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经济前沿》1999,(9)
为什么目前社会投资积极性很低 经济学家周天勇日前在其一篇文章里谈到为什么目前社会投资积极性很低,社会投资额增长速度下滑的原因时指出,从制度上讲,我们仍然是不鼓励甚至限制社会投资的一种体制。如果从体制上看,目前的总需求不足,特别是投资需求萎缩,是国有经济和集团经济在调整,而非国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投资又不能相应扩张的结果。对企业注册准入的资本金要求太高(动辄十万元到几十万元),企业经营范围限制太死,审批企业成立的手续和环节太多,对企业注册和税务登记实行刁难性的制度,买卖股票和基金的税费又很高,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太重,中小企业的一个项目投资也要有关部门审批,而且审批投资的部门也人多,投资不仅不免税,还要交纳固定资产投资税。仔细一想,整个一个不让你较容易投资和办企业的制度!居民投资办一个中小企业,既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和时间,又要忍受心理和尊严上的折磨,还要冒很大的办不成企业的风险。如此说来,利息再低,储蓄放在银行中,没有风险,也不用受气,更不用付出打通各关系环节的成本,为什么要去投资呢? 相似文献
12.
《经济前沿》1999,(10)
目前,中国的通货紧缩是否已到谷底?对此问题,专家们的看法不尽一致.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所长范剑平认为,去年以来反周期的财政扩张政策没能扭转通货紧缩的趋势,从各项指标看,通货紧缩不但没有减缓,反而日益加深.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李扬认为,面对比较严重的通货紧缩局面,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李扬称,中国经济从1996年开始事实上已经进入以供应过剩为基本特征的衰退阶段,客观上要求“破坏”甚至“消灭”一些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传统体制的深层次矛盾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而这些难度很大的改革都集中于最近一、两年推出,全社会预期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再者,全球经济从90年代初开始就已陷入供大于求的境地.种种因素同时出现,使得我们面临的局面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13.
14.
《大陆桥视野》2003,(2)
国企改革出台重大举措近日,国家经贸委等8个部门印发的《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进行结构调整、重组改制和主辅分离中,利用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三类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多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和关闭破产企业的职工。改制企业凡符合条件的,经有关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可享受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政策。这一办法还规定,辅业改制可以选择两种形式进行:一种是继续保持国有控股地位,一种是非国有控股或其他非国有的企业组织形式。(据新华网)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