传在青海民间的地方曲艺形式。自清朝中期由陕西传入青海。从人物描摹到历史事件、新闻时事、山川景物,无一不在它表说的范围。其显著特点是反映现实矛盾、贴近大众生活,在嬉笑怒骂中发挥寓教于乐的社会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李赤 《黑河学刊》2004,(6):100-101
在现实新闻宣传中,国内外的各新闻媒体,常常对即将发生的事件进行报道,这类报道,我们称之为"预告性新闻"."预告性新闻"的主要作用,关键在于让受众对即将发生的事件提早知道."预告性新闻"既然是对即将发生的事件进行预告性报道,那么在采写这类新闻就要特别强调新闻纪律.对"预告性新闻"的报道一定要征得党政及有关部门的同意,甚至要严把审查关,不能有一点纰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要注意新闻源的可靠性以及"预告性新闻"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6.
张忠全 《理论观察》2011,(6):F0002-F0002
多年来,地市级的电视时政新闻始终占据着新闻宣传的主导地位。但时政新闻报道时有出现形式僵化、节目编排固化、节目内容趋同情况,制约了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民生新闻由于贴近百姓,反映百姓民生、民意、民求、民望,受众群体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但民生新闻也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缺失,如内容流俗、监督尺度把握不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东北之窗》2012,(18):118-118
2011年4月18日,根据大连报业集团统一部署,大连晚报再次改版。大连晚报编委会对这次改版提出了具体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新闻为主打、以民生为重点、以读音为本位、以市场为取向、以品牌为载体,全力打造新闻性、服务性、阅读性三个平台,使大连晚报更加可读、好看、有趣、贴近,让新闻更快更解渴、服务更多更实在、阅读更近更享受。并强调做足本地新闻、做透落地新闻、做精外采新闻、做实民生新闻,因为,这是大连晚报安身立命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经济新闻受到各个媒体前所未有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搞好经济新闻报道,应在经济新闻采写中着重抓好"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从新闻学的角度来说,按照新闻的性质可将新闻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军事新闻、社会新闻、文艺新闻、体育新闻和会议新闻等。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受众对新闻承载力要求的提高,随着新闻时代性的变化,社会新闻也已经被赋予了更多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媒体的需求也更高,读者希望从报纸上看到能够引起广泛社会兴趣的,反映生活、意识、问题、现象,有深度、有启迪、有传播意义的事实新闻报道,这就要求强化社会新闻,使媒体向平民化靠拢。在这种大趋势下,新闻媒体必须走“三贴近”的路子,走平民化的路子,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党报,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祝捷 《魅力中国》2013,(25):314-314
一、新闻播音中的情感依据新闻既是对人类社会实践的客观、真实的反映,又是人(记者、报道者、编辑、播音主持人)对于人类社会实践的认识反映,因而是人的主观选择,因此,人不得不把自己的主观选择——进而把自己的立场、观点、态度、倾向,乃至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爱憎好恶、情感取向等,尽量隐藏于新闻之下,使自己制作的(写作的、播讲的)新闻保持客观、真实、公正的面貌。但是,人乃血肉之躯,是富有感情的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